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财富管理数字化转型浪潮下,各类机构如何发挥禀赋优势吴晓求金融科技

财富管理数字化转型浪潮下,各类机构如何发挥禀赋优势吴晓求金融科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黎雨辰 北京报道

“广泛的投资者是资本市场活力和韧性的重要来源,也成为市场功能发挥的重要支撑。”在8月24日中国数字金融合作论坛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财富管理数字化转型大会上,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致辞表示。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对高质量财富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我国A股投资者数量已达到2.2亿人,公募基金投资者超7亿人,银行理财投资者超1亿人。

这一背景下,财富管理机构如何通过自身专业性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更好地把中国居民预防性储蓄更好地转化为有远见的投资,正成为时代新课题。

大会上,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团队撰写的《中国财富管理能力评价报告(2023上)》同步发布,并披露了最新的中国财管机构百强名单。《报告》显示,2023上半年,我国机构整体财富管理能力有所提升,银行依然在财富管理行业中处于中流砥柱地位,券商、公募基金以及第三方机构等作为有益补充。

同时,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我国的财富管理也呈现出从单纯金融产品和服务数字化,进一步向平台化、生态化方向演变的特征。

据了解,当前多头部银行已纷纷搭建财富管理开放平台,引入机构入驻并“线上开店”。券商在财富管理生态建设尚有较大发力空间,目前仅有少量头部券商推出了开放平台。而作为财富管理行业开放趋势下的先行者,第三方机构在财富管理开放生态建设上具备技术优势和丰富经验。

财管百强名单:银行占62席

“在财富总量增加的同时,居民部门、社会财富的结构向金融化、证券化方向变化,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要求我们做好财富管理的基础工作。”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原副校长吴晓求在大会中表示。

在吴晓求看来,财富管理由多方构成,包括需求的提出、机构的参与、底层资产的多样性、基础资产的透明度、监管以及信息披露等,其中又可分为需求和供给两大方向。

长期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定位为融资市场,主要为企业提供融资便利。而在财富管理时代,吴晓求提出,要转变观念,逐步将资本市场从融资市场转向投资市场,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有成长性、透明度高的优质资产。

其中从供给侧来看,实现财富管理,尤其意味着要正视财富管理机构的能力与信用建设。

我国财富管理机构的最新发展格局何如?

8月24日发布的《中国财富管理能力评价报告(2023上)》报告聚焦公募类财富管理产品(非现金类)保有规模,包括银行理财产品以及非货币公募基金,列出了2023年上半年财富管理能力百强机构。

报告显示,排名前20的机构中,18家为银行,招商银行以23303亿元的总保有规模排名第一,兴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位列第二至第五。第三方机构蚂蚁基金、天天基金分别排名第六和第十三名。

从非货币类公募基金保有规模来看,蚂蚁基金以12667亿元保有规模排在第一位,招商银行、天天基金紧随其后。

从百强机构的数量上看,前100家机构中,银行上榜62家,依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券商、第三方机构、基金公司则分别入围19家、11家、7家。

“银行依然是我国财管的中流砥柱,头部机构优势明显。”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王剑就报告解读表示,对客户的服务与需求挖掘、销售能力,以及为其量身定做、寻找合适的资管产品的能力都是银行的优势所在。

与此同时,券商的市场占有率正在不断提升。王剑指出,券商在权益类基金方面具有一些天然的优势,例如客户风险偏好较强,投资意识比较强烈。

公募基金的本职工作是做好产品工具化,而非渠道端销售,因此上榜数量不多,但目前公募基金的保有规模市占率提升最为明显。此外,公募基金的工具化属性和大容量特征有望在大资管领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方机构则呈现出差异化的发展格局,但差异的背后来自于客群的差异。依托于互联网发展迅速,第三方机构在专业服务普惠性和交互体验性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开放生态建设:财管数字化转型的下一站

随数字化转型浪潮深刻席卷各行各业,财富管理行业的数字化进程也在持续深化。

在中国证监会市场监管二部原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刘健钧看来,数字化转型对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业的服务水平有极大的提升作用,它利用大数据和现代信息技术为投资者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并打下产品研发的技术基础,实现合意产品的定制。同时,数字化转型能提升行业的分工合作,形成良性竞合的格局,并提升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最终促成统一功能监管的确立。

而近年来,以及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日益精细化、复杂化和多样化,以开放平台的建设为首,我国的“财富管理开放生态”也正在逐渐形成,成为数字化转型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开放生态建设通过打通财富管理服务价值链的上下游,实现了资产管理机构和财富管理机构平台的双赢,共同为投资者带来更加专业、高效和便捷的数字化财富管理服务。”肖钢指出。

事实上,由于不同类型机构的战略定位、经营文化、资源条件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市场环境的不同,各机构在构建财富管理开放生态圈时所采取的模式往往有所差别。

王剑建议,对于银行而言,由于其在财富管理方面天然具有良好的品牌认知和心理认同,且具有高覆盖面的经营网络和丰富的合作伙伴,也拥有着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和风险防范能力,因此适合作为财富管理开放平台的建设方。

不同券商的专业能力和资源条件差异比较大,组织架构、人员配置和服务链条的完善情况不统一,因此不应盲目紧跟其他机构的步伐,应谨慎选择开放化财富管理服务的参与模式。一些头部机构可以考虑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逐步拓展线上渠道,实现财富管理的开放式运营。

第三方机构在探索发展开放化财富管理模式上起步最早,发展至今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财富管理开放生态营运模式。敏锐的市场觉察力、更早的起步、敏捷且丰富的运营策略以及公司领先的科技水平,是第三方机构成功的关键要素。

多位业内人士同样为我国的财富管理开放生态建设提出了建议与路径。

其中,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总裁成家军认为,要进一步实现财富管理行业高质量发展,机构需重点关注业务转型升级、提升投研能力、加强客户粘性等三个关键任务。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单强则特别提到,要注意同步构建数字化转型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和技术设计,包括技术路径选择方面,要特别刻意的从机制上、制度上和技术上切断融资和财富管理之间的连接,防止风险的扩散和风险的外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