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内战爆发!美国林肯联邦华盛顿总统特朗普

内战爆发!美国林肯联邦华盛顿总统特朗普

君临按:

《君临投资史》是一本讲述人类投资智慧的书。

在书中,君临将为你讲述人类史上所有知名投资者的成长经历,他们的成功智慧和失败教训。

全书初步规划有九卷,约80-100万字,大概需要一年时间完成。

下面是卷四第三章。

内战爆发!

美国的国运,从来不是一路向上的。

就跟所有国家一样,也是在波峰和波谷中经历着周期起伏,螺旋式上升。

在前七位杰出总统的努力下,美国的开局堪称完美:

建国时代(独立战争至前两位总统),一群商人和学霸为美国设计了十八世纪最先进的政体。

商人富兰克林言传身教,提供了一个普通人依靠知识、科学和自律,学而致富、富而进仕、经世济民的美国梦版本,其教诲成了美国社会的道德纲领和进化源头。

大财主华盛顿在众人的推举下领导了独立战争,建国后唯才是举,两届总统后归隐田园,德高望重,为美国政坛建立了“以民为本、代代传承”的榜样。

学霸汉密尔顿担任第一任财政部长,学习英国的先进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美国打造了一个精密运转的“中央金融杠杆+工商业强国”模式,让美国经济蓬勃发展。

紧接着是双杰盛世(第三任杰斐逊至第七任杰克逊总统),在一群民主共和党-民主党精英的治理下,美国迅速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国。

尤其是杰斐逊、门罗、杰克逊三位总统,成就更是斐然。

内政上推动“科教强国”、“基建强国”、“选举权普及”、“西部大开发”,外交上恩威并施,抓住欧洲殖民霸主衰落退出的机会,实现了领土的大扩张。

到杰斐逊的第二任总统任期结束时,美国已不再是一个蕞尔小国,而是一个面积46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十三个德国的庞大国家。

美国的工商业也相当繁荣,一批日后的跨国巨头开始出现。

1802年,化工龙头杜邦建成了第一座火药厂;

1806年,日化龙头高露洁开始制作肥皂和蜡烛;

1837年,日化龙头宝洁也进入肥皂和蜡烛市场发展;

1837年,农机龙头约翰迪尔发明了一种不粘泥土的钢犁,并由此起家。

杜邦和高露洁都是在东部十三州创业,而到宝洁和约翰迪尔时,创业地点已经变成了大西部地区。

西部,在1830年代已经成为了美国的创业中心。

然而,一场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在宝洁公司的创业史上,有着这么一段文字介绍:

“1837年并不是创业的黄金时间。虽然辛辛那提是一个繁华的商业中心,但是当时的美国正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国有成百上千的银行倒闭,经济危机笼罩着这个国家。

然而,PROCTER和GAMBLE这两位创始人,毅然决然地决定开创自己的事业。”

这场1837年经济危机,可不是一场寻常的危机,它是19世纪美国国运的重要转折点。

一切,都源自“民粹总统”杰克逊任内犯下的两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为了白人农民的利益,1830年签署《印地安人排除法案》。

这个法案推行后,大量印第安人被驱赶和屠戮,土地被白人农民和种植园主占据,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后遗症。

印第安人这边,流离失所的原住民爆发了多场反抗战争,比如1832-1834年间在老西北地区的“黑鹰战争”,1835-1842年间在佛罗里达打了7年才结束的第二次塞米诺尔战争。

白人这边,南方种植园主的土地大幅增长,使南方农业州拥有了和北方工业州抗衡的实力,南北矛盾日益激化。

许多种植园主甚至跨过边境,进入到当时属于墨西哥领土的德克萨斯地区,大搞棉花和烟草种植业,也将黑奴文化带到了墨西哥。

这引起了墨西哥社会的严重不满。

1830年,墨西哥禁止美国在德克萨斯殖民和输入黑奴;1835年,进一步宣布要在德克萨斯境内根绝奴隶制。

激烈的矛盾下,美国种植园主于1836年策划武装独立,成立德克萨斯共和国。

德克萨斯共和国明文规定奴隶制可以合法存在,并表示愿与美国合并,这受到了南方农业州的欢迎。

德克萨斯这块土地,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包括今天的德克萨斯州和周边几个州的一部分,是美国的主要石油能源基地。

放在当时,也因为其肥沃的土地、温暖的气候,成为了发展棉花种植业的理想之地。

南方农业州希望它的加入,能让蓄奴州的整体实力更强大。

杰克逊自然是明白的,于是很快就以政府的名义正式予以承认德克萨斯共和国。

这一承认,更加激化了南北矛盾,也让美国与墨西哥政府之间变得剑拔弩张,形势一触即发!

但,顾忌到民主党内的矛盾,担心对待奴隶问题上的激进会引起分裂,杰克逊未敢在这条路上冒险下去。

杰克逊的第二个错误,是为了白人小市民的利益,推翻了美国的中央银行。

杰克逊出身底层,靠军功和民粹政治起家,本人也好学,各种军政要务都很熟悉。

但唯一欠缺的是,他不懂金融。

在他的眼中,美国社会的两极分化现象,完全是特权阶层的垄断所导致的。

他将当时的中央银行,美利坚合众国第二银行(Second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称之为“腐败的九头蛇”。

他认为,第二银行虽然挂着国家银行的牌子,但实际上受大资产阶级控制,维护这些人的利益,想方设法压榨人民的血汗,使“富者更富,有权力者势力更大”。

既然他当总统了,就要为人民“替天行道”,推翻这座大山。

殊不知,这一推,便闯下了弥天大祸。

1832年,杰克逊坚决使用了总统的否决权,拒绝更新第二银行的执照,让第二银行降级为一个普通地方银行;

1833年,杰克逊让财政部长将联邦存款从该银行撤出,使它受到致命打击,最终于1841年倒闭。

杰克逊赢得了让他引以为傲的政治斗争的胜利,他很满意,兑现了自己在总统竞选时许下的诺言,人民也拍手称快!

但,他们的狂欢,很快就要结束了。

金融跟其它行业不同,这是一个需要稳定的行业,需要讲信用风险和周期管理的行业,需要一批职业精英按照专业要求进行细致严谨的监管。

如果这些监管被拆掉了,未来必将天下大乱!

