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中电金信沈彬彬:区域银行对公业务数字化转型应当“一行一策”贷款信贷农商行中小银行

中电金信沈彬彬:区域银行对公业务数字化转型应当“一行一策”贷款信贷农商行中小银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览青 上海报道

在当下银行对公业务发展过程中,区域银行放款难、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成为一组矛盾。

一方面,区域城农商行受地域空间限制与风控能力限制,不知给谁放款、不敢放款;另一方面亟需金融服务支持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依然存在。与此同时,大型商业银行服务客群下沉,用提额度、低利率的贷款产品抢占市场优质客户,进一步迫使区域银行对公业务数字化转型。

“区域城农商行对公业务夯实下沉,在数字化思维、组织体系、数据支撑、人才队伍、激励机制等建设缺一不可。”近日,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间隙,中电金信软件有限公司副总裁、数字化营销与移动金融部副总经理沈彬彬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在沈彬彬看来,目前银行对公业务发展存在五个问题

第一,尽管政策鼓励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

第二,近年来利差收窄前期部分市场投放呆账,导致其在放款过程中更为谨慎,让原本以赚取社会平均价值获利的银行创利能力下降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创新对区域城商行、甚至是全国性银行形成冲击,银行目前的服务水平与产品创新力度相较之下依然不足。

第四,银行在贷前、贷中、贷后有一套严格审批体系与跟踪机制,当对公业务盈利主线从抵押贷款变为以大数据驱动为普惠信用贷款,对银行风险控制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五,对于具有大量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而言,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信息差,不了解自己可以获得哪些金融服务,常常错过主动寻求金融机构助力的机会。

针对这五个问题,近年来银行对公业务的数字化转型已发生变化。沈彬彬告诉记者,在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推动下,银行越来越关注拥有政策支持的产业集群,如绿色新能源、智能制造、高精特新等,在此背景下银行对产业链数据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很多银行建立了针对产业的战略沙盘,但是这需要自身对本地化特色、区域性特色的产业经营思维和人才建设,也需要产业链数据服务商的专业帮助,同时还需要熟悉数字化经营的专家顾问辅导。”沈彬彬提到,在零售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很多银行已经掌握了获客、拉新、提升等客户运营思想和技巧,取得了经营和运营指标双提升;而在对公业务领域,银行不仅需要学习借鉴零售转型经验,更需要从企业的实际经营出发、掌控资金用途、熟悉企业所在行业赛道、通过未来价值评分等作出综合评估,充分结合内外部数据相融合,实质性赋能对公客户,陪伴对公客户成长,才能达到自身稳健提质。

“银行现在基于内外部数据对现有客户进行筛选,在获客方面可以以授信白名单的形式进行风险前置处理;在风险方面对于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的客户,银行也可以加强贷中贷后追踪与强化管理能力,通过构建数据产品模型来提升风控能力。”沈彬彬向记者提到,在数字化转型建设后,可以基于银行内外部的数据流、资金流,以及产业平台侧或则财资平台托管的数字化企业信息流相融合,实现三流合一,做到基础科技建设面向场景应用赋能。

近年来,多家大行对公业务下沉,通过低利率、高额度的信贷产品抢占“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优质客户,进一步挤压中小银行展业空间。对此中小银行应当如何运用数字化手段实现“突围”?

沈彬彬认为,中小银行的数字化突围应当“一行一策”,但有5个部分缺一不可。

第一是全行数字化思维的建立。“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是自上而下推动的,需要高管层的思维转变带动中层干部与全行员工的数字化思维建设。”沈彬彬指出,数字化转型需要技术、产品、外部合作的推动,但思维体系的构建是金融机构向前发展的前提。

第二是数字化组织体系的构建。沈彬彬告诉记者,组织体系是数字化转型的保障机制,“特别是在机器智能的时代,传统依赖人工的审批机制已经不适应信贷业务授信,基于数据的信贷产品投放需要机器与人工协同进行双重支撑,这意味着组织架构的变革,风险管控的提质。”

第三是数据能力的支撑。企业的信贷风险评估与个人授信处理机制有所不同,在银行自身缺乏相关数据的背景下,企业征信及经营能力分析需要借助像数库科技这样的第三方数商平台助力,并实现与政府数据平台的对接。“谁对产业集群精耕细作,谁对数据更重视,谁就在区域化竞争中跑得更快。”沈彬彬表示。

第四是人才队伍的建设。“每家区域城农商行都面临着人才瓶颈。”沈彬彬坦言,目前突破这一问题的普遍方式是产学研融合,金融机构、学校、产业、金融科技企业共同培养数字化人才。

第五是企业考核机制的改革。“例如很多传统银行对公业务过去的考核要求是放款规模达标,对新增客户数量和创利质量没有相关要求,在考核机制改革后,应当更强调客户的增量,以此引导基层员工经营思想实现业务转型。”他表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