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这样做才能保卫资产金融危机爆发时,如何“转危为机”?信贷金融监管金融市场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这样做才能保卫资产金融危机爆发时,如何“转危为机”?信贷金融监管金融市场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这样做才能保卫资产

金融危机爆发时,如何“转危为机”?

我们如何处理金融体系的问题?许多权威人士告诉我们,他们知道如何让金融体系为我们带来好处——没有危机,有丰厚的投资回报,推动经济强劲增长。希望他们所说的能成为现实。我们可能希望鱼与熊掌兼得,但在安全和风险之间总是要权衡取舍。所有简单的解决方案都指向最明显的外生风险,但忽略了隐藏在尾部风险和危机背后的黑暗力量。为时未晚,我们有明智的方法来实现想要的结果。我在本书中详细讨论了这些问题,下面将它们提炼成五大原则,以推动金融体系发挥最佳作用。

本文摘编自《控制的幻觉》

作者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金融学教授


聚焦内生风险

第一个原则是要认识到真正的威胁来自内生风险,即我们没有及时发现的隐藏的黑暗力量,等发现时为时已晚。我们经常忽视内生风险,而将我们的努力集中在具有误导性的园中小径——可见的外生风险上(见图14-1)。


图14-1

资料来源:图片版权© 里卡多·加尔沃。

内生风险是引发不稳定和损失的根本力量。我们过度使用杠杆。我们相信在一个相互关联的金融体系中,流动性是无限的,而这个体系的存在根本上依赖于这种无限流动性。每个人都谨慎地保护自己。还有政府救助的承诺。我们只专注于可见的方面,而忽略隐藏的因素;只关注各自单独的良好控制,而对外部世界却故意漠视。我们都希望市场好的时光会永远持续下去。在低风险状态下冒险,这就是明斯基方式。

每一场危机的核心都涉及这些基本要素,比如1763年的德·纽夫维尔危机,1907年的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危机,以及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对任何关心风险的人来说,问题在于导致损失和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很难解决。衡量内生风险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在2008年的前几年里,没有人知道被投入结构化信贷产品的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等到发现时无论采取何种应对措施,都为时已晚。当时,我们受到的诱惑是只通过能衡量的方面来控制整个体系,而没有针对那些最重要的方面。

内生风险会潜伏数年甚至数十年,直到某种外部冲击使其苏醒。新冠病毒激发了三个基本因素:流动性、预防原则和救助承诺。整个体系的运作就好像流动性是无限的,但随后病毒让流动性提供者变得谨慎——一场流动性危机发生了。同样的预防原则导致了2000年千禧桥的摇晃和2007年投资者的罢工。再加上对救助的承诺——冒险者知道,金融当局随时准备打开支票簿,否则他们不会承担这么大的风险。新冠病毒引发的金融动荡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没有病毒,也会由其他东西引发动荡。

虽然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可以引发危机的被充分理解的基本因素,但危机的触发点是无限的。例如1914年斐迪南大公被暗杀,1918年和2020年的病毒,1866年对航运技术的失败押注,1987年和2007年的价格小幅下跌,1763年战争结束,等等,触发因素多种多样,数量众多。触发因素和根本因素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可见性——触发因素很简单且显而易见,而根本因素则是模糊的。正是这种可见性将我们引向错误的道路,今天触发危机的因素可能明天就会悄然消失。我们应该忽略触发因素,从而专注于那些带来危机和糟糕表现的根本因素——内生风险。

小心风险计量仪和虚假的韧性

第二个原则是警惕虚假的韧性。建立一个告诉我们想听的事情的框架是很容易的。一切都很好,因为这是风险仪表盘告诉我们的。与此同时,内生风险怪物正在嘲笑我们(见图14-2)。如果风险仪表盘告诉我们风险很低,我们就想冒更多的风险。但这是虚假的韧性。2008年危机不是那一年所有银行家的疯狂冒险行为造成的,真实源头是他们在21世纪初的狂热岁月里的疯狂冒险行为。到了2008年,除了努力消除最坏情况,我们什么也做不了。我们已经处于危机之中。一旦糟糕的事情发生,我们就喜欢从中吸取教训。弄清楚哪里出了问题,这样它就不会再发生了——这就叫作“亡羊补牢”。这也带来虚假的韧性。不稳定的力量聚集在没有人注意的阴暗之处,因此,下一次危机将出现在其他地方。