在1832年第二银行失掉中央银行的地位之后,美国各州的地方银行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在缺乏监管和激烈的竞争下,各种高风险信贷和投机交易资金急剧增长。

一些山寨银行,甚至胆大包天的发行起自己印刷的五花八门的纸币,导致整个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短短数年间,美国迎来了一场由加杠杆驱动的经济大繁荣,泡沫越涨越大!

根据当时一位投机者菲利普·霍恩留下的日记,芝加哥的土地价值从1833年的15.6万美元,涨到了1836年的不低于1000万美元。

3年之内,难以置信的暴涨了6400%!

当泡沫和投机风潮变得触目惊心,1836年,财政部长莱威·伍德布利颁布了《使用金属通货公告》,规定政府土地只得以金属货币(金币或银币)购买。

这一棍子去杠杆措施抡下来,使用纸币的商人夺路而逃,泡沫被刺破了。

这场1837-1843年经济危机,前后持续了七年,是19世纪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深远的一场经济危机。

首先是房价的持续下跌。

芝加哥的一块土地在1836年曾经卖到1.1万美元,到1840年只要花100美元就能够买到了。

纽约《先驱报》在1837年3月的一篇社论中这样写道:

“美国从来没有处于现在这样的危险境况,我们现在被商业恐慌包围着。

这场恐慌正在发出巨大的威胁,它要破坏我们社会的一切事务——

要毁灭我们的整个国家,要把大片地区变成废墟,要把我们一半的银行机构从地面上抹掉,要点燃那些最浮躁的热情,并且制造突变,最终让我们的国家停滞不前。”

房价下跌,企业没钱,银行就收不回贷款,然后破产,经济进入到了一个自我下跌的循环中,最终导致美国的失业率高达20%。

可以说,正是这场危机的到来,结束了双杰盛世,也打断了美国在19世纪中期蒸蒸日上的国运。

面对着这场深重的危机,继任的第八任总统范布伦、第九任总统威廉·亨利·哈里森、第十任总统约翰·泰勒,均无所作为。

范布伦,曾任杰克逊时代的国务卿和副总统,也是杰克逊的政治传人,立场的原因导致他无力扭转这场混乱。

民主党无法收拾混乱,民意自然就转向了对手——辉格党。

威廉·亨利·哈里森,辉格党历史上第一位总统,他曾是一位战争英雄,在1812年的第二次美英战争中有出色表现,带领美国西北军取得了泰晤士河战役的胜利。

辉格党想借助他的名声,复制杰克逊总统登上总统宝座的传奇。

他们如愿的做到了,然而,历史却开了一个玩笑。

由于在就职典礼那天,正值寒流袭境,在凛冽的北风中,68岁的战争英雄哈里森用了一个半小时宣读他的就职演说。

回家后,他就发烧了,后转为肺炎,卧床不起,仅一月即病故,成为美国历史任期最短的总统。

继任的副总统约翰·泰勒还是取得了一些成就的,比如改革美国海军,建立美国气象局,结束佛罗里达的第二次塞米诺尔战争,平息罗得岛多次叛乱,推动了德克萨斯地区加入美国等等。

他的问题在于,他是个政治上的投机分子。

约翰·泰勒本身是个民主党人,因为跟杰克逊有矛盾,因而转投辉格党。但他出身于南部种植园奴隶主家庭,又处处主张维护奴隶制。

在美国十九世纪的历史上,民主党是靠民粹上台的,粉丝主要是农民和种植园主,主张打倒中央金融垄断,倡导公平的社会。

辉格党以及后来的共和党,则是工业党,粉丝是工商业者,倡导建立一个自由、共和、高效率的社会。

约翰·泰勒依靠辉格党意外得了总统大位,却在内心里是一个十足的民主党人。

在总统任期里,他和民主党人打成一片,居然否决了辉格党提出的经济法案,竭力反对建立国家银行,与本党同志处处作对。

忍无可忍的辉格党,最终将他开除出党。

但一切已于事无补,随着经济的持续低迷和动荡,民意最终又转回到了民主党手中。

1845年,第十一任总统波尔克上台。

当民主党进行总统候选人提名时,媒体上的文章都在问:波尔克是谁?

事实上,那场选举是美国历史上最混乱的选举之一,由于群龙无首,民主党内此前经历了8轮投票,波尔克还是其中默默无闻的一个,得票仅排在第三位。

直到第9轮投票,经过各方协商,又得到杰克逊前总统的支持,波尔克才脱颖而出,成为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

在最后的总统角逐中,这位49岁的“年轻人”提出了一套激进的“宏图大计”,让他赢得了总统大位——

第一,恢复独立国库制,稳定中央财政;

第二,降低关税,推动出口,扩大需求;

第三,解决与英国的俄勒冈边界问题,实现西北地区的稳定;

第四,解决与墨西哥的边境争端,取得加利福尼亚地区,完成西部大开发。

“画饼”谁都会,大众也爱听,但能否做到呢?

通常来说,政坛老鸟们都不会太在意结果。

但波尔克不同,这个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黑马,也是此前历届总统中年纪最轻的一个,仍血气方刚,怀着理想主义者的信念。

在短短的四年总统任期内,他日夜兼程、呕心沥血的工作,最终竟然兑现了全部的诺言!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们先看看这位奇迹缔造者的背景。

波尔克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种植园主,拥有数千英亩土地和50多名奴隶;

他则是一名学霸,早年攻读法律,大学期间是辩证法学会的主席,随后担任律师,成为州议员、州长、众议院院长。

可以说,他跟杰克逊之外的美国前几位杰出总统有着相似的背景,“学霸”本质一览无遗。

“学霸”之所以是学霸,关键是不断学习的能力,以及相信专业和科学,不会像大老粗杰克逊一样蛮干。

波尔克认为,这场经济危机的本质是:中央金融的失控+去杠杆过猛之下的需求萎缩。

既然中央金融失控了,就要想办法恢复稳定。

虽然作为杰克逊的传人,他不会360度大逆转,重建中央银行。

但波尔克仍然想了些办法,其中一个就是1846推行的独立国库制。

传统上,国家的钱通常委托专门的银行(主要是中央银行)去运营管理,钱在银行里收纳和拨付,效率会更高。

但现在,中央银行没有了,地方银行也缺乏监管,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国库交由专门成立的机构去独立运营,效率差了点,但胜在稳定啊。

