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开局之年首季报·智说丨消费重回主拉动力地位 企稳向好仍须加力【视频】服务业

开局之年首季报·智说丨消费重回主拉动力地位 企稳向好仍须加力【视频】服务业



视频设计/邹朵;剪辑/张宇萱

当前,消费市场已经走出了去年的低迷状态,步入逐月加快复苏的轨道。考虑到去年二季度以来的低基数影响,今年二季度消费增速相比一季度可能有所加快,三、四季度随着基数抬升,增速可能相比二季度有所回落。全年消费增速有望实现与GDP增速持平,或略高于GDP增速。

王微 王念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表明,消费恢复总体超出市场预期,凸显消费增长加快向好态势,推动消费重回经济增长的主拉动力地位。一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6%,拉动GDP增长3.0个百分点。较去年全年的32.8%和1.0个百分点出现明显回升,作为三大需求中的主引擎作用凸显。

一季度消费恢复和扩大实现“开门红”

我国消费市场加快回暖复苏,企稳向好态势显现。一方面,消费市场规模持续稳步扩大。进入2023年,随着我国消费场景较快修复和加快拓展,带动市场销售出现整体好转。今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特别是3月增速出现明显加快,实现10.6%的同比增长,扭转了去年四季度下降2.7%的不利局面。同时,消费市场呈现全面复苏态势,一季度限额以上单位18类商品零售额中,有近七成商品销售实现同比增长。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服务消费供需相互促进同步加快恢复。当前居民餐饮、娱乐、出行等接触型消费需求快速释放,服务消费出现明显回升。一方面,餐饮、娱乐、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支出增长较快,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280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2%,增速高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0.8个百分点。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为41.7%,比上年同期回升0.3个百分点。具体来看,随着线下文化娱乐场所有序恢复,文化娱乐支出增长21.0%;人员流动逐步恢复,带动房租支出增长,居住支出增长8.7%;全国电影票房收入158.6亿元,同比增长13.5%;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吸引国内旅游出游2376.64万人次,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旅游人次有望突破2019年同期水平,达到2亿人次新高。另一方面,生活性服务业也呈现加速恢复态势。一季度,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3.9%,增速比1-2月份加快4.7个百分点,比商品零售额增速高出9个百分点。服务消费复苏有力带动服务业市场活力增强。3月,全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9%,连续3个月处于扩张区间。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比去年四季度加快3.1个百分点,特别是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回升尤为突出。服务业活力恢复,进一步带动各行各业企业整体经营状况加快好转,3月企业销售同比增长12.8%,企业采购同比增长14.1%,均较1-2月大幅提高。

居民消费热情空前高涨。前期被抑制的居民消费在一季度得到相对程度释放。其中,“文旅热”成为消费热情的集中体现,消费市场短期内呈现出“高人气”的繁荣景象。一季度,国内旅游消费需求加快释放,人流物流趋于活跃,客运量同比增长26.3%,其中航空客运量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0%左右,酒店行业平均每间客房可预订收入在最近几周全面恢复。线下消费场景明显回暖,3月零售业景气指数持续回升至50.6%,线下商圈消费热度指数相比去年底大幅增长。消费热情高涨也有效带动居民消费信心和消费倾向回升,一季度全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62%,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

消费转型升级的态势持续。线上消费仍然发挥引领带动消费升级的重要作用。3月,线上实物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0.9%达到1万亿元,增速是1-2月的2倍多。绿色消费依然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一季度,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150.1万辆,同比增长25.8%,国内零售销量达到131.3万辆,同比增长22.4%。部分升级类消费需求出现快速回暖。一季度,金银珠宝类、化妆品类等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3.6%、5.9%。高端消费平台的消费集聚能力充分显现。一季度,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精品荟萃,第133届广交会万商云集,多项参展指标均创新高。免税消费仍然发挥吸引消费回流的重要作用。一季度,海南离岛免税销售额同比增长15%。

