奇宝库 > “千亿县”竞速山东再扩容,胶州领跑全省县域青岛烟台潍坊平度胶州市山东省

“千亿县”竞速山东再扩容,胶州领跑全省县域青岛烟台潍坊平度胶州市山东省

没有发达的县域经济,难有发达的省域经济,千亿县背后是一省的硬核实力。

据各地统计公报、政府工作报告及公开数据,2022年中国GDP“千亿县”数量再扩容,由2021年的43个增加至52个:

从区域分布以及经济实力看,东部地区继续领先,占比逾八成;中西部加速追赶,数量达10个。这其中,长三角地区是名副其实的“千亿县”扎堆区,大体量、大块头达30个;

分省份来看,52个“千亿”县共来自全国12个省。第二经济大省江苏占比最多,达21个;浙江9个,福建6个,山东以5个“千亿县”紧随其后,分别是青岛胶州市、烟台龙口市、威海荣成市、济宁邹城市和潍坊寿光市;胶州市领跑全省,位列全国第十七位,荣成和寿光是今年新增入围。



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县域”一词共出现了13次,与“县”相关的表述多达35处,可见县域高质量发展对打通城市群、国家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连接通道具有重要意义。

而与“万亿区”相比,“千亿县”数量更多,更能体现区域经济增长的底层逻辑。细看山东五个县域经济“天花板”,其发展无一不以传统产业升级驱动为主导模式——

胶州市坐拥铁路、机场等核心交通节点,着力打造智能家电、机械装备、食品饮料等九大产业集群;

荣成市围绕海洋产业走出特色强县富民道路;

龙口、邹城、寿光三市则是以高端化工产业集群为基础,推动产业向下游的制药、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升级。



可见在区域一体化的大格局下,五个“大块头”已经找准了自身发展定位。对于原有千亿县而言,山东的头部力量亟需在全国排位赛中尽快实现突围;对于刚刚狂飙入列的新晋势力而言,它们也亟待在大区域中实现更迅猛的量的积累,加速融入城市圈、都市圈经济发展;对于接近千亿门槛的其他县域而言,则需要快马加鞭、迎难而上。

值得注意的是,山东5个千亿县、有4个位于胶东经济圈。作为圈内的主引擎,青岛除领跑的胶州市外,还有平度市和莱西市两大县域。2022年,两地分别达到845.61亿和662.37亿的经济总量,离千亿门槛再近一步。

随着经济发展全面恢复正常秩序,要实现山东千亿县“量”与“质”的双重突围,“强龙头”青岛都应作出表率。



1、千亿县持续扩围,县城卡位战硝烟再起

《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县级区划数为2844个,其中县级市、县、自治县为1817个;根据《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21》,我国县域经济总量从2011年的20.18万亿元上升至2020年的39.12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为38.60%;截至2021年底,城镇常住人口为9.1亿人,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

县域作为比“市辖区”更完整的小城市体系,目前已被视为深度城镇化、工业化的主力引擎;而站在县域金字塔顶端的“千亿县”,更是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支撑。



目前,GDP超2000亿的县域仍集中在长三角地带和长江中游段。其中昆山县一枝独秀,连续18年蝉联全国县域经济榜首,并在去年成为全国首个经济总量过5000亿的县域。这个体量,已经达到中西部部分省会城市的量级;而这样的规模增长,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第一县”承接高端产业的能力越来越强。

在山东五个跨过千亿门槛的县域中,总量最高的胶州市以1541.09亿元排在第17位,比上年跃进5个位次;龙口市同样实现了5个位次的跃升,排在全国第23位。尽管与先进存在差距,后劲十足的山东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图片来源:云上胶州

仍以昆山为例,141.43万人口何以支撑起5000亿GDP的体量?5500亿的信息产业和2600亿的装备制造,以及6个百亿产业集群;富士康、仁宝电子等10家百亿级企业,20家上市公司……

又如福建晋江,位列全国千亿县第四位,汇集了安踏、361°、匹克等众多鞋服品牌,2021年仅鞋服产业规上工业产值就已达2704.07亿元。

与地级市相比,县域发展的差异化特征更明显,因此引导县域走特色化、专业化发展之路显得尤为关键。城市“卷”工业的大环境下,如今的山东正在疏通制造业下沉的各个环节。

2、胶东经济圈4座“千亿县”,谁在支撑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到,要增强县城产业支撑能力,统筹培养本地产业和承接外部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无工不富”,纵观胶东经济圈内4个“千亿县”,可谓各有禀赋、各具特点。