图14-2 床下的怪物

资料来源:图片版权© 里卡多·加尔沃。

导致虚假韧性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我们衡量的微观风险,而不是我们最关心的风险类型。问题出在风险计量仪,当进入金融体系的深处时,这个神奇的仪器就会弹出金融风险水平的读数。日常的金融监管、风险控制和投资组合管理都越来越依赖风险计量仪。为什么?因为它被认为是科学客观的,能帮助决策者将复杂问题分解为风险仪表盘上的一系列精确数字。

这就是出错的地方。风险计量仪并不像它的支持者所认为的那样科学和客观。它无法与精密的科学仪器,比如温度计相匹敌。温度计可以让我们实时精确地测量温度。温度是多少,只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使用温度计的实时反馈来控制温度是很容易的。当温度过高时,可以调节恒温器,这就是为什么把风险经理的办公室保持在72°F或22°C的恒定温度很容易。对于大多数金融风险,我们不能实行这样的反馈机制,即使很多人尝试过。为什么?首先,对于什么是重要的风险以及应该确定什么样的风险控制目标,我们并没有一致的看法:是每日的波动率?价格大幅下跌导致突然的巨额亏损、破产和危机的尾部风险?价格一点点缓慢下行,没有显著波动,没有可识别的尾部风险,但价格只跌不涨?50年后退休金无法让人们过上舒适的退休生活的风险?还是国家明年发生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

不同的关注点需要不同的风险概念——风险是什么取决于我们关注什么。不幸的是,我们关注最容易衡量的风险,因此也是最广泛使用的风险,以及短期的每日的事件——波动率或与其近似的VaR和预期尾部损失。这些与真正的尾部风险、危机或养老基金的偿付能力几乎没有关系。令人惊讶的是,那些旨在保证银行安全、保护我们的养老基金和防止危机的金融监管与风险管理活动,往往只是基于日常的价格波动。

其次,即使在选择了风险的概念之后,我们还面临风险如何度量的问题。市面上有几十种相互竞争的技术,它们对同样的风险有截然不同的度量,没有明确的方法来区分。它们都声称自己是最先进的,而且都有各自的拥趸。即使这样,我们也只衡量单一资产的风险,可能是股票、贷款或衍生品。接下来更难,那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风险加总。如何从所有的微观风险计算出投资组合、部门、银行和整个体系的风险,跨越今天到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我们越是汇总风险,结果就越不准确。这里存在一个微妙的问题。虽然系统性风险显然是所有个体微观风险的总和,但这一观念性的概念并不意味着我们知道如何进行计算。这是科学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你可以知道一个人在生理和生物意义上的一切,但对于他作为一个人却一无所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风险加总,因为所有个体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在现实生活中,在风险建模者的世界之外,风险因素之间最强的联系只在极端压力下才会表现出来。在其他情况下,它们根本不会被看到。

这是为什么?流动性是最显著的原因。流动性在大多数时候是充足的,甚至看起来是无限的。但总的来说,它是不可衡量的,而且在最被需要或者压力大的时候,它有令人讨厌的蒸发趋势。它成为影响所有资产和负债危机的共同因素,使所有我们并不了解的各种联系暴露在风险之下,往往在我们发现时为时已晚。如果在正常情况下度量风险,我们会低估每一项资产的风险,尤其是它与其他资产之间的关系,因为使它们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流动性——是不可见的。因此,尽管很容易计算出一家银行、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总体风险,但计算的准确性非常低。我想许多读者不会同意这一点,因为这正是金融领域的标准做法。是的,为风险计算一个加总数字很容易,但要准确地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那些提出这样做的人可能是被物理学系统迷惑了。数学囊括了物理领域的一切,但在金融领域不行。几年前,当我与凯文·詹姆斯、马塞拉·巴伦苏埃拉和伊尔克努尔·泽尔三位合著者一起研究系统性风险度量的准确性时,我亲眼看到了这种综合风险度量的问题。我们写了两篇论文《风险模型的模型风险》和《我们能证明银行制造了系统性风险吗?——少数派报告》,通过研究系统性风险的所有领先指标得出结论,这些指标非常不准确,并建议不要使用。