金融稳定下来后,就要着手扩大内需了。

需求哪里来?一靠出口贸易,二靠领土和人口的扩张。

先看出口。

此前几位总统制定的关税保护政策,虽然对于进口替代有一定好处,但很明显是违反了资本主义的自由贸易原则的。

一个国家,唯有通过自由贸易,在世界市场上找到自己最擅长的出口产业模式,才是效率最高的获利途径。

波尔克显然是明白这点的,于是在1846年推动了《沃尔克关税法》的通过。

这项关税法经常被人称之为自由贸易关税,为19世纪美国最低的关税法案之一。

有趣的是,当时的美国仍然主要是一个农业出口国,主要靠烟草和棉花出口到英国来获利,工业品则主要靠从英国进口。

因此在19世纪的时候,通常北方工业州是支持贸易保护的,希望通过高关税来保护仍处于起步阶段的制造业;

而南方农业州则是贸易开放的支持者,因为他们的奴隶种植园劳动力便宜,相比欧洲有着很大的成本优势,能通过大规模出口农业来赢得规模效益。

早期主要靠高利润的烟草业,几位美国前总统(华盛顿、杰斐逊、门罗)的家里,经营的都是烟草种植园。

但单一的烟草业毕竟规模有限,于是后来在惠特尼的轧花机技术突破+英国棉纺织业需求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南方州开始了在棉花种植园上的大扩张。

棉花,也一度成为了美国出口的主力,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波尔克的关税下调,本质上就是在强化棉花出口,并依靠这股力量将美国从内需萎靡中拉出来。

最后是领土和人口的扩张,这是内需提振的关键。

西北方向,美英之间在俄勒冈地区的斗争已经持续了几十年,第二次美英战争期间,英国一度将美国的贸易站全部拔掉,直至小亚当斯当政期间才通过谈判重新承认了美国的主权。

但两国的主权冲突仍然此起彼伏,名义上共同占有,自由开发,实质上是个无政府状态,打成一团乱麻。

1846年,波尔克约英国政府重新坐下来谈判,提出——

要么开战,要么清晰划分国境线,北纬49度线以北的地区(包括温哥华岛)属于英国,以南属于美国。

开战,后果不可预料,损失很大,风险也很大。没必要。

划分了国境线,各自国民在自己国境内经营开发,有秩序了,才能实现繁荣。不是很好吗?

英国政府想想也是,而且英国人在新大陆西部的殖民地中心温哥华地区也都让给了英国,不吃亏,于是就同意了。

就这样,俄勒冈三州(华盛顿州、俄勒冈州、爱荷华州)约6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正式划到了美国旗下。

西南方向,德克萨斯和加利福尼亚地区,也是个老大难问题了。

早期,这些地区都属于西班牙殖民地,但其实西班牙的殖民中心在中南美,对北美的控制力并不强。

进入十九世纪后,西班牙本土的皇室被拿破仑一窝端了,四处流离,对殖民地的控制力就更弱了,于是各地纷纷揭竿而起,闹革命。

1821年,墨西哥独立建国,第一任皇帝是阿古斯汀一世。

没错,是皇帝。

一位前西班牙殖民军的领导人,阿古斯汀·德·伊图尔维德,眼看帝国摇摇欲坠,于是将旗帜一变,成了起义军领导人,建国后就将反对者全部投入监狱,自封为“墨西哥帝国皇帝”。

可惜皇帝的宝座仅仅坐了1年,屁股还没捂热,就被赶下了台。

另一位前殖民军领导人,桑塔·安纳,指控他是“非法君主”,率军将其推翻,然后自封为“墨西哥合众国总统”。

但这位总统,16岁开始当兵,连共和制是什么都搞不懂。

他建国后就宣布终止了宪法,解散国会,完全由军队把控着权力,然后七次当选总统,想尽办法收敛钱财、挥霍炫耀,直至被另一派势力推翻,流亡海外。

1821-1850年,30年内墨西哥大约发生了250次军事政变,更换了31个总统,1840年代甚至有过7年换21个总统的记录。

可以说,独立之后的墨西哥,就是一片军阀连年混战,政治黑暗透顶,戴着个共和帽子的封建土地。

正是因为这样的黑暗和混乱,导致德克萨斯地区的美国移民最终选择了武装独立,并在1836年成立德克萨斯共和国,随后又遭到墨西哥政府的讨伐,动荡不休。

自独立之后,德克萨斯就想加入美国,获得美国的政治保护,但此前几位美国总统都犹豫不决。

犹豫的点在于,美国国内北方工业州的极力反对,他们担心德克萨斯加入后将大大提升南方农业州的实力,导致政治天平的失衡。

如此,美国与德克萨斯之间一直在谈判,整整谈了8年,到1844年双方才签订了合并条约。

推动这项谈判的,正是表面上的辉格党(工业党)人,内心里的种植园主代言人——约翰·泰勒。

1845年3月1日,约翰·泰勒总统的任期倒数第三天,美国国会两院通过了合并条约。

至此,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的德克萨斯共和国正式成为了美国的一部分。

但,墨西哥政府对这项合并案不予承认,宣布与美国断绝了外交关系,两国的边境紧张开始激化,危机仍在持续。

波尔克认为:

由于墨西哥政府的强硬态度,要解决彼此的边界争议,在短时间内唯有通过战争的方式。

在美墨之间,两边实力的差距非常明显。

一个立国超过半个世纪,拥有兵力13.5万人,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另一个刚独立没多久,常备军仅3.2万人,军纪不严,装备落后。

用脚趾头想都知道,谁能赢得最后的战争。

并且,一旦美国赢得战争,不仅可解决德克萨斯问题,还能一劳永逸的解决两国边界上数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争议问题。

从德克萨斯继续往西,是广袤的落基山脉和科迪勒拉山系,有多样化的河谷、盆地、沙漠,并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海岸。

虽然适宜耕种的农业土地不多,但矿产丰富,并且和德克萨斯类似,这里也已经有了大量的美国移民,墨西哥的政治控制力也不强。

在当地,同样存在着跟德克萨斯类似的独立建国,或加入美国的社会诉求。

一旦获得这些广袤的土地,美国的统治既不存在问题,矿产、人口、市场也将大幅度增加,为走出经济危机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助推器。