站在首位的胶州市,2022年首次挺进高质量发展百强县前十,其高质量的成绩背后自然离不开高质量的产业。



作为承接青岛老城产业转移的关键区域,胶州拥有41个国家行业大类中的31个,实体经济根基厚实依托全省“十强产业”和青岛“7+10+7”产业链布局,如今的胶州市正按照“5-2-1”矩阵式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九大产业集群。

此外,身为全省县域开放高地,胶州手握两张“王牌”:

去年发布的国发18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发挥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作用”,首次将上合示范区写入国发文件;随着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这一重大战略机遇落地落实,胶州在青岛、山东、全国发展谋划坐标图上的定位也愈发清晰。



烟台决胜万亿GDP,龙口市可视为县域发展的排头兵。改革开放后,这里的乡镇企业总产值曾创下黄河以北县级市第一的纪录。

在对自身的定位上,龙口拎出了三条主线——蓝色经济区新材料产业先行区,瞄准临港经济;装备制造业升级创新示范区,瞄准现有铝精深加工与装备制造产业;滨海优秀旅游城市,深挖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

再来看山东的初代“网红”寿光市,这个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县域在工业上同样不遑多让。涉及高端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11项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荣成市,拥有全国最大的海洋食品及医药产业集群,建立了全国最大的远洋渔业船队,向海而兴做足了“蓝色文章”。


图片来源:潍坊融媒

不难发现,这些走在前列的县域都有较好的工业发展基础,在找准了自身比较优势后,又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赛道中坚持走产业集群的发展道路,且工业新项目、新技术、新投资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这都为山东培育出更多“千亿”典型、实现量上的追赶,提供可借鉴经验。

另一方面,如何把已落地的产业集群打造得更有竞争力、缩小经济实力的差距,是山东现有及“预备”千亿县不断突破自身发展上限的关键所在。

3、错位发展,青岛打造县域高质量发展样本

探索符合时代特征和自身特点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已经成为各个县域必须答好的重大时代命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的大框架下,县域发展需要更关注区域协同。

仍以胶东经济圈划定区域范围,底子厚、起速快的县域要“独具特色”,首先要综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到错位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

从紧追身前标兵的角度看,青岛胶州市无疑是站位最靠前的“种子”选手。

跟头部梯队的昆山、江阴、晋江相较,眼下胶州市的海尔中央空调、丰田叉车等制造业项目已集聚成势,其中智能家电电子产业集群获评“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尽管目前产业产值在体量上有差距,但“工业互联网赋能”这一加分项不容忽视。



Handle全球根节点基础系统与国际标识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工赋上合”工业互联网企业综服平台上线运行、“星火·链网”骨干节点加速应用……上合数字底座、上合算力联盟已初步成型,“一带一路”算力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圈是胶州“拼”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

看企业,2022年,胶州市规上工业企业稳居全省县级市首位,新认定青岛市技术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24家,新认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9家、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10个……足见胶州市正在补足县域创新能力的短板。

在上市公司这一细分领域,胶州市上市企业总数达7家。未来,这也将是胶州利用开放优势、繁荣资本市场以助力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力点。


图片来源:平度发布

胶州以外,平度市和莱西市的潜力同样不能忽视。

据《2022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山东入围13席,青岛三地全部在列,胶州、平度、莱西分列第17位、第55位和第69位。

仅就产业优势,平度和莱西的产业集群拉动力都十分突出——莱西的新能源汽车、食品加工产业,平度的电气及通用设备产业分批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自身产业集群的发展,正与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推进深度结合。



以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为例,青岛县域经济正在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先锋,同烟台、潍坊等地交流不断加深。如去年年初成立的全省首个跨区域一体化平台运营公司,甫一上线即导入项目45个,总投资达269.6亿元。在一体化驱动的进程中,所涉县域产业集群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助推山东炼就更多千亿县。

以占全国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贡献了全国9.94%的GDP。随着县域经济的重要性被抬升至新的高度,山东、青岛正拼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来源 | 青岛广电·回澜听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