像许多其他工具一样,如果使用得当,风险计量仪是有用的,比如在交易室里控制风险。但是,如果它被掌握在不知道其局限性的人手中,或者我认为更常见的是,人们故意忽视市场上所有的警告信号,因为这有助于他们完成自己的任务,那就危险了。他们可能会认为:“我们必须控制风险。风险计量仪给了我们可用的测量方法。尽管它并不完美,但我们可以据此实现一些控制。”但这样做只会强化控制的幻觉。

最后,风险计量仪带给我们虚假的韧性,我们认为,因为风险仪表盘闪烁着绿色,我们就控制住了风险。虚假的韧性所带来的后果是不幸的,比如过度关注短期风险的投资管理,如每日波动或季度业绩。当投资组合经理告诉投资者,投资组合的风险是1.5万美元,或者在未来一年出现亏损的概率为25%时,投资者也许被欺骗了。这是一种误导,因为这种判断的准确性,取决于风险计算的可靠性以及该风险与投资者的相关性。此外,由于资产管理人员负责风险的度量,他们有动力选择一个能够最好地展示其承诺的风险计量仪。这通常意味着该计量仪是一个基于短期外生风险的计量仪。

虽然基金经理可能只关心短期风险,但大多数投资者并不是这样的。养老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家族理财室、保险准备金,都担忧未来数年甚至数十年的亏损。问题在于,这些投资者依赖外部人士来管理他们的投资,这意味着要进行业绩监控。这种监控往往是通过风险仪表盘完成的,上面通常集中显示的是强调短期的风险指标。投资者可能会去寻找虚假的分散投资组合。也许是购买私募基金,短期波动不大,但是从长期来看,它们与股票市场具有稳定的协整关系。

宏观审慎监管机构也同样被虚假的韧性干扰。就它们存在的本意来看,它们只关心长期风险,采取逆周期的行动,在经济景气时让金融体系减速,在受到冲击时激活系统。宏观审慎监管远不仅是度量风险,但如果你的工作是考虑未来几年或几十年的不利结果,你就需要一些衡量长期韧性的方法。要做到这一点,手头的首选工具还是风险计量仪。将金融市场最近的波动与会计信息结合起来,在会计信息中,相关变量是根据它们对过去压力事件的预测程度来选择的,希望其能够指引未来。当监管机构确信所有微观风险都处于低水平时,它们可能会认为自己做得很出色——这就是合成谬误。当它们度量金融体系总风险时——比如欧洲央行的系统压力综合指标——其度量误差非常大。当实际系统性风险较高时,系统风险仪表盘却可能会闪烁绿色,从而为不稳定因素提供助力,或者在系统性风险较低时,促使当局采取抑制性措施,经济因此深受打击,从而呼吁出台刺激措施。

一定要小心虚假的韧性。要实现真正的韧性,需要关注造成损失和不稳定的根本因素,而不是度量风险或改正上次的错误。

牢记目标

第三个原则是时刻牢记你的目标。投资者在可接受的风险程度下实现收益最大化,监管机构在合理的金融稳定下实现经济增长。要从整体上考虑问题:考虑全局,而不是考虑局部。

对投资者来说,这样做更容易,因为利润最大化是每个人考虑的首要问题。这里的担忧是短期和长期的不协调,因为通过使用捕捉短期波动的风险度量方法,过度关注短期,从而忽视可能对长期投资回报造成严重损害的尾部风险,这太常见了。投资者的目标最终可能因科学的风险管理技术而牺牲,这些技术只能减轻对投资业绩的短期威胁;或者因承诺准确性的统计技术而牺牲,这些统计技术的销售基于虚假的精确度——这个投资组合未来两年的预期回报率为25.234%,而风险为12.228%。大多数风险计算基于卖方建立的模型,该模型为卖方量身设计,以表明什么最有利于卖方而不是客户。如果投资者关注长期风险,那其中的大多数投资者应该放弃那些着眼于短期业绩控制的做法,坚持让基金经理也关注长期风险和对他们来说重要的风险。

对于监管机构来说,牢记这些目标十分困难,因为它们甚至对目标是什么都没有达成一致。正如我之前所说的,金融政策的目标应该是最大化长期经济增长和最小化经济危机与衰退成本:

