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前瞻论势丨祝宝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国家信息中心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前瞻论势丨祝宝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国家信息中心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国家信息中心原首席经济师祝宝良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一鸣

“2021-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隐含着我国年均GDP增速要达到4.7%左右。2021-2025年,我国实际GDP增速年均预计可达到5.2%左右,这为达到2035年的发展目标奠定了较好基础。”国家信息中心原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在8月12日参加由中国经济时报社主办的经济前瞻论坛2023年会上表示,在推动经济增长的三个因素——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增长率中,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反映生产要素的质量,也反映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是高质量发展的最主要度量指标。

祝宝良指出,影响全要素增长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大量农村劳动力不断从农业部门转移到效率更高的工业、服务业部门;对外开放中贸易、投资和“干中学”的溢出效应;教育和科技创新;规模经济效应等。“十四五”期间,我国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国外技术外溢对我国经济的贡献也在下降,但是国内人力资本的提高和国内研发的贡献在不断上升,全要素增长率对我国经济的支撑作用有所增强。

从我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看,2020-2022年三年疫情减缓了资本积累速度,甚至对人力资本也带来一定冲击,但过去三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达到1.5个百分点左右。祝宝良认为,如果“十四五”中后期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到2%左右,也就是恢复到2012年以来的平均水平,那么“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经济速度在5.5%左右。

祝宝良建议,要长短结合,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从短期看,仍需要宏观经济政策托底经济增长,加强逆周期调节力度,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需求,推动我国经济重新回到潜在增长水平左右。

从中期看,要稳定提升我国潜在经济增长能力,推动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数据等要素优化配置,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创造条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城市圈发展;提高人力资本和科技水平;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等。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总 监 制丨王辉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陈姝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