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24条”举措加码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合肥上海会展商务区枢纽建设总体方案

“24条”举措加码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合肥上海会展商务区枢纽建设总体方案

上海大虹桥再迎一大利好。

8月16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提升能级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措施》),以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提升能级,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针对强化虹桥商务区核心功能、促进“一核两带”融合发展、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等三方面,《措施》提出24条新举措。



促进“一核两带”融合发展

“此次强调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开放枢纽,重点突出、措施务实、政策精准,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的接力版、强化版、升级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湧博士表示,此次24条措施,着眼于进一步凸显虹桥国际商务区的核心功能、进一步深化“一核”与“两带”的双向赋能与融合发展、进一步发挥对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引领作用。

虹桥商务区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中的枢纽。《措施》紧紧牵住增强虹桥商务区核心功能这个“牛鼻子”,围绕支持发展高能级总部经济、高流量贸易经济、高端化服务经济、高层次会展经济,打造功能复合型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提出了试点国际高标准电子商务规则、培育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率先试点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政策等5条具体措施。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税收收入增长80.5%,进出口商品总额增长24.5%,成为长三角区域高速发展的新标杆和双向开放的新地标。

尤其是,上海进博会溢出效应不断显现,截至今年上半年,虹桥商务区所在的上海长宁区、闵行区、嘉定区经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分别达82家、59家、26家,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累计吸引各类总部企业500余家,长三角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和长三角民营企业总部服务中心建成运作,一批仲裁、律所、公证、司法鉴定等专业服务机构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集聚,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

张湧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为进一步放大“极中极”的“彩虹桥”效应,《措施》紧扣“功能复合型”这个关键词,首次提出打造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功能,高水平发展“四个经济”,即高能级总部经济、高流量贸易经济、高端化服务经济、高层次会展经济,加快打造功能复合型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

在他看来,《措施》着眼于发展数字经济、服务贸易和促进科技创新,明确提出扩容升级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和“服贸通”数据专线,支持有需求的企业依法依规接入专用通道,先行先试探索完善数据基础制度。

张湧进一步指出,《措施》提出的依托全球数字贸易港,加快培育发展数字内容分发和知识产权交易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完全符合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实际。《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颁布以来,“虹桥之源”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北斗数字基地、北虹桥国家文化数字出版基地等平台加快培育,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累计集聚携程、爱奇艺、科大讯飞等规模以上数字企业2200多家。

长三角联通国际的重要门户

2021年2月,经国务院批复,发改委印发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简称《方案》),要求到2025年基本建成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到2035年,全面建成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的重要载体。

其中,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功能布局集中体现为“一核两带”:“一核”是上海虹桥商务区,面积为151平方公里,主要承担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和综合交通枢纽等功能;“两带”是以虹桥商务区为起点延伸的北向拓展带和南向拓展带。

北向拓展带包括:虹桥-长宁-嘉定-昆山-太仓-相城-苏州工业园区,重点打造中央商务协作区、国际贸易协同发展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拓展区;南向拓展带包括:虹桥-闵行-松江-金山-平湖-南湖-海盐-海宁,重点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和旅游功能的国际商务区、数字贸易创新发展区、江海河空铁联运新平台。

《措施》围绕支持以“一核”辐射带动“两带”,以“两带”特色功能支撑服务“一核”,提出了构建高水平区域创新网络、率先开放智能网联汽车跨省市道路测试、开展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等11条具体措施。

与此同时,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是沪苏浙皖四省(市)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的重大平台,是长三角联通国际的重要门户。《措施》围绕加强服务长三角地区的功能平台建设,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与合肥、芜湖等长三角地区城市联动发展,逐步实现资源共享、政策共通、平台共建,提出了提升国际航空服务功能、共建跨区域轨道交通网、构建全链条科研服务体系等8条具体措施。

“上一轮虹桥商务区建设实施意见联动区安徽只有合肥,这一次升级版加上了安徽的芜湖,而合肥和芜湖都是G60科创走廊成员。”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研究所所长孔令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芜湖是第一批国家港口型物流枢纽城市,合肥也刚刚被批准建设国家内陆港物流枢纽城市,而今年长三角领导人会议轮值安徽主办,可以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孔令刚还表示,安徽省“十四五”规划首次明确支持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并打造成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除了长江黄金水道,芜湖与上海的联系进一步强化,芜申运河、江淮运河也全线开通,安徽是链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与中部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门户与枢纽。

在张湧看来,当初《方案》划定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7000平方公里区域并未涉及安徽省,虽然提及了“支持合肥打造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但着墨总体不多。而《方案》颁布以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经济总量、发展质量、改革效应不断扩大,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3万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2.69万亿元,以不到2%的面积贡献了近10%的生产总值,对长三角全域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有必要纳入更多支持长三角全域特别是安徽省的改革创新举措,以凸显虹桥枢纽的龙头地位和引擎作用。对此,《措施》提出,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与合肥、芜湖等长三角地区城市联动发展,逐步实现资源共享、政策共通、平台共建。

让科技创新成为发展“增量”

根据今年3月举行的“2023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工作现场会”,《方案》实施两年来,全部104项重点任务已落地了100项,落地率超过95%,29项政策措施已落地26项。

为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提升能级,《措施》根据新的发展需要,更加突出创新、开放、设施三个“协同”。

一是更加突出创新协同。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创新资源富集,创新氛围浓厚,创新能力较高,为进一步强化优势对接、实现强强联合,《措施》聚焦推动创新要素有序流动、构建高水平区域创新网络等细化实化具体举措,进一步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二是更加突出开放协同。“开放”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与生俱来的天然基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是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轴心,为进一步以协同开放提升整体实力,《措施》聚焦资源共享、政策共通、平台共建等细化实化具体举措,积极做好开放这篇文章,合力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的新引擎。

三是更加突出设施协同。虹桥始于交通、兴于交通。打造畅通便捷的综合交通门户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的重要目标,为加快建设成为联通国际国内的门户枢纽,《若干政策措施》聚焦航空、水运、轨道交通、数据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细化实化具体举措,不断提升枢纽能级,增强资源配置能力,协同建设联通国际国内的“彩虹桥”。

在张湧看来,《措施》将上海临港新片区等已经试点成熟的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等政策复制推广到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允许主办企业在一定额度内购汇,允许跨国公司在境内办理境外成员企业本外币境外集中收付业务,赋予企业更多资金汇兑自主权。同时,支持上海、苏州联动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并推动创新场景开放和应用互联互通,都将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注入强劲动力。

记者 潘洁

编辑 潘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