政策当局应该清楚地表明,它们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监管,以及它们力求达到哪些目标。来自高层的声明是受欢迎的,比如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所发的声明,强调稳健、低水平通胀和高就业率,但在那些指导政策行动的实际文件中,大多缺乏这种清晰度。

与许多其他评论人士不同,我认为央行和其他金融当局的一个关键目的是帮助金融体系在更高的风险水平上运行,对此我不怕陷入争议。就一般规律而言,风险越大意味着经济增长越快,通过帮助金融体系在比安全状态下更高一些的风险水平上运行,我们都能从中受益。

打破各自为政

第四个原则是当局应把努力的重点放在长期经济增长最大化和经济危机与衰退成本最小化两个方面。今天的政策制定者没有这样做,因为他们各自为政。他们只关心自己的这一角,但忽略世界的其他部分。几年前,我在一家央行做报告,并有幸在晚宴上坐在其行长旁边。我们开始讨论有关各自为政的话题,我问他2008年危机以来,央行政策是如何影响不平等的。他告诉我,就个人而言,他对不平等问题深感担忧,但从央行角度来看,这毫不相关,因为不平等问题不在其法定职责范围内。

政策制定者只做局部优化,而不是全局优化。金融稳定性的研究人员通常也好不到哪里去,即使他们不应该受到各自领域的阻碍。我听到很多会议上的演讲者声称,“金融体系是危险的,我已经确定了最重要的风险,这就是你度量和控制它们的方法。如果你听从我的建议,我们就能达到目的”。这就是他们耗费数年时间所研究的,即如何在体系的某个部分实现安全性。

各自为政可能会导致奇怪的结果。2017年6月,英国央行决定收紧对其商业银行的资本限制,因为它认为这些银行承担了太多风险。当月,它还选择保持低利率,以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更多的风险贷款,刺激经济发展。这些政策显然是矛盾的。我不知道英国央行为何走到这一步,对此我只能想到两个原因:要么它想取悦两个不同的政治利益集团,且认为没有人会发现这种矛盾;要么这些决策是由英国央行的两个不同部门——金融稳定部门和货币政策部门——做出的,而且它们彼此之间没有协商。

克服各自为政的心理需要以更全面的方式制定金融政策,而唯一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权威机构是政府。它可以授权开展必要的跨机构和跨领域合作,促使各政策部门进行全局优化而不是局部优化。我能听到反对声:“政府机构应该专注于一个目标。如果它们有多重任务,其中一个就会失败。”“这将使中央银行政治化。”“这将导致政策制定杂乱无章。”“我们将面临通胀。”每个机构都会找到一大堆理由来解释为什么这种想法不仅可怕,而且实际上不可能。这纯粹是胡言乱语。这当然是可行的,新加坡已经走在了前面。1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与该国财政部(负责财政政策)和国家发展部(负责土地供应政策)密切合作。新加坡已经相当成功地实现了我所说的目标,即长期经济高速增长并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没有什么原因会使这种全局优化不能在其他地方实行——所需要的只是意愿。

靠多样性来拯救

金融稳定性及良好投资表现的敌人都是一致性。

让金融体系发挥最佳作用的第五个原则是拥抱多样性,这是实现金融稳定和良好投资业绩的最有效力量。假设市场受到一些冲击,也许是新冠之类的病毒,或者是红迪网站上的投资者和做空的对冲基金在2021年1月之间的冲突。如果我对冲击的反应是买进,而我的朋友安是卖出,那么我们的反应会相互抵消——我们就共同产生了逆周期的随机噪声。相反,如果我们都买进或卖出,我们就会顺周期地放大价格波动。当我们以同样的方式看待世界、做出反应时,我们就是顺周期的,反之就是逆周期的。罗斯柴尔德男爵在两个半世纪前写道,购买房产的最佳时机是在内战期间,他是如此有先见之明——危机期间的购买能带来稳定。我们需要罗斯柴尔德家族、索罗斯和巴菲特们、所有主权财富基金,以及在动荡时期看到买入机会的人。这样的个人和实体要想存在,就必须不受阻碍、自由地以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进行投资。金融稳定性及良好、稳定、长期投资回报的敌人是一致性。金融机构越相似,系统性风险就越高,因为它们会放大同样的冲击,吹大同样的泡沫。伦敦千禧桥摇晃是因为桥上的行人表现得像一群士兵,而不像平民。这种情况在动荡时期总是会发生。与平常相比,动荡时期市场参与者的观点和行动变得更加一致。

