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对经典理论的反思:这对民营意味着什么?刘守英中国化计划经济

对经典理论的反思:这对民营意味着什么?刘守英中国化计划经济

人大经济学院的院长刘守英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与经典理论不符的制度在中国用起来还不错?”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经典理论是不是也需要一个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



为什么改革?

按说前三十年,我们早已经实现了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经济运行的机制是计划经济,经济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要与西方发达国家竞争,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无论是世界经济的格局,还是中国自身的经济要求,都迫使我们必须改革。

最直接的压力是就业与效率。

计划经济的发展满足不了社会上的就业需求,子女入工厂,只能顶父母的岗,一进一出,靠父母的工资要养一家人,非常紧张;所以,一声令下,全国所有城市青年,除一些特殊情况,通通上山下乡去农村了,说是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一起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生产力得不到释放,究其根本是计划经济下生产的效率问题。



邓公将理论上的问题搁置了起来,经济发展起来再说,实行了延续到今天的我元经济体制,事实证明,中国实行多元经济后,大获成功。

但是,从体制的角度说,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制度的安全性,国企的地位被削弱了,其次是民生的问题,出现了两极分化,这不符合社会主义的理念。于是,我们又开始反思,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刘院长提出了开篇的那个问题:“为什么与经典理论不符的制度在中国用起来还不错?”

其实,问题应该倒过来。

为什么中国经济的发展一定要符合经典理论?

现在的问题还是在这个多元经济,近些年开始进行规范管理,多元成了双轨。



二重结构的平衡

改革是对传经理论的突破,这是有度的。

我们一直存在着制度的安全性问题,这决定了公有制的一些基本要素不可以改变,一方面是不能改变的制度基石,另一方面是市场化后,对无形之手的敬畏,这就陷入了一种两难。

我们以房地产为例。

毫无疑问,房地产的核心价值是财政,因为地方财政一半以上的收入来自房地产,这是我们的房地产与西方的房地产完全不同的地方。西方的房地产行业是市场化的。我们不完全是,整个交易的过程是市场化了,不再搞什么计划分房;但是,这是一个超级干预下的市场。看看这几年出台的有关政策吧,堆成了山,政策可以限涨、限跌、限售、限贷,这样一来,市场就扭曲了,价格工具也被扭曲了,价格不真实,无形之手当然会以销量腰斩作出反噬。



不仅仅是房地产,中国经济整体上都是类似的问题。

这意味在同一个市场环境内,对国企与民企来说,是两个不完全一样的营商环境,细节就不用对比了,只说一点,二重结构会互相挤占,这就是为什么民营会失去信心,中国经济的问题就在这。

恒大的困境当然是咎由自取,但是,也是二重结构的一种象征性。

恒大负债,部分城市无条件地直接收回了恒大的一些地块,这等于是在补刀,这是市场经济的选择,没什么不妥;但是,遵义城投负债,却与银行达成了二十年的展期协议,头十年只还利息。这就是体制的力量,于是,全国城投负债高达65万亿,这个负债谁来消化?又如何调整供过于求的矛盾?



我们可以回答刘院长的问题了:

“为什么与经典理论不符的制度在中国用起来还不错?”

因为二百年过去了,全球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历史在前进,理论也必须常新才能长青。

现代经济巨大的历史变迁。

那么,问题也许反转了,应该是问,经济的发展为什么一定要符合经典理论?难道理论自身,不应该经历一个中国化、时代化的洗礼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