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自9月1日起施行;首只强制退市可转债进入退市整理期;6月制造业PMI指数低位反弹丨大资管一周

《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自9月1日起施行;首只强制退市可转债进入退市整理期;6月制造业PMI指数低位反弹丨大资管一周

21世纪资管研究院 吴霜,实习生冯钰雯 综合整理

一、监管和政策

1、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外汇管理部印发《跨国公司本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规定(试点)》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外汇管理部印发《跨国公司本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规定(试点)》。其中明确,跨国公司可以选择主办企业所在地省级/计划单列市区域内符合条件的一家或多家银行作为办理资金池业务的合作银行(以下简称合作银行)。金融机构(财务公司作为主办企业的除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和房地产企业不得作为主办企业或成员企业参与跨国公司本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

2、《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自9月1日起施行

7月9日,司法部、证监会发布《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已经6月16日国务院第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9月1日起施行。《条例》对创业投资基金作出特别规定。国家对创业投资基金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其投资成长性、创新性创业企业。加强监督管理政策和发展政策的协同配合,明确创业投资基金应当符合的条件,对创业投资基金实施区别于其他私募投资基金的差异化监督管理和自律管理。

3、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印发了《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服务业务信息披露规定》

7月3日,为适应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后市场对高质量会计信息和审计执业水平的需求,强化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监管理念,健全会计师事务所信息披露相关规则,提高证券审计市场透明度,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印发了《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服务业务信息披露规定》。

4、北京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首次发布了《金融业商业秘密保护管理规范》

7月3日,北京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首次发布了《金融业商业秘密保护管理规范》,对金融业机构商业秘密保护管理体系做出全面规范。规范提出,机构应进行商业秘密保护体系建设,建立专项制度,将流程贯穿至商业秘密的产生、存储、使用、流转等生命周期全过程,规范也明确提出,机构应遵循有效性、便利性原则,将商业机密划分为核心商业秘密、重要商业秘密与一般商业秘密,并制定商业秘密信息清单,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商业秘密信息的内容、密级、保密期限、知系范围、责任部门或责任人、保存方式等。

5、金融监管总局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全面自查,摸清网络和数据安全风险底数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向银行保险业下发《关于加强第三方合作中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的通知》,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全面自查,摸清数字生态场景合作中的网络和数据安全风险底数。《通知》明确,银行保险机构在合同协议中要强化数据安全要求,对于存在违规行为或违反合同约定的,要追究有关外包合作单位的责任,在问题整改完成前,不能扩大合作范围内容。此外,《通知》还要求加强科技风险统筹管理。

6、国务院国资委建立国有企业经济运行圆桌会议沟通交流机制

7月5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主持召开国有企业经济运行圆桌会议第一次会议,建立国有企业经济运行圆桌会议沟通交流机制,研究推动企业提质增效政策措施。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好债务、房地产、金融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守住安全风险底线。

7、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出手集中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政策措施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近日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全面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重点清理妨碍市场准入和退出、妨碍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影响生产经营行为等妨碍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

8、证监会:着力提升平台企业常态化金融监管水平

近期,针对蚂蚁集团及旗下机构过往年度在公司治理、金融消费者保护、参与银行保险机构业务活动、从事支付结算业务、履行反洗钱义务和开展基金销售业务等方面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金融管理部门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反洗钱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保险法》《证券投资基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对蚂蚁集团及旗下机构处以罚款(含没收违法所得)71.23亿元。要求蚂蚁集团关停违规开展的“相互宝”业务,并依法补偿消费者利益。此外,针对以往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金融管理部门近期也对邮储银行、平安银行、人保财险和财付通公司等实施了行政处罚。下一步,金融管理部门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提升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常态化监管水平,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确保同类业务适用同等监管规则,实现公平监管。

二、行业和机构

人事变动:

-7月4日,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免去郭树清的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职务。

-7月3日,原中国银保监会北京监管局在其官网发布批复信息称,核准李樱国投泰康信托有限公司(下称“国投泰康信托”)董事、董事长的任职资格。(21世纪经济报道)

-7月3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布关于中信百信银行徐磊任职资格的批复,核准徐磊中信百信银行副行长的任职资格。

-7月2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银行纪检监察组、吉林省纪委监委消息: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原党委委员、副行长陈枫被“双开”。

6月份银行理财规模下降7400亿元,下半年规模或逐渐回升。广发证券固收团队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末银行理财存量规模较5月末大幅下降7400亿元。银行理财规模大幅下行往往意味着投资者集中赎回,这会对债市形成冲击,进而影响理财产品净值表现。因此,理财规模变化既是资本市场的焦点,也备受理财机构和广大投资者关注。不过,历年6月份理财规模都会有所下行,相对而言,今年下行幅度较此前两年同期反而有所收窄。因此,市场和投资者无需过度担忧银行理财规模缩水对债市和理财产品净值带来负面影响。(财联社)