人们对此没有太多的反对意见。多样性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是很好理解的。但这只是理论。实践中是不同的,银行家和监管者的动机是朝着一致性的方向发展的。这其中有好坏两个方面的原因。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最佳实践。这没什么错。没有人喜欢用次优的做法。但当涉及风险时,就有问题。因为最佳实践意味着使用同一种最先进的风险计量仪和风险管理技术,所有人都将以相同的方式看待和应对风险——这就是一致性,而不是多样性。

规模收益递增也在侵蚀多样性。银行业青睐大型规模,因为金融服务的固定成本巨大。银行规模越大,满足大客户所有复杂需求的成本就越低。竞争力量推动并购。尽管金融当局有时会哀叹银行数量的减少,但实际上却鼓励合并,乐于在解决危机和处置破产银行的过程中使用兼并方式。

金融监管进一步支持一致性。银行在遵守监管法规时必须支付两种成本——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了解监管机构如何运作,了解法律环境等。虽然这是善意的,而且通常是有用的,但它也有阴暗的一面。因为固定成本巨大,银行规模越大,每单位规模的合规成本就越低——这就提高了规模效益(见图14-3)。


图14-3 合规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资料来源:图片由卢卡斯·比肖夫/IllustrationX绘制。

监管的反多元化问题在欧洲尤为严重,因为欧洲金融当局必须应对各国银行的跨国监管,以及在欧洲层面上管理不守规矩的国家的政治问题。这意味着它们需要被视为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巴塞尔协议Ⅲ》适用于所有银行,而不仅适用于最大的银行(虽然大型银行更适用,且世界其他地区有此诉求)。其结果是一致的规则,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所有银行,无论大小。因为我们对于最大的机构需要复杂的监管规则,而合规成本有利于大机构。

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也有利于一致性。在美国,只有1/3的企业贷款由银行提供,其余部分通过债券市场和其他各种非银行实体实现,这些实体作为中介将资金从储户转移到企业。在世界其他地区,约90%的信贷来自银行,例如英国超过80%,德国92%,西班牙96%。而且,相对于经济规模而言,美国银行的典型规模也比其他国家的银行小得多。美国大约有4 400家银行,而日本只有200家,尽管日本经济规模大约是美国经济的一半。美国银行数量众多,加上它们在整体信贷市场中的占比较小,这使美国为企业融资的方式更具韧性,而且更容易在危机过后把银行规范得井井有条,就像在2008年之后那样。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为创新和高风险公司提供的融资较少,且融资成本高,很难在不花费重大经济成本的情况下对银行进行监管。“胎死腹中”的欧洲资本市场联盟本意是要提供帮助,但现有利益集团的势力实在太大了。

金融当局面临着艰难的前进道路。它们必须应对许多问题,并受到游说的影响。但它们应该拥抱多样性。积极鼓励新的金融机构,特别是那些业务模式与众不同的金融机构。为保护消费者而监管金融机构发展,但不要控制所有的微观风险。不幸的是,金融当局并不热衷于多元化,其规则阻碍初创企业和新的商业模式。这些初创企业必须遵守适用于大型银行的监管规定,而且在获得经营牌照之前,必须建立起构成现代金融机构的无数职能部门,比如董事会、资本、管理、IT(信息技术)系统和合规等。这是一个缓慢、烦琐且成本昂贵的过程。不到最后,谁也不能保证它们能拿到经营牌照。金融当局在监管过程中反对多样性和初创企业的原因是监管机构担心犯错,它们只专注于对自己的风险,而不是对社会的好处。这种风险规避意味着,经营牌照的审批过程有利于一致性和在位企业。

当前欠缺的是风险文化。金融当局可以向其他领域的同行学习,例如航空。航空业监管的态度是使社会利益最大化,同时控制风险。我们看到了结果:飞行成本正稳步下降,而安全性每年都在提高。各国央行和监管机构需要这样的风险文化。

金融当局应该解释,它们所做的工作是如何造福于我们其他人的。应该告诉我们,它们所作所为的目标是什么,并概述它们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以及如何与其他机构正在做的事情相适应。

