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热点透视丨新动能指数持续增长 我国经济彰显新活力大力经济结构

热点透视丨新动能指数持续增长 我国经济彰显新活力大力经济结构



聚焦经济发展新动能

编者按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了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为766.8,比上年增长28.4%。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新动能指数表明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新动能持续集聚成长,经济活力不断释放。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晓红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了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为766.8,比上年增长28.4%。各项分类指数与上年相比均有提升。

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新动能指数表明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发展新动能持续集聚成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薛菲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经济遭受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下,五个分类指数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可见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积极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是优化经济布局、强化创新引领、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内在要求。
在薛菲看来,新动能指数有了明显增长,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一直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加大科技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激励制度。二是我国具备新动能快速培育和发展的环境,包括传统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新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和完善、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健康规范发展。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强劲,一方面,宏观环境积极向好,为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宏观调控政策给予了其充分支持,推动产业和行业自驱力不断增强,促进了产业和行业的创新发展。
但经济发展新动能仍面临着一些不确定性。
薛菲认为,我国虽然已经完善了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链,但是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太“强”,创新效能还不太“高”,特别在一些关键领域还存在“卡脖子”等问题尚待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产业链、行业链的风险。同时,地区间收入水平仍有差距、收入分配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对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相关的消费潜力释放造成了一定影响。此外,当前国内外更趋复杂的宏观环境也影响了新动能的发展速度。从国外来看,世界经济整体波动下行,政治环境中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增加;从国内来看,当前经济中总量性、结构性矛盾依旧存在,宏观经济呈弱复苏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发展。

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2022年,经济活力指数为402.6,比上年增长3.5%,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为1.6%。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新动能持续集聚成长,经济活力不断释放,创新驱动深入推进,网络经济发展保持活跃,转型升级扎实有效,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发挥新动能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
薛菲认为,应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尤其要注重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新动能的成长。二是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优化升级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为新动能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三是要积极推动互联网平台企业的规范健康发展,不断拓展消费场景和渠道,实现线上线下消费的深度融合。四是要大力推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和运营效率。五是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通过实施一系列相关工程,例如,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推进重点产业行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竞争力,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
“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要不断探索和摸索经济新动能发展的规律,保证其有持续向上的动力和活力。在宏观政策上,要推出更多以稳定预期为主的政策部署,确保经济新动能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有更强的确定性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思路,把经济新动能的成长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有效结合,尤其是要跟科技创新有效结合,加强经济新动能的硬实力。”何代欣说。

科技创新引领新动能成长


据测算,2022年,创新驱动指数为336.3,比上年增长15.5%,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为5.3%。从主要构成指标看,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3.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支出比重稳定提升,企业研发经费持续增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
薛菲表示,一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新动能的发展需要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这对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为此要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实现技术的突破创新。二是着重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核心力量,需要加强创新教育和培训,培养适应新动能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三是加强创新生态建设。新动能的发展有赖于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政府应当制定创新支持措施,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同时,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系统,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何代欣则提出了下一步经济新动能创新发展的三个方向。一是突出“硬科技和软服务”之间的关联,把科技进步和消费创新有效结合,在推动技术前进的同时,服务于扩大内需和消费。二是强化企业在经济新动能、创新驱动发展当中的关键作用,利用市场化的机制和政府的有效帮扶,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营造更好、更完善的营商环境,将经济发展和制度建设与优化营商环境有效结合。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总 监 制丨王辉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陈姝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