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经济地理丨年中城市卡位战:谁在跨越赶超?武汉工业增加值

经济地理丨年中城市卡位战:谁在跨越赶超?武汉工业增加值



卡位之战

编者按

行至半山不止步,船到中流当奋楫。近日,我国主要城市上半年经济数据密集发布,赶超和分化仍在继续。其中,全国GDP10强城市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长三角地区占据4个席位,北方地区仅有北京跻身其中,10强城市位次调整主要发生在重庆、广州、苏州、成都之间。复盘年中城市“卡位战”,谁在跨越赶超?谁在黯然失速?暂居上风的城市能否在全年守住领先优势?


行至年中,全国主要城市经济半年报已密集披露。经历激烈角逐,各城市的位次再次迎来洗牌。复盘年中城市“卡位战”,谁在跨越赶超?谁在黯然失速?暂居上风的城市能否在全年守住领先优势?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彩娜

沪京深强者恒强,GDP10强城市皆是老面孔

从经济总量看,今年上半年,“强者恒强”的竞争格局愈发明显。全国GDP10强城市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长三角地区占据4个席位。

其中,上海以21390.17亿元的经济总量稳居全国首位,北京以20621.3亿元的经济总量紧随其后,这是北京首次在上半年突破2万亿元。数字经济是推动北京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上半年,北京全市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9180.5亿元,同比增长8.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5%,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5565.1亿元,同比增长10.9%,占数字经济增加值的比重超六成。

深圳以16297.60亿元的经济总量位列全国第3,经济增速达到6.3%。今年以来,深圳经济向实向高的趋势愈发明显,尤其是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成为亮点。上半年,深圳主要高技术产品的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量分别增长170.2%、32.6%。

相较今年一季度,部分城市位次有所调整,主要发生在重庆、广州、苏州、成都之间,卡位之战日趋激烈。其中,重庆以14345.95亿元的经济总量再度超过广州,上升至全国第4位,但是经济增速仅为4.6%,比其一季度增速低了0.1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当前重庆市场需求仍显不足,部分结构性问题仍比较突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需加力。

上半年,苏州以752.9亿元的领先优势反超成都,重回全国第6。回顾一季度,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86.64亿元,同比增长1.9%,成都地区生产总值为5266.82亿元,同比增长5.3%,成都以80亿元的微弱优势险胜苏州,但是尚未坐稳便出现了反转。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首次在上半年突破万亿大关,达10705.5亿元,同比增长5.8%,在全国GDP10强城市榜单中位列第7。制造业是成都的强市之基,当前成都正大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产业集群培育行动,系统重构产业体系新的“四梁八柱”、重塑城市竞争新的比较优势,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上半年,杭州、武汉、南京的经济总量均在8000亿元以上。目前,杭州占据上风,但武汉正在加快追赶,两座城市上半年的经济总量差距仅有不到100亿元。2019年,南京历史性超越天津,正式跻身全国GDP10强并成为“守门员”,经过了两年多的追赶,天津仍未能完成突围,目前与南京的差距还有474.09亿元。面对宁波、青岛的追赶,天津依然紧迫感满满。

在硝烟弥漫的卡位之战中,暂居上风的重庆、苏州、杭州等,能否在全年守住领先优势还不能下定论。

3城实现跨越赶超,做大做优做强省会

省会城市是我国城镇化体系的重要一环,从中可一窥地方经济的基本概貌。截至目前,除郑州、长沙、南昌、拉萨外,其余23个省会城市均已发布半年报。


在已发布上半年主要经济数据的23个省会城市中,从经济总量看,广州、成都、杭州、武汉分别以14130.69亿元、10705.5亿元、9602亿元、9503.33亿元领跑省会城市;从经济增速看,西宁、呼和浩特、长春、海口分别以9.8%、9.2%、9.1%、8.8%的增速领跑。

从“开门红”到“半年红”,长春新动能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活跃度明显增强。今年以来,长春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深入实施汽车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上台阶”三年行动。壮大光电、装备、医药、材料等新兴产业,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完成3481.8亿元,同比增长9.7%;扎实推进服务业22项重大工程,规上服务业核算行业营收增长12.9%。

同时,长春着力培育创新动能,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农高区建设,按照“一校一案”“一所一案”深化与大校大所合作,实施“揭榜挂帅”解决企业关键技术难题,建立长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投资联盟,打造长春科创一网通云服务平台,升级长春科技大市场,上半年本地转化科技成果860项。

相较于2022年同期,3个省会城市在今年上半年实现了经济总量的赶超进位,其中呼和浩特以1.1亿元的微弱优势赶超兰州,上升了1个位次,至全国第22位;沈阳以10.4亿元的优势反超石家庄,上升了1个位次,至全国第13位;合肥赶超济南、福州,上升了2个位次,至全国第8位。

翻开半年报,上半年,呼和浩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769.2亿元,同比增长9.2%。亮眼的半年报显示呼和浩特工业升势强劲。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2%,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个百分点。

逐季上升势头不减、投资增长引人瞩目、大型项目支撑有力……作为东北经济的“排头兵”,沈阳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25.8亿元,同比增长6.6%,为2022年以来季度最高增速,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0个百分点,自去年二季度以来连续第5个季度超过全国、全省。

相较于今年一季度,沈阳上半年绝大多数指标呈现加速增长之势,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高于一季度0.7个、7.7个、1.4个、1.8个百分点。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沈阳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由去年同期的第10位跃升至第3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由第10位跃升至第3位。

沈阳市统计局局长罗磊认为,下半年,随着各项惠企政策落实落细和项目建设全面展开,市场发展的活力和信心会进一步增强,全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态势将进一步显现。