毫无疑问,美国需要一场战争。

并且,波尔克总统希望,战争越快到来越好。

1845年11月,波尔克提出,墨西哥应尽快归还欠美国的30万美元债务,否则就要用加利福尼亚地区的土地来抵债。墨西哥表示拒绝。

1846年1月,波尔克命令扎卡里·泰勒将军越过德克萨斯边界,在那里驻扎、没事找事,以激怒墨西哥人。

果然,墨西哥人上当了,很快便出手攻击并俘虏了一支美国小分队。

波尔克迅速将事件扩大化,在国内大肆宣传“墨西哥入侵了我们的边界,在美国领土上撒了美国人的血”,以此激起民愤,获得全国上下对战争的支持。

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向墨西哥宣战的议案。

战争毫无悬念,呈现出几乎一边倒的态势——

扎卡里·泰勒将军指挥美军主力,正面迎战墨军主力,5月开战,很快就用炮兵部队将墨西哥的骑兵部队打得四散溃逃,9月已抵达墨西哥北部经济中心、第三大城市蒙特雷。

美军在此休整,等待增兵,到1847年2月,各路援军到达,继续向南推进。

另一支部队则从墨西哥东海岸登陆,以最短的直线距离发起对墨西哥首都的进攻,到9月,美军占领墨西哥首都,战争基本结束。

而在加利福尼亚地区,美军同样海陆并进,一支陆军从本土出发,越过落基山脉,一路畅通无阻的打到了太平洋海滨的圣迭戈;

另一支海军,则从旧金山登陆,一路南下扫荡,到达洛杉矶。

至此,战争完全结束,墨西哥大部分领土都已被美军占领,墨西哥政府退入丛林打游击战。

1848年1月2日,两国和谈开始。

波尔克并不希望完全占有墨西哥,因为他很清楚,墨西哥南部存在稠密的印第安人口,这些人反对美国的统治,要维持社会稳定的成本非常高,纳入美国统治不见得是个好主意。

而墨西哥北部地区,包括今天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犹他州、科罗拉多、亚利桑那、新墨西哥、怀俄明州等约17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地广人稀,美国移民相对较多,向心力强,才是美国真正想要的。

2月,谈判结束,美国政府获得了波尔克想要得到的全部领土,并同意支付1500万美元,另外承担美国公民向墨西哥政府索取的325万美元的赔偿要求。

就这样,从1845年3月4日上任,到1839年3月4日结束,仅仅四年任期,波尔克就实现了他竞选总统时许下的所有诺言。

1846年实施独立国库制后,中央财政变稳定了,关税下调后,出口稳步扩大,和英国、墨西哥政府的边境争端也一劳永逸的解决了,西部大开发掀起了新的高潮,国内需求急剧扩大。

尤其是领土扩张方面,整个美国西部约2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是在波尔克任内获得的,再加上德克萨斯地区100万平方公里的争议领土解决——

可以毫不惭愧的说,今日美国本土798万平方公里的版图,其中接近一半都是由波尔克贡献的。

就扩张美国领土而言,波尔克堪称历史第一人。

作家弗兰克·弗雷德尔在《美国历届总统小传》曾写道:

“波尔克是美国总统之中最为卓著者之一。

1844年他提出了一个展翅雄鹰般的扩张主义的纲领进行竞选,到1849年他离开白宫时,美国的星条旗已经飘扬在从圣迭戈海湾到普吉特海峡的上空。”


这些领土变更,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1847年杨百翰(Brigham Young)带领一批摩门教徒来到落基山谷的盐湖城拓荒,将这里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宗教圣地和铜矿开发中心。

1848年旧金山发现金矿,波尔克在最后一次国情咨文中证实了此事,一时举国若狂,纷纷奔向金矿区,形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壮观的一次西部“淘金热”。

1858年另一个西部内陆中心丹佛也发现了金矿,“淘金热”再掀高潮。

1859年内华达州的银矿和金矿相继被发现,让美国跃升为世界排名第一的黄金产出国,至今这里仍是世界最大的金矿业中心。

淘金热带动了财富、人口、交通、矿业设备和服务等一系列要素的质变,最终将美国从经济危机中拯救了出来。

仅仅在1848-1851的三年间,美国批发商品的价格指数就从847提高到1025,提高了21%,显示由于萧条造成的通货紧缩已经消失,经济繁荣再次出现了。

但,经济危机虽然解决了,另一个后遗症却变得更严重了。

南北问题,即南方“蓄奴”农业州和北方“自由”工业州的矛盾,由于德克萨斯的加入和棉花出口的扩大,导致南方实力获得了大幅增长,隐隐然已有超越北方的趋势。

1850年代,强大的南方势力,开始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奴隶制,遭到了北方势力的强烈反对。

双方针尖对麦芒,局势越来越动荡。

北方州对奴隶制的反对,本来并不坚决,主要是受到民主道义思想的驱动,以及杰克逊总统推动的选举权扩大后,黑人权力意识的觉醒和推波助澜。

我们看看当时废奴运动的四大民间领袖,可以看出这一点:

第一位,加里森,是一名北方州的白人报社主编,在人道主义的影响下,1833年创办了美国反奴隶制协会。

第二位,弗里德里希·道格拉斯,本是一名黑人奴隶,在1838年从南方逃到北方后,加入了反奴隶制协会,逐渐成长为领导骨干,在北方各地进行巡回演讲,让废奴成为社会共识。

第三位,斯托夫人,白人家庭主妇和作家,住在南北交界处的辛辛那提,常常能听到废奴演讲,于是受到感染并写下了《汤姆叔叔的小屋》,1851年发表后成为超级畅销书,一年之内印售了150万册。

第四位,约翰·布朗,出身于一个白人废奴主义者家庭,从小受到感染并日趋激进,在1850年建立了黑人武装组织,买武器、搞培训,1856年参加了堪萨斯内战,1859年更组织了黑人奴隶起义,将废奴运动推向高潮。

1854-1859年的堪萨斯内战,则是全国形势走向激化的一个转折点。

此前,南方势力在国会提出了一个方案,要求修建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这条铁路将穿过中部的堪萨斯和内布拉斯加地区,通往太平洋沿岸的旧金山。

当时这两个地区还是一片荒野,一旦铁路修成,将变成交通中心和人口稠密的地区。

因此筑路方案一提出,马上就出现一个问题:即该地区是成为蓄奴区还是自由区?

南北双方展开了角力。

1854年,南方势力推动通过了《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规定让堪萨斯和内布拉斯加两地区的居民自行决定他们自己所居住的地区应为蓄奴州还是自由州。

本来,按照历史上的《密苏里妥协法案》,南北双方曾经达成了以北纬36.5°为分界线区隔自由州和蓄奴州的协议。

然而在新法案下,奴隶制将碾过分界线,向偏北的自由土壤挺进。

于是斗争开始螺旋式升级:

南部种植园主带着奴隶大批移民到堪萨斯地区,废奴派对他们进行围攻,种植园主联合成立了自卫的领土政府,废奴派也建立了自由民政府,双方互相攻击。

1855-1859年,堪萨斯内战持续升级,成为了日后南北战争的星星之火。

美国的撕裂和动荡,自此急转直下。

美国的国运,似乎也走到了尽头!

