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城市GDP的迷题:明明减少了50多亿,为何还显示正增长?广东山东城市gdp

城市GDP的迷题:明明减少了50多亿,为何还显示正增长?广东山东城市gdp

大家好,我是堂主。

通常而言,GDP是一座城市富裕与否的重要判断标准之一。

正所谓人靠衣装,城市靠GDP装。

既然是城市的门面,打脸充胖子的“注水”,会不会存在呢?

2023年5月17日,姗姗来迟的镇江一季度GDP,公布了。

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镇江GDP为1303.57亿元,同比增长4.1%。



数据一出,一些观察细微的网友,就发现了不对劲。

去年,也就是2022年4月份的时候,数据是这样的:

2022年一季度,镇江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6.07亿元。



今年的1303.57亿元,对比去年的1356.07亿元。

明明是少了50多亿,明明是下降了,咋还成了增长4.1%呢?

根据搜狐城市的报道,

镇江市统计局的回答是:

“2022年一季度GDP经省统计局基准化后为1254.24亿元。”

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在于:GDP修订。

经过修订,镇江2022年一季度GDP,减少了100多亿,

调减幅度达7.51%,最终为1254.24亿元,

那么今年一季度是同比增量49.43亿元,

所以正增长4.1%,自然就是合情合理。

问题来了。

根据数据显示,2022全年镇江市GDP增速也就2.9%个百分点。

为什么现在,一下子把2022年一季度GDP增速,直接下调7.51%个百分点?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很难理解镇江的做法。

但在堂主看来,这不过是一般操作罢了。

不只是镇江,几乎所有城市都这样干过。

今天,借着镇江的微操作,堂主想跟大家聊聊:

为什么会有GDP核算?其核算方式有哪些?

在GDP榜单中,为什么有些城市被质疑“注水”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接下来各城市在上报GDP的时候,会有哪些改变?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全部最终成果。

GDP有三种表现形式,即价值创造、收入形成和最终使用。

这三种表现形式,分别通是过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来核算。

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成为GDP的三种核算方式。

各自的计算公式也比较容易理解。

生产法:GDP=总产出-中间投入。

收入法:GDP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支出法:GDP=最终消费支出 + 资本形成总额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理想的情况是:

生产了多少,就消费了多少,最终也是收入了多少。

不管是哪种核算方式得出的GDP。

从理论上讲,应该是一致的。

关于GDP三种核算方式的具体内容,就不做详细展开了,这不是本期的重点。

补充一点,我们国家采用的GDP核算方法,是用生产法来计算的。



堂主想聊的,是GDP核算逻辑下,公布出来的数据。

我们现在看到GDP数据,一般来说,有三种形式的统计数据:

第一种是快报数据。

快报数据,是依据当地月度、季度相关基础指标材料,核算而得出来的数据。



比如镇江2022年公布一季度数据时,都会在前面加上“初步核算”。

这个“初步核算”,就是快报数据。

很多城市在公布年度GDP的时候,在统计公报上,都会写着“初步核算”

第二种就是核算数据。

在快报数据公布之后,随着财政决算的年报啊、统计系统的年报啊,

等各系统年报数据出来后,得到更全面、更可靠的资料后,从而对快报数据进行核实修改。

而镇江在今年,把2022年一季度的GDP数据,直接减去100多亿,这就是对GDP的修订。

有人说了,那既然这样,直接报“核算数据”就行了,搞个“初步核算”是什么鬼?

首先,GDP是一个很注重时效性的数据。

初步核算的优势就是在于时效性,对于总结前段工作、预测、部署下一步,有一定的正向作用,

因为是初步核算,从而一定程度会牺牲基础资料的完整性和详细性。

一个GDP,两种数据,自然就容易成为人们的饭后谈资。

当两者数据差别较大的时候,有人说是GDP造假,也有人说GDP注水。

其实,这只是一个常规操作。

对GDP数据进行修订,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拿美国来说,也是先公布季度GDP的预测数据,

得到完整数据后,再修订公布最终数据。

所以,大家先别开喷,先了解情况后,再做判断。

第三种就是经济普查数据了。

各城市公布的GDP数据,都是地方统计局来做的。

加上GDP是官员绩效考核的核心指标,难免存在猫腻。

此外,层层上报嘛,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你想啊,县里传到市里,市里传到省里,省里再传到中央。

这就好像是,集团大公司要做年度总结大会。

在数据上报的流程中,某分公司总经理对下属报来的数据,有些不满意,

这分公司的下属,还不得迎合老板要求啊?

