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对2035年中国GDP预测:专家级的外贸李稻葵中国gdp

对2035年中国GDP预测:专家级的外贸李稻葵中国gdp



经济形势好与不好,个人的感觉总是与专家相去甚远。

当然,我们生活在井底,看到的也就是头顶上那一块天穹;也正因为如此,专家的意见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任泽平一直力挺新能源,结果,这个美丽的赛道太拥挤,产能过剩了;他现在已经不谈八大预测了,开始推销生发水,正经。

林毅夫的“潜力”

林毅夫不同,他一直是”有为的政府”的倡导者,这多少有点凯恩斯,似乎也有了一种信念,通过投资拉动和财政赤字,政府完全可以定义经济的增速。大约是基于对国力的信念,他还是充分看好中国经济。

2023的经济形势有很多迷团,现在主流媒体也显得不那么自信了,民营企业在2016年营改增后的一直也没自信过,林毅夫正是在这样的情绪背景下,又发表宏论了。



他认为:中国经济仍然有“潜力”,以每年8%的增速发展,一直到2035年。

与过去的预测比,这一次,先生已经非常低调了。他前些年的预测是:中国经济将以GDP两位数的增长,保持二十年。这一次,他说的是“潜力”,其实,预测就预测,潜力不过是一种语言艺术,为什么不说是3%的潜力,为什么不说是12%的潜力,定位了8%,就一定要有增长8%的逻辑。

目标性的预测不过是儿戏

我更倾向于这是一种“目标性”的预测。

也就是说,我们先已经定位了一个目标,反推每年应该增长多少才能实现,然后鼓励计划之手去按这个年度目标去调配资源,增加财政赤字。如果林先生的预测实现了,那么二十年后,世界经济的格局,将有三分之二的天下是咱们的了,那就真正的应了李稻葵的预测。



如果这也是预测,那么预测就是儿戏。比较起来,这两位主流学者都比不上金灿荣。

金政委也有一个预测,也非常有意思。他认为以后英语不但不需要塞入高考,而且这门课程都是多余的,因为,不久的将来,全世界都将改说汉语了。这哥儿们的说得非常有观赏性。

中国真的能以每年8%的增速发展,一直到2035年吗?



现实不支持目标

这不太符合经济规律,也与中国现实不太吻合。

当经济总量足够大时,更重要的是质量,而不是增肥,那样,很快就会跑不动了。历史上从没有过四十年后又加叠加二十年保持两位增速不变的案例。

更重要的是,林先生并没有给出依据,也无法解释为什么自2012年后,中国经济的增速实际情况是下行趋势,从两位数一直滑到了去年的3%。

今年疫情放开了,所有的专家都坚信,将会出现报复性的消费,姚洋甚至担心会经济过热,因为,老百姓三年让口罩闷坏了,有强烈的消费冲动;然而,经济的发展总是不那么符合逻辑。GDP增速目前还保持在5.5%,这已经很不错了,但是,经济出现了一种背离,供应端与需求端的背离,除了GDP,几乎所有的数据都不达预期,企业利润继续同比下滑22%以上,外贸连续四个月走低,青年失业率连续三创新高,已经高达21.4%,这种局面下,依赖投资拉动GDP的意义又是什么?



必须向消费型经济体转换

林先生是一直强调投资驱动,不支持向消费型经济转型,但是,现在的问题恰好是消费跟不上。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才是真马,投资介车箱,外贸是后备箱。现在的问题是一味地为了财富的增长而投资,车箱越来越大,马越来越瘦;参加WTO后,中国的外贸受益,大量的过剩产能通过后备箱输出了,投资拉动经济的内在矛盾被掩盖了。现在外部环境复杂化,大量的产能输出不了,自然就是生产过剩余。

而生产过剩的另一面是需求不足,消费这匹马太瘦了,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太低了,经济将失去发展的可持续性,又如何定义8%增速的“潜力”?



中国经济的增长,一直是以高负债为代价,以民营经济流动性不足为代价,以老百姓收入增长趋缓为代价。

我们一定要追求GDP的增速吗?是经济总量超美有意义,还是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更重要,这是一个问题。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林毅夫预测的“潜力”没太大意义,中国的经济正面临着一个如何走出生产过剩的难题。

当务之急,是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而钱从哪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