全年消费加快恢复和扩大的态势值得期待

总体来看,当前,消费市场已经走出了去年的低迷状态,步入逐月加快复苏的轨道。从国际比较来看,消费复苏的节奏和速度要明显好于其他经历疫情冲击和政策调整国家同期的表现。从纵向来看,按四年复合增速计算,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4.1%,3月增速扩大0.9个百分点,达到4.8%,表明温和复苏的态势基本确立。

展望下一阶段,消费将继续保持较快恢复和持续扩大的积极态势。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逐步增强,宏观政策显效发力,经济运行有望整体好转,为消费市场的平稳复苏创造了稳定的宏观环境。同时,稳就业、促消费、惠民生等一揽子更大力度、更具针对性的政策进一步发力见效,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创新,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有望进一步提升,前期被抑制的消费需求还将持续释放。再有,居民高涨的消费热情仍将持续较长一段时期。以旅游消费为例,据预计,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45.5亿人次,同比增长约8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约4万亿元,同比增长约95%。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目前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正处在消费快速升级的发展阶段,消费市场有望从全球最大潜力市场成长为最大规模市场,以消费为主导的内需格局正在加快形成,消费将继续和更好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回升基础不牢,消费复苏仍面临较多压力和不确定性。居民收入实际增速仍然低于GDP增速和居民消费支出实际增速,不利于消费能力稳定增长。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3月16-24岁青年人失业率较上月提高1.5个百分点至19.6%的较高水平,持续抑制消费信心。房地产市场虽然出现部分城市销售回升势头,但仍面临不确定性,影响家电、家具、建筑装潢等居住相关消费,汽车消费波动加大且日益依赖政策支持,“住行”类等大头消费持续稳定增长面临较大压力。

从数据的走势来看,考虑到去年二季度以来的低基数影响,今年二季度消费增速相比一季度可能有所加快,三、四季度随着基数抬升,增速可能相比二季度有所回落。全年消费增速有望实现与GDP增速持平,或略高于GDP增速。

打好政策“组合拳”,

更好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向好

一是加力提振消费信心。要顺势而为,统筹谋划和积极组织开展全国性的促消费活动,持续激发居民消费热情。继续优化消费平台载体,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支持城市核心商圈、消费体验中心、首店首展首发首秀等新消费场景打造,加大对老字号扶持、国产品牌培育和宣传。加强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有效衔接,在消费税、个人所得税等方面出台更大力度政策支持举措,释放积极的政策信号。

二是着力增强消费能力。推动劳动密集型行业加快复苏,充分发挥民营经济、数字经济、中小微企业在扩大就业中的积极作用,提升新增就业岗位与大学生就业目标和预期的匹配性。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家庭收入。支持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扩大公积金提取使用范围,为更多消费内容和场景提供合理精准支持。

三是大力创新消费场景。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开展主题和特色节庆活动,深挖夜间经济、单身经济、银发经济、体验经济等消费潜力。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型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完善与创新要求相适应的监管体系,支持平台企业在创新消费场景上发挥积极作用。适应居民消费升级要求,不断丰富服务消费场景,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持续提高服务供给质量。推动中心城市商圈和步行街改造升级,增加融合型体验型消费场景供给。

四是加快改善消费条件。引导和支持旅游业市场主体增加供给和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对价格等市场秩序监管,更好满足居民旅游消费需求。优化假日制度设计和调休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充分释放假日消费潜力。加大县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商业街区改造等投资力度,增加对农村地区有文化价值的老旧住房抢修、民宿设施建设等财政支持,加大农村物流终端基础设施、电商收发点等建设支持力度,完善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五是合理降低消费负担。继续实施阶段性减免汽车消费税、购置税政策。实施家电以旧换新和智能产品补贴计划,发放农村家电安装、调试、维修售后、物流配送等的服务补贴。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引导贷款利率合理下降,支持以数字技术赋能消费信贷转型发展。降低改善性住房交易税费负担,提高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中房贷的抵扣上限,支持地方以补贴、“租房券”等方式合理支持住房消费。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总 监 制丨王辉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辑丨陈姝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