对于中央来说,必须要了解到基层的真实情况,不能只看地方报上来什么就是什么。

毕竟每做一个决策,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越了解真实的情况,做出的决策越有效,

于是,就有了第三种,经济普查数据。

2003年,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编制五年规划更好地衔接。

国务院在 2004 年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

并决定以后每10年进行两次普查,分别在逢3、逢8的年度进行.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开展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普查年度分别是2004、2008、2013和2018年。

从账面上看,在四次经济普查年度中。

第一次经济普查年度 GDP数据修订幅度最大,数据向上修订了 23002 亿元,修订比率高达16.8%。

从具体数据看,2018年第四次经济普查的核减力度最狠,扯出大型GDP造假的典型案例。

不对,不能说“造假”。

严谨的说法是:挤掉水分。



排第一的,是天津,2018年天津公布的GDP初步数据为18809亿元,

第四次经济普查后,被核减为13362亿元,缩水率高达29%,果然是带水的城市。

第二名是山东,2018年山东GDP初步核算数为76469.7亿元,

第四次经济普查修订后的数据,减少9820.67亿元,降至7万亿以下,缩水率约13%。

第三名是内蒙古。

2018年内蒙古公布的GDP初步数据为17289亿元,

第四次经济普查后被核减为16140亿元,缩水6.7%。

此外,黑龙江、吉林也是严重缩水。

既然是核实情况,有被查出注“注水虚胖”的,自然也有被查出“缩水少报”的。

排第一的是安徽,

2018年的核算结果与之前的初步核算,上调了4004.08亿元。

第二是上海,上调3331.95亿元。

云南紧跟其后,上调2999.88亿元,排在第三。

还有广东,2018年初步核算是97277.77亿元,

四普经济数据核算后,得出是99945.22亿元,多了2667亿元。

至于为什么这些地方要主动缩水少报?

可能安徽的原因很简单:

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低调务实的人,只顾埋头干事。

而云南居然也少报了,这个有点出乎堂主的意外。

细细想来,也许少报一些,转移支付的可能多拿一些,会是其中的一种合理解释。

再来看一组搜狐城市做的2020年数据。

根据报道,在337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

有143座城市修订2020年GDP数据,其中61城调增,82城被“挤水分”。



在“挤水分”的榜单中。

北京、郑州被调减超过150亿元,排在第一第二。

柳州调减125亿元,排在第三。

安庆、滁州、泉州、马鞍山、阜阳这五座城市,均调减超过80亿元。



再看调增额度排行榜单。

2020年上海调增了262.72亿元,排在第一,比第二名还多出140多亿。

成都、东莞,分别以调增121.3亿和106.58亿元,排在第二第三名。

接下来的嘉兴、榆林、惠州、深圳、东莞,调增额都在50亿元以上。

有个很有意思的发现。

在2020年GDP调增额的榜单中,广东有五座城市排进前十,占了一半。

堂主觉得,接下来各城市在上报GDP的时候,大概追求两个字:求实。

像广东、上海这样的就不说了,毕竟二八定律放在任何行业、地区都是真实存在的。

大部分城市的GDP,还是注水成分的多一些。

现在有一种说法,说是地方在明斯基时刻。

什么意思?

在“债务增加、杠杆率高”的已知条件下

经济好的时候,投资者愿意承担更多风险。

经济不好的时候,这项投资风险程度就越大,到超过收支不平衡点而容易引发崩溃。

所以在现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

对于地方来说,最好的办法,

就是上报GDP的时候,少些套路,多些真诚。

就拿镇江来说,今年公布第一季度GDP的时间,跟去年相比,推迟了一个月,

直到五月下旬才公布的,其实就是两个字:求实。

以上是内因,

当然,还有外因:

第五次经济大普查来了。

江西和福建,就是最好的例子。

2022年度GDP增速排行榜中,江西与福建,同以4.7%排在榜首。

到2023年一季度GDP数据出炉时,

江西增速1.2%、福建增速1.7%,

分别排在倒数第一第二。



诚然,一季度的外贸遇冷、锂价大跌,

都是福建、江西增速急转直下的原因。

但是,第五次经济大普查又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在一季度数据出来之前,两会的时候,

统计局局长接受采访时表态了,对于存在“统计造假”的,露头就打。



不管是镇江这次GDP修订,还是贵州的城投债,都是央地博弈的一个体现。

1994年税制改革,财权上交,事权下放。

换句话来说,就是地方要干的活,一个没少,

要交的钱,更不能少一个钢镚。

以前经济形势好,蛋糕在不断做大,一些小地方使劲地造,也是没多大问题。

但现在地方到了明斯基时刻,要想发展下去,就得找到新路子。

毕竟,纵观中国几百个城市,真没几个城市能像合肥一样踩准风口,从而扭转局面的。

这是,个人和城市、城市和国家之间相互的博弈。

如果说,我说的是如果。

如果说最后的归途,

是地方的烂摊子,

用中央货币化来还的话,

那么这些年,谁借得越多,谁就赢麻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