两百多年了,更准确的说,蓄奴制度自1619年开始,到1850年代已有230多年历史,早已树大根深,利益错综复杂。

尤其是西部大开发和棉花出口的增长,蓄奴相关产业已成为了美国经济的根基和增长主力。

当时美国政坛的主宰者——民主党,更是种植园主的保护伞和代言人,让其势力得以不断强化。

比如1854年的《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背后的推动者就是时任民主党总统皮尔斯。

如果任由这股势力发展下去,美国将彻底成为一个以奴隶制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农业国,在工业革命的时代浪潮中逐渐被边缘化。

似乎已没有人能阻挡这个癌症细胞的蔓延。

此时此际,雄图大略的波尔克总统已经逝世,他在任内每天工作18小时以上,没有任何休息,以至于积劳成疾、腹泻不止,卸任3个月后就病逝了,年仅53岁。

1849年,辉格党邀请美墨战争的英雄扎卡里·泰勒参选,然而这位总统在任仅一年多就病逝了,跟上一位战争英雄一样,成了历史的过客。

继任的辉格党副总统菲尔莫尔,只有两年多任期,成就尚可。

对内搞基建,1850年通过《土地赠与法》,鼓励私人资本进入铁路行业,建铁路就沿线赠送土地,一手将美国送进铁路时代。

1852年建成了第一条通往西部的铁路,让芝加哥崛起为美国铁路网的中心。

对外酝酿太平洋战略,1853年派舰队前往日本,强迫日本打开了国门,也算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但在核心的南北问题上,菲尔莫尔跟约翰·泰勒一样是个叛徒。

他对南方采取妥协态度,通过了《1850年逃奴法案》,规定各州官员与居民都有义务配合抓捕并遣送任何被怀疑是逃奴的黑人。

这一方案两面不讨好,北方不满,南方不领情,在连任竞选时败北下台。

前后两位战争总统任内病逝,两位继任总统捧着辉格党的碗,吃着民主党的饭,让辉格党最终成了历史的笑柄,分崩离析。

接下来,再次进入民主党时间。

第十四任总统皮尔斯,表面上和波尔克很像,律师、议员、48岁参选并以黑马的姿态胜出。

但他没有波尔克的能力,对内通过《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酿成堪萨斯内战,让南北矛盾扩大化;

对外试图夺取古巴、尼加拉瓜等地作为新的领土,均相继失败。

由于这些原因,他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的最差总统之一。

第十五任总统布坎南,又是一位种植园主的孩子,学霸、律师、议员、波尔克总统时担任国务卿,领导了与墨西哥、英国政府的领土谈判,成绩卓著。

随后十几年,他归隐田园,耐心等待机会,并四次发起对白宫的冲击,直到66岁时终于当选总统。

应该说,布坎南是个有雄心和能力的人,尤其是外交上,成绩可圈可点。

比如在1858年6月,他抓住中国的清朝政府遭遇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机会,趁机调停,诱使清廷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让美国享受了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同等通商权力,“利益均沾”。

但在美国内部,此时已是病入膏肓,布坎南又来得太迟,使之未能抓住机会。

1848-1857年的十年,是美国铁路行业的第一个黄金十年。

由于西部版图的扩张,淘金热,人口的涌入,西部铁路建设迎来了大繁荣,十年时间铁路总里程便达到了3.3万公里,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的铁路大国。

1856年,华尔街进入牛市顶点,当年股市上有360只铁路股,985只银行股,300+公司债,信贷极度繁荣。

然而,1855-1856年堪萨斯内战的爆发,让内需变得疲弱了;

1856年欧洲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俄罗斯粮食大量进入欧洲市场,也冲击了美国的农业出口。

产能过剩+需求萎缩,直接引发了1857年的金融危机,当年美国出现了5000家公司破产,纽约63家银行中有62家停止支付,铁路公司的股价普遍下跌了80%以上。

布坎南正好在1857年上任总统,当头便是一根闷棍,被逼着到处去救火。

1859年,约翰·布朗的奴隶起义又爆发,局势越烧越旺,虽然最终被联邦军队镇压下去,但局势已变得不可收拾。

国会上四分五裂,民主党自己互撕,拥护蓄奴的和支持废奴的打得不可开交,一个新生的“民粹”的共和党也在火箭般崛起,让布坎南基本失去了对国会的控制,任何法案的推进都困难重重;

地方上,南部农业州也在策划退出联邦,带兵走一条自己的路。

此时已年近七旬的布坎南,感到无力回天,在叹息声中宣布不再谋求连任。

1860年底,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由于共和党“以反对奴隶制为宗旨”的政纲,南方各州纷纷宣布退出联邦,内战一触即发。

1861年3月4日,布坎南参加了林肯的总统就职宣誓,他告诉身边的朋友们:

“联邦的航船,已经驶入了它的末路。”

连才华出众的政坛老手布坎南也束手无策,美国还能有什么前途呢?

靠林肯吗?

那一刻,傻子才会相信。

当时的所有美国上层精英都清楚,眼前的这位新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政治资历几乎为零,也毫无可仰仗的背景,他凭什么拯救美国呢?

这情况,就像是泰坦尼克号大船即将沉没,已撕裂成了两半,一个毫无经验的新水手被推上去当船长,你相信他能力挽狂澜?

四年后,不仅船上的所有人都获救了,而且废钢回炉再造,变成了一艘崭新的大船,即将发起新一轮全球远航!

这故事是不是听着太玄幻了一些?

