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泽林专栏“德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实际可能要再翻一番”美国德企意大利第二大经济体

泽林专栏“德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实际可能要再翻一番”美国德企意大利第二大经济体



有些数据很难查到,但实际上,它们对于德中关系而言至关重要。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德国企业在中国的营业额,这些数据的重要性至少与双边贸易数据等同,但有趣的是,它们很少得到公布或公开讨论,尽管事实上,这些数据对贸易平衡有直接影响。与往年一样,在2022年,德中之间依然存在贸易逆差,甚至达到了880亿欧元的历史最高记录,这意味着中国人卖给德国的商品远远多于德国人卖给中国的商品。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德国产品在中国不再拥有吸引力,而主要是德国人在中国制造大量供中国本地市场使用的产品。这种情况一方面与政治层面的压力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中国生产成本更低。但在贸易统计中,它们仅以某种供应商产品的形式出现。

曼海姆莱布尼兹欧洲经济研究中心(ZEW)在从2020年开始的一项研究中记录了德国企业截至 2017年在中国的销售额。2017年,德企在华销售额达到近3300亿欧元,增长曲线呈急剧向上趋势,而在2000年,该数字才堪堪超过250亿。


▲图源:Volkswagen

这3300亿欧元的产值是由2700家在华德企的80万名员工产出的。80万名员工在中国没有什么存在感,他们仅占全部劳动人口的0.1%。与之相对的是,中国企业的在德子公司的产值数据“微乎其微”,根据该研究所总结的数据,2017年,342家在德中企的本地销售额仅为310亿欧元,即不到在华德企表现的十分之一。他们拥有约57000名员工,占德国雇员总数的约0.12%。对比之下:美国企业在德国的销售额也是中国企业的10倍。

总而言之,德企在中国3300亿欧元的本地生产销售额甚至高于2022年才首次突破3000亿大关的中德贸易额。因此这意味着,乍看之下,可以说德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至少是两国贸易数据的两倍左右。这些在中国销售产品所产生的利润通常会立即在中国进行再投资,所以它们不会流向德国,而是出现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


▲图源:tagesschau

这些数据也没有表明中国正在关闭市场,而德国市场则敞开大门。该研究指出,“分析表明,中国直接投资对德国经济的重要性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德国对中国经济的直接投资。”ZEW在2023年初的另一项研究中还表示,德国并没有变得更具吸引力,“德国是选址竞争中的大输家。”德国的企业选址区位优势无法与北美、西欧和北欧等西方顶级地区相比,2022年,德国的区位优势排名下滑了4位,在被调查的21个工业化国家中排第18位,仅高于匈牙利、西班牙和意大利。这张榜单上,日本是唯一的亚洲国家。

因此,未来几年中国企业对德投资较以往增加的可能性较低,这意味着德国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仍高于中国对德国的依赖程度。且中国的贸易流量转移起来也很容易,去年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增长速度是对德贸易的两倍。但另一方面,德企对中国工厂的投资却不能轻易搬迁。中国德国商会联合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即使在目前这场中国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中,仍有半数德企希望在未来两年内扩大投资,这一比例与上一年相比下降了20个百分点,但中国德国商会上海董事会主席柯曼(Clas Neumann)认为这种怀疑心理持续的时间会很短,企业很快就会重新“更加乐观”。

(欧洲时报德国版编译报道,转载请注明公众号GermanReport)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