新增25年期贷款、前四年免息?又是小作文!日前,市场流传:近几个月来多家国有大型银行已开始向符合要求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新增25年期的贷款,现行大多数企业贷款为10年期。部分贷款在前四年暂免支付利息或本金,不过利息将在之后累计。对于该传言,记者从多位接近大行人士处了解到,该传言不实,目前并没有关于融资平台新增贷款期限拉长到25年且暂免四年本金或利息的贷款政策出台。实际上,银行在办理贷款业务时,要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主体的偿债能力、风险水平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后才会审批放贷。(21世纪经济报道)

转股价下修难破局,12家银行可转债转股率不足1%。7月4日,重庆银行发布公告称,截至2023年6月30日,尚未转股的重银转债金额为129.99亿元,占重银转债发行总量比例为99.9958%。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7月5日,市场上存续的上市银行可转债共有18只,从发行主体来看,除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三家股份行外,其余均为城农商行。整体来看,上市银行可转债的转股率偏低,只有5家银行的可转债转股比例超过10%,有12家的未转股比例甚至超过99%。对于银行转债转股率较低的情况,有分析认为主要还是因为银行股近期表现较为低迷所致。(21世纪经济报道)

上市公司认购理财减少41.76%:配置银行理财规模腰斩,但证券公司理财产品却逆势上涨。上半年认购理财产品金额较去年下半年减少了41.76%,从7452.87亿元下滑至4340.24亿元。相比去年上半年亦同比下降40.88%。企业进行投资理财的意愿却降低背后原因,一是企业闲置资金有限,二是理财收益率失去吸引力,企业更愿意将资金投入生产。但有一类却开始逆势上扬——证券公司理财。上市公司购买的证券公司理财,即券商发行收益凭证。上市企业认购的券商收益凭证金额为453.86亿元,规模同比上涨17.68%。(21世纪经济报道)

上半年证监会开出181张罚单,私募违法违规罚单明显增多。今年以来,监管部门持续“零容忍”打击资本市场各类违法行为,强化执法震慑。据证监会网站数据统计,上半年证监会和地方证监局开出181张行政处罚决定书,合计罚没金额24.2163亿元,罚没款金额已经接近去年全年(26.67亿元)。其中,信披违法、内幕交易、私募基金违法位居前三位,罚单分别有82张、29张和26张。记者发现,今年私募违法违规罚单明显增多;对出借证券账户、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违法等处罚呈现常态化;巨额罚单多集中于多次违法被罚且屡教不改的违法行为。(证券日报)

首只强制退市可转债进入退市整理期,30年首次!7月10日,蓝盾转债将步入退市整理期,这将是可转债历史上首只步入退市整理期的转债,30多年可转债零退市纪录由此被打破。*ST蓝盾触及的是财务类退市情形,可转债将跟随公司股票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退市整理期的交易期限为十五个交易日。退市整理期结束后,可转债将与公司股票同一交易日进入退市板块挂牌转让。这就意味着,蓝盾转债成为首只进入退市整理期的转债。

万亿市场大消息!北向ETF迎今年第二次扩容。7月9日,北向ETF又迎来今年第二次扩容,据港交所最新公告,2023年7月17日将会有34只ETF纳入陆股通,至此,“ETF通”的全部产品数量达到137只。港交所数据显示,这34只“ETF通”的新成员包括科创50ETF等特色ETF。其中,上交所上市的有16只,分别为双创50ETF基金、上证50ETF易方达、中证1000ETF、房地产ETF、计算机ETF等;以及深交所上市的双创龙头ETF、成渝经济圈ETF、电力ETF、1000ETF等18只。

超3500家私募机构上半年合计调研近5万次,科创板和创业板个股受“偏爱”。据私募排排网数据统计,上半年,有超过3500家私募参与了上市公司调研,调研次数合计近5万次。整体看来,科创板、创业板的上市公司更受私募机构调研“偏爱”。黑崎资本首席投资总监陈兴文表示:“高成长赛道具备更高市场溢价所带来的资本红利与股价上扬预期,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和科创企业之所以备受私募机构关注,是因为此类企业具有较高的盈利增长率和市场表现,可以为投资者带来较高的回报。”(证券日报)

高盛“掀桌”。“高盛在唱空中国经济!”7月5日,高盛长达78页的三部曲报告《不可能的三角理论》发布后,一度引发市场热议。在上述报告中,高盛指出目前中国数家国有大银行面临“不可能的三角理论”的困境,即在利润有限的情况下,很难同时维持良好的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和派息水平。高盛假设只要允许债权展期并且净余额继续降低,地方政府的违约风险是有限的。同时,基于低利率的地方政府债务展期(情况),高盛评估了多年期(银行)潜在的净利差损失。7月6日,高盛也回应媒体称“做空”消息不实。(21世纪经济报道)