但事实便是如此,确实真真切切的发生了。

也因此,林肯才会赢得万世景仰:

在2006年《大西洋月刊》评出的“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排名第一;

在2008年《泰晤士报》进行的43位美国总统历史排名中位居第一;

在几乎所有的美国历史政治人物投票中,林肯从未跌出过三甲,最常见的就是“第一”。

要理解这段历史进程的逻辑,我们首先从美国总统的选拔机制说起。

美国的总统采取选举制,一切由民意决定。

但仔细研究你就会发现,随着选举门槛的不断降低,总统的背景和特点也在发生巨大变化。

第一阶段,从第一任开国总统华盛顿到第六任的小亚当斯,采取的是小圈子精英选举,选出的都是来自富有阶层的“士族”。

除了开国总统是靠军功立足,其余五位都是学霸,一条基本的晋升途径是:

读法律,做律师起步,参选地方议员,晋升至州长,积累经验和民望后,进入内阁担当国务卿、副总统,赢得全国声望后,进一步接班当总统。

由于受过良好教育,精英圈子中又彼此知根知底,因此道德和能力水平都普遍较高。

第二阶段,从第七任总统杰克逊到第十五任的布坎南,选举范围扩大到所有白人成年男性,来自“寒族”的总统明显增多。

九任总统中,三位是战争英雄,靠军功赢得大众声望的大老粗,道德和能力水平都出现了明显下降。

两位是副总统继任,都成了党内叛徒,道德和能力水平同样较差。

剩下四位来自普通阶层的“寒族”,晋升途径多元化,道德和能力水平也差异较大。

波尔克属于第一档,可以比肩历史上的杰出总统;

范布伦和布坎南属于第二档,有能力,但受制于政党理念和种种约束,回天无力;

皮尔斯属于第三档,处事圆滑、社交能力强,加上运气好当上了总统,但道德和政治水平一塌糊涂,被认为是最差总统之一。

你看,这就像是抽盲盒了!

普罗大众跟总统候选人之间是缺乏直接接触的,你看不到真实的样子,因此只能通过这些途径进行感受:

帅气的颜值、磁性的声音、幽默的演讲、翩翩的气质、媒体的宣传、蛊惑人心的主张……

总之,你感受到的只是一个品牌形象,一切都是包装出来的结果,跟个人实际能力存在着很大的误差。

因此,普选制下的总统,整体质量水平下了一个大台阶,导致美国的国运在第二个50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但意外惊喜也是有的。

1837年和1857年的两轮经济危机下,美国国运一度跌入了谷底,就在这看似无解的困境之下,波尔克和林肯横空出世,将美国拯救了出来。

这是运气吗?

一次是偶然,两次就是必然了,后面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循环还会反复出现。

原因有两点:

第一,四年一次的定期选举,让执政水平糟糕的总统被刷下去,给予了新人机会,总统数量上升了,总有优秀总统诞生的概率。

第二,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会导致民意的巨大转向,新总统没有包袱和掣肘,往往可能一往无前,闯出一条新路。

正因如此,范布伦在杰克逊的余荫下上台,不敢重建中央银行,也不敢在德克萨斯问题上激进行事,导致碌碌无为;

而到黑马总统波尔克时,反而敢通过独立国库制和战争的方式打开新局面,赢得空前巨大的成就。

20年后,布坎南和范布伦的困局几乎是如出一辙的。

陷在民主党的体制下,面对着他的支持者南方种植园主的作乱,他不敢有任何过激举动,最终导致了局面的失控。

而新一代黑马林肯,同样跟波尔克有着类似之处。

在巨大的民意转向支持下,浅薄的资历反而成为了他的执政优势,让他可以毫无顾忌的放手一搏。

这正是美国文明的底蕴所在,让它得以生生不息,穿越千难万险,一代更比一代强。

现在,让我们进入林肯的传奇,看看这个伟人是如何出世的。

林肯的出身很平凡,就跟你我一样。

1809年,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父辈以种田和打猎为生。小林肯需要帮助家里搬柴、提水、干农活。

虽然母亲在9岁时就去世了,但继母待他很好,视同己出,让他拥有一个和睦幸福的童年。

也跟你我一样,早期的人生和职场起步是艰难和骨感的,备受打击。

由于家贫的缘故,林肯只上了4个月小学,就被迫退学了。

17岁出外打工,当过俄亥俄河上的摆渡工、种植园的工人、石匠、店员和土地测绘员。

没有固定职业,随时可能失去工作,收入微薄、漂泊不定。

22岁,尝试经商,但失败了。

23岁,想竞选地方议员,但落选了,想进法学院进修法律,但进不去。

24岁,再次鼓起勇气向朋友借钱经商,年底破产,接下来花了16年,才把这笔债还清。

26岁,结识了一位美丽的女大学生安妮,很快两人陷入热恋,并准备结婚,就在婚礼前夕,未婚妻病故了。

这让林肯变得失魂落魄,每天步行五英里去公墓,在大雨中哭喊,有时甚至神志不清,一度想到了殉情。

27岁,精神完全崩溃,卧病在床6个月。

29岁,企图振作起来,争取成为州议员的发言人,没有成功。

31岁,争取成为被选举人,落选了。

34岁,参加国会大选,又落选了。

37岁,再次参加国会大选时当选了,但两年后寻求连任,又失败了。

40岁,想在自己的州内担任土地局长,被拒绝了。

1854年,45岁了,想要竞选参议员,继续落选。

1856年,47岁了,在共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争取副总统的提名,得票不到100张。

1858年,49岁了,再度参选参议员,再度落选。

总结:

家境贫寒,母亲早亡,孤苦奋斗,厄运不断。两次经商失败,八次竞选失败。

曾经心碎过、痛苦过、崩溃过,多次陷入绝望。

但林肯这个人,拥有两个出众的优点,是寻常人所缺乏的。

第一个,是坚强的意志,屡败屡战、永不放弃,再困难的情况下,也能鼓起勇气向前。

第二个,不断学习的进化能力。

虽然学历低,但就跟富兰克林一样,林肯通过自学的方式,广泛阅读了各种书籍、报刊、传记、法律和数学,拥有了强大的知识体系。

数学,让他获得了土地测绘员的工作;

法律,让他得以成为律师,进入政坛;

历史和传记,让他得以在政治辩论中逻辑清晰,树立专业形象,也让他的人生前行找到最佳路径;

文学和诗歌,让他的演讲更有魅力,打动人心,扩大公众影响力。

虽然两次经商失败了,但是当律师和议员的丰厚收入,让他还清了债务;

虽然多次议员竞选失败了,但是丰富的历史知识让他明白潮水的方向,走对了人生最关键的一步路——

在1856年堪萨斯内战爆发的形势下,他及时退出了辉格党,加入新生的以“反对奴隶制”为政纲的共和党,并很快成为主要领导人。

这样到1858年时,虽然他最后一次竞选参议员失败了,但是却代表共和党获得了和民主党政治明星道格拉斯辩论的机会。

两人精彩的辩论,通过媒体的报道扩散,让林肯的名声很快传播到全国各地。

1859年布朗奴隶起义失败后,震撼了全国,让废奴民意出现巨大的扩张,共和党的支持率暴涨。

到1860年时,51岁的林肯虽然还没有任何高层行政经验,但他的演讲能力已修炼的炉火纯青,政治主张也深入人心。

当年的总统大选,他和道格拉斯再次狭路相逢。

道格拉斯虽然财力雄厚,但他的政见受制于民主党的背景,已失去了民意基础;

林肯则始终坐着一辆朴素的马车,深耕基层,巡回演讲,他说:

“如果大家问我有多少财产,那么我告诉大家,我有一位妻子和三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

此外,还有一个租来的办公室,室内有桌子一张、椅子三把,墙角还有大书架一个,架子上的书值得每人一读。

我本人既穷又瘦,脸很长。

我实在没什么可依靠的,我唯一的依靠是你们!”

