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最新调查!居家养老仍是主流选择,养老金怎么规划?差异化服务或成竞争热点

最新调查!居家养老仍是主流选择,养老金怎么规划?差异化服务或成竞争热点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

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占比14.2%,已超过14%的深度老龄化线,我国正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近日,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和同方全球人寿发布的《2022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社会的老年抚养比已经达到20.8%,表明每名老年人需要约5名劳动人口来进行抚养。倘若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滑,可以预期未来社会面临的养老保障经济压力会持续扩大。

中国居民退休愿景和准备情况如何?调研报告显示,居家养老仍是我国居民的主流选择,税收优惠是鼓励人们进行养老储蓄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养老金融产品方面,受访者普遍对养老金融产品的风险偏好低,流动性偏好高,同时希望养老金账户投资信息应公开透明。

居家养老仍是主流选择

养老方式是退休愿景中的重要部分。在本次调研中,47%的受访者希望通过传统居家养老的方式安享晚年,并且传统居家养老在各年龄段受访者当中都是第一选择,总计86%的中国居民希望在家庭进行养老,可见中国居民较强的家庭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养老方式的选择。

调研还显示,退休生活品质方面,70%的受访者表示最看重完善的医疗服务,紧随其后的是良好的居住和服务设施、能够与家人生活在一起这两个因素,二者都获得了56%受访者选择。

最让居民担忧的困扰普遍来自于身体健康方面。有59%的受访者对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表示担忧,还有54%的受访者表示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况愈下。

相比于已退休居民,未退休居民更容易为退休后的开支感到担忧。有23%的未退休受访者担心自己在退休后陷入无力支付医疗和护理费用的困境。

税收优惠有力促进养老储蓄

调研显示,税收优惠是鼓励人们进行养老储蓄的重要驱动力之一,38%的受访者认为养老金的减税政策会促使他们进行更多退休储蓄。此外,由于多数居民缺乏金融财务方面的知识基础,提供财务方面的教育和专业的财务建议也能有效促进大家进行养老储蓄。

退休财务准备方式方面,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不定额储蓄的方式,居民更倾向于有规划的定额储蓄方式来为自己积累养老金。然而,针对已退休受访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定额储蓄的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困难。仅 28%的退休居民实际采取了每月定额储蓄的方式,21%的退休居民实际采取了每年不定额储蓄的方式。

由此可见,由于缺乏财务规划,很多居民无法实现自己所希望的定额储蓄方式,而通过养老金融产品的“强制”储蓄特性或许可以辅助居民实现这一目标。

调研还调查了受访者选择一家机构养老金融产品的主要考虑因素,有62%的人选择了“帮助制定退休财务规划”,53%的人选择了“提供一套系统、科学的养老管理服务方案”。由此可见,相比金融产品本身,人们更希望从专业机构获得全面、专业的养老规划咨询服务,而在产品日趋同质化的当下,提供差异化的养老顾问服务将会成为养老金融行业的下一个竞争热点。

关注养老金融产品这些特性

调查结果,受访者普遍对养老金融产品的风险偏好低,流动性偏好高。有40%的受访者认为保证本金安全极其重要,有32%的受访者认为在有需要时能将养老金及时、便捷地提取出来,满足流动性需求极其重要。受访者还普遍要求养老金账户投资信息应公开透明,认为这一点“比较重要”和“极其重要”的受访者占比82%。

另外,有养老金不代表能购买到优质养老服务,有28%的受访者认为养老金融产品附加养老相关服务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整合养老产业链,提供“养老金+康养服务”产品,是养老金融产品提供方应关注的方向。

调研结果还显示,我国居民对于权益类金融产品投资和风险管理方面具有的知识仍有欠缺,应该更多地向大众普及风险和收益相关知识。

调研最后认为,我国目前正面临着日渐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人口老龄化不仅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也给居民的养老财务准备带来巨大挑战。因此,在人口老龄化时代,政府应当在缓解社会抚养压力、完善退休收入保障体系、创造良好的养老生活环境等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