要使监管机构多样化。如果我们让一个单一的监管机构负责一切——就像今天非常常见的超级监管机构——我们最终会得到一个偏好一致性的政府机构,一个与现有利益集团目标一致且厌恶差异性的政府机构。我们需要监管机构之间的竞争,这样我们就能让机构既监管又保护自己所在的行业,同时保护异质性。

涉及金融体系的问题虽然没有绝招,但总有一些控制方法好过其他方式。最糟糕的是对抗风险,但这往往是金融当局的首选。金融体系就像九头蛇,尽管当局可以想砍掉多少个头就砍掉多少个头,但它们总会重新长出来。最好不要尝试不可能的事情,要利用有益于维持稳定的内在力量,遵循如何处理金融体系问题的五项原则。

第一,要认识到真正的危险是内生风险,而不是我们通常衡量的外生风险。导致金融体系不按照我们意愿行事的根本因素并不多,我们应该关注这些根本因素。关注危机的触发因素和糟糕的投资表现太容易了,因为它们都是有目共睹的,而根本因素却不为人知。

第二,要注意风险计量仪和虚假的韧性。人们很容易让自己相信,一切都很好,我们已经完全对冲了最坏的尾部事件,一切都很安全,因为金融当局已经控制住了系统性风险。然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完全是另一回事。风险计量仪误导我们忽略了真正的威胁,特别是当我们用风险计量仪来度量投资组合、银行,甚至整个金融体系的总体风险时,这些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实现真正的韧性,必须关注造成损失和不稳定的根本因素,而不是度量风险或纠正上次的错误。

第三,牢记目标。我们监管金融业的原因,不应该是为了监管而监管,当局应该清楚地表明,它们的所作所为如何有助于实现其最终目标,即稳健的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基金经理应使用反映客户需求的风险管理方法,通常是管理长期尾部风险,而不仅是度量和管理短期风险。

第四,打破各自为政,从全局而非局部的角度思考问题。金融系统是一个连接所有人的网络,但在其中工作的大多数人都被迫忽略了这个网络。他们的工作总是局限在一个领域,他们可能非常关心自己的领域,但不关心除此之外的世界。我们为此付出代价,那些导致投资失败和引发危机的力量正是利用了这种各自为政,在无人监管的责任边界肆意妄为。

第五,让金融体系的运作符合我们意愿的最佳方式是拥抱多样性。我们需要一种新的风险文化,就像在航空业非常有效的措施那样,这样监管机构就会受到激励,允许新型金融机构设立展业。金融体系各机构之间的差异越大,监管规则的异质性越强,金融体系就越稳定和多样,投资组合的表现就越好。政府克服一致性力量的唯一方法是迫使监管机构拥抱多样性。

阻碍我们实现金融体系既定目标的是所有既有利益集团、想要保护已有的特许经营权的私人部门公司,以及想要证明自己在尽职尽责的风险厌恶型的监管机构。特殊利益集团是反对多样性的,这就是政府可以介入的地方。政府可以要求金融当局采取必要行动。只要有政治意愿,大多数人都会受益。

控制的幻觉

金融危机的根源探究与管理之道


《金融时报》2022年最佳经济学书籍

作者:[冰] 乔恩·丹尼尔森

译者:廖岷 周叶菁 等

出版时间:2023.8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所有的金融监管者都应该阅读此书。”

查尔斯·古德哈特 推荐

内容简介

这本书挑战了金融风险领域的传统智慧,解释了以简单的方案管控金融体系为何注定会失败。

金融在现代世界的繁荣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也带来了严重的危险。为管理这些威胁,我们求助于大量复杂的数学工具和金融风险管理技术。然而在更多时候,我们无力应对最大的风险——源于人类自身行为的危险。

这本书认为核心风险产生于体系内部,生发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因无数个体的信仰、目标、能力和偏见而永久存在。人们普遍认为风险源于金融体系之外,这一错觉削弱了我们度量和管理风险的能力,同时,新的监管法规可能有助于降低小规模风险的水平,但反而鼓励过度的风险承担。书中援引过去和最近的危机教训,说明多样性是保护金融体系的最佳方式。

作者简介

乔恩·丹尼尔森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金融学教授,系统性风险研究中心主任。

著有《金融风险预测》《全球金融体系:稳定与风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