这样的演讲,杀伤力不要太强,因此得以在年底的选举中拿下北方18个自由州的180张选举人票,高票当选(当时美国共303张选举人票,得152张即可当选总统)。

短短四年时间,林肯从一个失意的辉格党人,变身成为美国的第一位共和党总统。

这辉煌的逆转,正是有赖于他在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那些通过长期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所做出的正确而关键的一次抉择。

现在,新的更重要的考验出现了——

从胜选到宣誓就职的3个月内,先后有6个南方州宣布脱离联邦并建立“美利坚联盟国”,公推前战争部长杰弗逊·戴维斯为总统;

此后,包括德克萨斯在内的5个州陆续加入南部联盟,让脱离联邦的州最终达到了11个。

美国内战终于轰轰烈烈的爆发了。

战争初期,南方州由于军事准备的充分,拥有装备及训练都更精良的军队,不断取得胜利。

林肯的北方联邦军却不断遭遇失败,从1861年到1862年,北军节节败退,让废奴支持者们焦虑不已。

但,那些在林肯人生困境中发挥过奇效的特质,再一次起化学反应了。

坚强的意志,以及不断学习的进化能力!

基于形势的变化,林肯果断的调整了他的应对策略:

第一,政治方面。

起初,林肯并不是一个有信仰的废奴主义者。

他和黑人很少有接触,虽然对黑人奴隶有同情,但他一直认为黑人很难在美国这个以白人为主的国家生存。

在他的早期政治生涯中曾多次说过,他有生之年不会看到奴隶制被废除,也许一百年后奴隶制依然是威胁国家生存的政治毒瘤。

因此,即使加入了废奴主张的共和党,但基于维护联邦统一的需要,他迟迟不愿意颁布废奴的法案。

他甚至一度有个天真的幻想,将来南北战争结束后恢复统一,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最好的办法还是将黑人送到海外去,即使花点钱帮他们弄一个海外居留地也是可以的。

但战争的连番失败,让他意识到,解放黑奴是推动南北力量逆转的关键。

黑人的身体素质出色,战斗力极强,并且数量庞大,将可以为北军贡献源源不断的战斗兵员。

1862年9月22日,林肯亲自起草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草案)》;

1863年1月1日正式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即日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美利坚联邦叛乱下的领土之黑奴应享有自由,解放的黑奴可以应召参加联邦军队。

接下来的一年多里,高达18.6万名黑人加入了北军,让北军的战斗力扶摇直上。

从此,林肯也改变了他对黑人的偏见,致力于打造一个“双种族”的国家,建设一个黑人和白人融合的新型社会。

第二,经济方面。

长期以来,美国都是北方州主打工业,南方州主打农业的,相关政党的法案也是为它们的产业服务。

因此林肯上台之后,经济政策主要就是提高关税,保护弱势的需要“进口替代”的北方工业,打击强势的“出口型”南方农业。

战争第一年,这个策略的问题不大,因为南北双方都有一定的粮食贮备,也同时都认为战争不可能旷日持久。

但随着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问题出现了。

尤其是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北方,开始感到粮食补给的困难,再次将林肯逼到了绝境。

于是他高度重视农业问题,在1862 年5月颁布了《宅地法》:凡在西部耕种无主土地连续5年,年满21岁的公民,只需缴10美元的证件费就可以获得160英亩的土地,土地归个人所有。

历史上,多位总统都颁布过西部大开发的土地法案,一个基本趋势是买地的门槛越来越低。

但,总还是需要些购买成本的,因此感兴趣的主要是南方种植园主。

而现在,几乎是白送啊,于是大批无业青年浩浩荡荡的奔赴西部,寻找人生机会。

如此,西部的农业大开发进入了又一个高潮。

除了土地政策,他也注重科技的进步,在政策上大力支持机械化农具的普及。

我们都知道,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技术的创新突变在很多时候都是改变历史进程方向的重要力量。

美国历史上,南方州的实力崛起便是由惠特曼的轧花机技术所驱动的,由此让棉花种植出口发展成一门利润丰厚的产业。

现在,林肯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技术突破:联合收割机。

当时的美国,北方大平原主要种植小麦,但由于利润微薄,发展并不快。

1830-40年代,一位名叫塞勒斯·麦考密克的农民不断尝试着改进他发明的往复式半机械化收割机,就像理发的推子那样,能不断地把小麦切割下来。

这种收割机由两匹马牵引,装有地轮驱动的切割刀,拨禾轮和集穗台。

它不仅能够将麦子割下,还能自动整理好割下的麦子,整齐地堆放在后面的工作台上,收割速度比人工快3倍。

但实用化是个问题,如何保证工具的声响不吓到马匹呢?如何能保证工具耐用不变坏呢?……

种种问题让技术的普及很缓慢:1840年,收割机只卖掉了2台,1842年卖掉了6台,1843年,卖掉了29台……

到1860年,麦考密克的收割机公司已经颇具规模,占有了70%的市场份额,并呈现加速普及的趋势。

毫无疑问,这是一项伟大的发明:

在收割机出现之前,收割1英亩的小麦需要两个人花费20个小时的时间,而之后,两个人在几小时内就可以收割完成了。

在林肯的补贴政策支持下,麦考密克的收割机销售创造了奇迹,到1868年,年产量达到了8000台,麦考密克也成了当时美国最富的人之一。

林肯的战争部长斯坦顿曾表示:

“南方依赖奴隶制,而北方则依赖收割机。

收割机取代了西部农场中的年轻人,为北方提供了大量战斗力,又给国家和军队提供了足够的粮食。

因此,没有麦考密克的发明,北方恐怕无法在战争中获胜,而联邦也很可能分裂。”

第三,外交方面。

最初,南方州通过“棉花外交”,跟英法两个重要客户国建立了联盟关系,让林肯一度陷入被动。

林肯采取了两手应对策略:

一手是“小麦替代棉花”的策略,1862年恰逢英国谷物歉收,对小麦需求强烈,从美国进口的小麦和面粉高达4000万蒲式耳,而1859年仅为79.2万蒲式耳,增长了50倍!