强省会时代,合肥成“黑马”。上半年,合肥全市生产总值5841.8亿元,同比增长6.1%,呈现稳健韧性与活力。其中,工业仍是“压舱石”,汽车、光伏产业高位运行。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较一季度、去年同期分别加快5个和3.2个百分点。从产业看,汽车及零部件、光伏及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3.2%和92.2%,合计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6个百分点。从产品看,新能源汽车产量超去年全年,同比增长4.1倍,太阳能电池、智能电视产量分别增长43%和30%。

青岛逼近天津,加速冲击“北方第二城”

急起直追,青岛继续逼近天津,“北方第二城”争夺战升级。

今年上半年,青岛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实现恢复性增长。具体来看,上半年,青岛市生产总值7508.71亿元,同比增长6.2%,超越了全国平均增速(5.5%),并继续担当山东省经济发展引擎。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2.56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58.61亿元,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4817.54亿元,增长6.7%。

青岛的优势,在于新动能。“青岛市上下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切实把高质量发展贯彻到经济发展全过程。”青岛市统计局二级巡视员刘伟分析称,青岛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持续向好,新经济发挥了积极引领作用。从新兴产业看,上半年,青岛市“四新”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分别增长6.9%、26.4%、15.9%和35.9%,分别高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7个、22.2个、11.7个和31.7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达33.9%,同比提高23.6个百分点。

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天津正面临“追兵渐近,标兵已远”的局面。数据显示,上半年,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为7842.83亿元,同比增长4.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0.54亿元,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2678.54亿元,同比增长3.0%;第三产业增加值5083.75亿元,同比增长5.7%。

过去20多年间,青岛经济总量在北方城市中仅次于北京、天津,一直稳居“北方第三城”并向着进位争先大踏步迈进。2021年上半年,青岛与天津两者之间的经济总量差距为770.04亿元;2022年上半年,差距缩小至550.23亿元;今年上半年,差距再度缩小至334.12亿元。

不过,即便按照目前的追赶速度,青岛要想赶超天津仍需要一定时间,短期内尚无法撼动天津“北方第二城”的位置。青岛要保持紧迫感与压力感,持续抓好实体经济和招商引资、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提升作风能力和优化营商环境等“三条线”重点工作,加快打造“六个城市”,加大生产供给、挖掘内需潜力、增强产业实力、激发经济活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释放内需潜力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近日印发的《青岛培育发展新型消费释放消费潜力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其中明确到2025年,促进新型消费发展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消费业态模式全面创新升级,创建具有青岛特色的标志性新型消费应用场景30个,培育本土新型消费领先企业30家,实物商品网上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35%。

需要注意的是,“北方第二城”并未进入全国经济10强城市排行榜,北方地区迫切需要更多强有力的支点撬动,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内促进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在这方面,天津和青岛有责任也有能力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常州与烟台势在必得,万亿俱乐部迎新在即

经济总量破万亿,是城市能级跃升的一大标志,万亿俱乐部有望在今年迎来新成员。上半年收官,志在冲击“GDP万亿之城”的常州、烟台、唐山、徐州、大连、温州等表现如何?


2022年,常州、烟台、唐山、徐州、大连、温州的经济总量均8000亿元,被视为冲击“GDP万亿之城”的热门后备军,且均为典型的工业制造业城市。今年上半年,这6座城市经济增速均在6%以上,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徐州以8%的增速领跑,温州与徐州的经济总量双双突破4000亿元,这也是两地首次在上半年达成这一目标。

2022年,常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50.1亿元,成为东莞之后最接近万亿经济规模的城市。今年上半年,常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25.4亿元,同比增长7%,增速跑赢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指标持续改善,成为苏南地区的经济领跑者。以目前的增长趋势来看,常州进入万亿俱乐部,常州几无悬念。

制造业是常州最厚实的家底和最鲜明的底色。新能源产业持续发力,是支撑常州冲击“GDP万亿之城”的最大底气。上半年,常州新能源制造领域产值增长24.8%,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9.5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三大新能源行业完成产值分别增长170.3%、25.9%和11.0%,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分别为79.4%、35.0%和12.1%。新能源产业投资热度蝉联全国第1,新能源整车产量突破27万辆。

“以‘新能源之都’建设为牵引,以创新驱动、固基强链、生态营造、开放合作、数实融合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具有常州辨识度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常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黄澍强调,把建设“新能源之都”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局中的重点、重点中的关键、关键中的具体,以打造万亿级产业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树立示范和品牌带动城市能级整体跃升。

根据常州市出台的《关于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都要超万亿元;到2035年,产业规模还要在2025年基础上再翻一番。曾被苏州和无锡掩盖光芒的常州市,有望借道新能源在苏锡常城市带中实现强势崛起。

常州与烟台是“贴身肉搏”多年的老对手,两个城市的经济总量差距始终保持小幅度较量,或许今年烟台与常州能够同时迈进万亿的大门。今年上半年,烟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05.65亿元,同比增长7%,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整体呈现稳中有进、回升向好的态势。

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发展强,实体工业是城市发展保持韧性和稳健增长的前提,也是决胜“GDP万亿之城”的关键。上半年,烟台工业运行持续走强,主要产业支撑有力,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8%,较一季度提高2.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3.8%)、全省(6.9%)8个百分点和4.9个百分点,特别是6月当月增速高达19.8%、居山东省第1位。九大产业实现产值4085.7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5.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增长超20%。

烟台市政协副主席,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王松杰表示,“总的来看,上半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国、全省,发展基本盘持续稳固,发展形势好于预期,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元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总 监 制丨王辉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