“销量火热、高收益、即将下架”是许多消费者近期对增额终身寿险的印象。近期,不少机构表示,新开发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由最高3.5%降到3.0%,预定利率接近3.5%的保险产品也将在6月底下架。自去年起,预定利率3.5%以上的增额终身寿险等产品在银行大额存单、定期存款利率下调的背景下走红,成为2022年及2023年保险公司的“开门红”主力。但有业内人士表示:仅从现金价值的增长速度来衡量增额终身寿险产品的价值是一种短视的行为,容易会破坏消费者对保险概念的理解。(21世纪经济报道)

监管重拳出击!多家保险机构被罚。7月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披露多张罚单。人保财险长春分公司、中策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吉林省同济保险公估有限公司因违法违规行为受到吉林银保监局的处罚,处罚日期为6月30日。今年以来,监管机构对多家保险公司、保险中介等机构开罚单,部分机构收百万级罚单,也有机构的违规行为被顶格处罚。机构、个人双罚制成为常态,有责任人被终身禁业。(中国证券报)

5月保险资管产品登记规模为449.69亿元,同比减少54.81%。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以下简称“保险资管协会”)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5月,保险资管协会共登记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27只,同比减少43.75%,登记规模为449.69亿元,同比减少54.81%。其中,债权投资计划24只,规模为387.58亿元,数量、规模同比分别减少45.45%、53.25%;股权投资计划1只,规模为40亿元,数量同比持平、规模同比增加33.33%;保险私募基金2只,规模为22.11亿元,数量、规模同比分别减少33.33%、83.75%。(中国金融新闻网)

保险资管产品上半年总体收益同比好转。Wind数据显示,整体来看,与2022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成绩更胜一筹。有统计数据的839款保险资管产品今年上半年的年化收益率中位数水平为3.71%,较去年同期有所提高。今年上半年,取得正收益产品的比例接近八成;去年同期,取得正收益产品的比例不足五成。(中国证券报)

信托业务分类新规配套细则加快修订。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相关负责人在中国信托业年会讲话中透露,目前信托业务分类新规已正式实施,金融监管部门将加快修订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和配套监管细则。记者从业内人士获悉,金融监管部门正根据信托业务发展情况,制定完善各类信托业务具体监管规则,研究完善信托公司分级分类监管制度,持续完善资本管理、信托保障基金筹集、信托产品登记等配套机制,修订非现场监管报表,保障信托业务分类工作有序落地。(经济参考报)

“小甜甜”缘何变成“牛夫人”?信托产品曾是上市公司理财的首选,但因近年来信托产品频频“暴雷”,行业风险上升、产品整体收益率下滑,上市公司对其认购热情下降。从数据来看,2021年上半年,有63家公司购买了信托产品,认购金额合计169.06亿元;2022年上半年,购买信托产品的A股上市公司有53家,认购金额合计84.48亿元,同比近乎“腰斩”。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在资管新规下刚兑打破等因素影响下,信托业风险上升,上市公司对于信托理财产品愈发谨慎。不过,随着信托公司逐步化解存量风险,加快转型步伐,信托产品的吸引力有望再度提升。(上海证券报)

三、市场和数据

二季度以来,中央企业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完成投资1.7万亿元,同比增长12.5%。1—5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房地产)完成1万亿元,同比增长20.4%。5月当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超3800亿元,同比增长19.6%。

6月制造业PMI指数低位反弹,二季度以来经济复苏动能偏弱势头仍在延续。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0%,高于上月的48.8%;6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2%,低于上月的54.5%。PMI指数已持续三个月处于50%以下的收缩区间。

2022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887.14亿元,财政运行总体平稳。近日,财政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2022年中央决算报告。从报告内容来看,2022年财政运行总体平稳,中央决算情况总体较好。2022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887.14亿元,为预算的100%,比2021年增长3.8%。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2512.65亿元,完成预算的98.9%,增长13.1%,主要是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税收收入89977.07亿元,为预算的96.7%,增长1.2%;非税收入4910.07亿元,为预算的271.3%,增长96.5%,主要是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近年结存利润,以及原油价格上涨带动石油特别收益金专项收入等增加。

股票市场:截至7月7日收盘,A股三大指数集体收跌,上证指数指跌0.28%,收报3196.61点,五日累计下跌0.17%;深证成指跌0.73%,收报10888.55点,五日累计下跌1.25%;创业板指跌1.05%,收报2169.21点,五日累计下跌2.07%。行业板块涨少跌多,农牧饲渔板块逆市走强,公用事业、电力行业、证券、商业百货板块涨幅居前,风电设备、光伏设备、电机、电子元件、计算机设备板块跌幅居前。

债券市场:中证转债收涨0.01%,报406.30点,五日累计上涨0.10%;上证转债收涨0.08%,报352.96点,五日累计上涨0.08%。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6403%,上涨0.11BP;10年国债活跃券报2.6400%,上涨0.00BP;10年国开债活跃券报2.8230%,下跌0.45BP。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