另一手是“亲俄”策略,当时沙俄因为克里米亚战争的关系,跟英法不和,常常处于临战状态。

林肯趁机拉拢,彼此派了舰队进行互访,打得火热。

这一方面减轻了英法的压力,另一方面在几年后也收到了意外惊喜,让继任的安德鲁·约翰逊总统以低廉的价格买下了阿拉斯加州。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第四个,军事方面。

林肯不懂军事,刚开始的几位北军将领都是庸才,而且畏战,让他头痛不已。

他于是注视着战场形势的变化,及时提拔那些在个别战役上表现出色的下层将领,由此让格兰特将军脱颖而出。

格兰特是北军中表现最杰出的人物,他毕业于西点军校,早年曾参加美墨战争,后退役,一度在皮鞋厂打工,南北战争后再次从军。

南北战争中,东部战场是主力方向。

这里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北方的首都华盛顿和南方的首都里士满都在东部,自然是兵家必争之地。

但东部战场上,北军一直被动挨打,表现最出色的是南军的罗伯特·李,他率领的南军主力将北军揍得哇哇乱叫。

1861年,格兰特率领的部队一直在西部战场游弋,他是唯一取得了连续胜利的北军兵团,这让林肯大为惊喜。

这种情况下,他的官衔火箭般蹿升,1862年2月被提拔为少将,10月改为田纳西军区司令官;

1863年7月赢下西部决定性的维克斯堡战役后,格兰特成为了左右局势的关键人物,林肯代表全国人民向他致谢,国会授予他金质勋章。

1864年3月,林肯改组联邦军队指挥机构,任命格兰特为联邦军队总司令,最后的决战开始了。

1865年4月,经过长达一年的鏖战,格兰特终于赢得了对南军统帅罗伯特·李的全面胜利,让这场参战总兵力超过300万人,死亡超过65万人的内战走到了终点。

这场战争,刚好完整经历了林肯一个四年的总统任期(1861.4-1865.4)。

战争虽然残酷且漫长,将美国东部的几个主要经济中心夷为平地,但也彻底摧毁了毒害美国两百多年的奴隶制经济。

犹如一场化疗手术,将癌症细胞彻底清除。

自此,美国国运迎来谷底反弹,开始脱胎换骨般的重生之路。

遗憾的是,战争结束仅仅5天后,林肯便被南方人暗杀,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头部,让传奇在最光辉灿烂的顶点划上了句号。

林肯的伟业是那样的不可思议,以至于粉丝遍布四海,其中最有分量的是两位:

卡尔·马克思:

“他是一个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不会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挠地迈向自己的伟大目标,而从不轻举妄动,他稳步向前,而从不倒退……

总之,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

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道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列夫·托尔斯泰:

“林肯总统由于具有独特的精神力量和伟大的人格,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心目中的传奇人物 。

他的地位相当于音乐中的贝多芬,诗歌中的但丁,绘画中的拉斐尔和人生哲学中的基督。”

他们所赞颂的,都是林肯的道德水平。

惊天伟业与道德的完美结合,林肯,可以认为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三位“圣人”。

历史上有哪个国家,在一百年中曾出现三位“圣人”级别的领导者,再加上若干如繁星般的杰出领导人呢?

美国,无疑是文明史上空前的。

而且,林肯虽已逝去,但他的政治理念将像杰斐逊一样,在接下来的20年里继续统治着美国政坛。

1865-1885年,五任总统,都是共和党人。

为首的两位,安德鲁·约翰逊和格兰特,都是林肯的嫡系传人。

他们的任内表现也并不差。

安德鲁·约翰逊,幼时家贫,当过学徒工,做过裁缝,他靠自学成才,白天缝衣服,晚上钻研奴隶制、关税、修铁路、凿运河等问题,并精炼演讲术。

经过数年的努力,他21岁当选地方议员,循着市长、州长、国会议员的路径一路前行。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个性和成长经历上的相似,使得林肯和他惺惺相惜,引为知己,又因为其南方人的出身,民主党人的背景,和林肯有互补性,因此被选为搭档的副总统。

林肯被暗杀后,约翰逊接过了他的衣钵,任内主要靠两大政绩名留青史:

第一,通过了《美国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让黑人获得了选举权,为南方数百万黑人提供教育、医疗服务、土地和工作,并让南方各州重新加入联邦。

第二,以720万美元的极低价格买下了阿拉斯加州。

这片土地原是俄国殖民地,但俄国对它控制力较弱,又担心英国会从加拿大向西北对它发动攻击,迟早守不住。

思前想后,最终决定卖给美国。

至此,这块面积171万平方公里,如今美国面积最大的州和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也加入到了美国的版图。

另一位继任者格兰特,则是依靠南北战争的崇高声誉入主白宫。

任期内的政绩虽然不多,负面评价也不少,比如任人唯亲、属下贪污腐化严重等,导致了后来美国拜金主义的堕落。

但格兰特仅凭一项政绩,就足以让他进入杰出总统的名单。

这便是:大赦南方。

1872年,美国的大赦法案将内战中被判刑的16万名政治犯一下子减到了500名,让南北方的政治怨恨得以愈合,社会重建加速推进。

此后,统一整合的大市场让美国经济狂飙突进,很快进入世界第一流行列。

那些后世声名显赫的跨国巨头,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格兰特任内(1869-1877)发家的。

比如高盛集团(1869)、亨氏食品(1869)、洛克菲勒财团(1870)、摩根财团(1871)、金佰利(1872)、科勒卫浴(1873)、约克空调(1874)、百威啤酒(1876)、礼来制药(1876)、美国电话电报公司(1877)……

美国的工业之王,通用电气的源头爱迪生电灯公司,则在他离任后两年(1879)成立。

曾经的那个农业出口国的形象已一去不复返了。

到1870年代末,美国已完全忘记了内战的伤痕,以傲然屹立的姿态崛起为世界第二强国,工业总产值更是占了世界的四分之一。

美国,以大步流星般的速度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