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巨头半年报延伸观察:新准则下产寿异势,考验服务收入成色产险财险险企寿险业中国太保

巨头半年报延伸观察:新准则下产寿异势,考验服务收入成色产险财险险企寿险业中国太保



文|陈风 平襄 编|平襄


自今年初伊始,新保险合同准则和新金融工具准则在上市险企中全面落地,也使得2023年半年报成为行业新准则下的首次业绩报告。在上半年市场环境的复苏回暖之下,保险公司业绩全面好转,各项规模、品质类的指标都得到普遍改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让外界观察者们忽视了新准则的运用与存在。

自8月28日,中国太保发布2023年半年业绩,令行业重新注意到新准则的影响。与其他上市险企的表现类似,在市场环境的复苏回暖之下,中国太保不仅产、寿险板块保费稳定增长,而且作为“长航行动”转型核心的寿险业务品质,也出现了显著改观,新单保费、新业务价值、新业务价值率等关乎经营质量的关键指标都在这行业转型深水期中重现增长势头。

在这种局面下,根据半年保险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太保净利润为183.32亿元,同比下降8.7%。从数据上看,净利润的下滑主要还是来自于寿险板块的盈利下行,上半年中,太保寿险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了12.5%,为140.23亿元。

按照中国太保在2023年中期业绩说明会上的解释,在2023年年初,中国太保实施了新保险合同准则和新金融工具准则,部分指标内涵发生较大变化,所以净利润统计受到较大影响。

不仅是净利润表现,中国太保还在报告中的显著位置摆出了新准则下的“保险服务收入”指标,并俨然成为保费之外对各业务板块的另一种考量评价。在这一指标下,太保产险上半年保险服务收入达到893.2亿元,是太保寿险的两倍以上,也与保费方面的表现完全颠倒易势。

通过对各家上市半年报数据的整理可以看到,每家上市公司都公布了旗下产、寿险子公司的“保险服务收入”,但显然,作为一项几乎是第一次出现的指标,各家险企对此的看法并不一致,大多只作为产险板块的亮点,几乎很少有在寿险中提及。也正因如此,人们也许能发现,在新准则这一指标的初体验下,又在隐约投射出行业的何种蛛丝马迹。

1

-Insurance Today-

大行业产风压到寿风

寿险保费增长止不住保险服务收入的下滑

对于新准则,行业中的讨论一直在持续。除了利润方面会受到更严格的要求以外,对于保险经营相关收入的指标而言,也将有着本质的调整,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在保险合同中不计入投资损益的影响,使得对于保险业务更加“纯粹”。而这也是“保险服务收入”这一指标的简要逻辑。

中国平安在基于新准则下调整后的2022年年报中也有所说明:根据新保险合同准则,保险服务收入将基于提供服务的保险期间内确认。同时,保险合同中的投资成分将不计入损益。受此影响,长期人身保险合同收入将大幅减少。

相关业内人士也认为,在新准则下的保险服务收入中,寿险的贡献将大大减少,而财险则受到的影响较小,很可能财险行业将大幅超越寿险业。在这次半年报中的表现,也正是如此。

根据对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5家A股上市险企及中国太保、阳光保险这2家港股上市险企的半年报整理可以看出,在保费增长一片向好的情况下,各家公司的寿险板块在保险服务收入指标,都和本身的规模保费形成了较大的差距,并且除了中国人寿、阳光人寿的保险服务收入同比微增之外,其他公司的寿险板块全都呈现出负增长的局面。


(太平寿险、太平财险的原始数据为港元,根据截止9月4日晚的人民币兑换港元的汇率折算)

与之相对的,则是财险板块的保险服务收入普遍与其保费相差程度不多,并且全部保持增长势头。特别是平安、太保、阳光等寿险规模大于财险的巨头险企,在按照保险服务收入统计后,财险一跃成为最主要的贡献者。

这里暂不讨论产、寿险在保险行业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对各自母公司的价值,只是这一指标呈现出来的状况,显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业内的评价标准。的确,一些上市公司也在淡化保费收入的指标,对于保险业务来说,一直也有在保费之外建立新考量体系的呼声。

毕竟,在今年寿险业如此火热的市场下,作为我国保险业头部的上市险企们,寿险板块保费增长的同时,保险服务收入却在下滑,本身其实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

2

-Insurance Today-

产险业务再认识

新准则体系下更能代表保险?

虽然难以判断整个行业的情况,但根据上市险企们的数据程度估算,整体上来看,寿险业的保险服务收入将是行业保费的30%以下,而财险业则能维持70%-80%,甚至更高的水平,意味着整个行业中,产、寿险这一指标规模也会相差不多。

相较于整个寿险业的利润已经都严重依赖于投资带来的利差,财险业显然更具备着传统保险的风险保障属性。尽管当前利润表现不如寿险业,但考虑到当前投资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不少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状况、以及上级部门对于保险行业回归保障本源等方面的要求,也许人们有理由重新认识财产险行业。

并且对于服务实体经济、新兴科技产业、产品创新等方面,财险业本身也有着天然的优势,比如在新能源车险上,就成为上市险企们一个普遍关注的焦点。

中国太保半年报中便表示,太保产险实现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507.6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新能源车险同比增长便高达65.1%。而且尽管仍然面临着出险率、赔付率较高的情况,使得太保产险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超过100%,但70.8%的综合赔付率也不过是略高于整个产险板块70.4%的承保综合赔付率,看上去整体业务模式于产品结构正在趋于成熟。

再结合乘联会的预测,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保费规模将达1543亿元,占车险总保费比例约15.7%。这一占比在2030年将达31.3%,对应的保费规模为12790亿元,这让这一业务更具有想象空间。也让太保产险有信心提出“发展速度相对不要差、综合成本相对理想、业务结构必须优异”的经营策略,并基于自身实力,预计将早于行业实现新能源车险盈利。

3

-Insurance Today-

回过头来再看看寿险

保险服务收入又说明了什么

不可否认的是,寿险业务无论是对于一家保险集团,还是对于整个行业,其重要性还是毋庸置疑的。

事实上,就太保寿险来说,在“长航行动”启动以来,以基本法为先导开展外勤转型,从人力驱动、短期激励、产品销售驱动,向职业化队伍、长期牵引、客户经营转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逐渐在将传统的队伍短期冲刺业务模式转向常态化经营模式,实现价值与经营质效的全面提升。

2023年上半年,太保寿险新保保费规模同比增长4.1%;寿险业务新业务价值73.61亿元,同比增长31.5%;寿险新业务价值率13.4%,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等。

太保寿险总经理蔡强在年中业绩会上指出,新业务价值增量主要来自五个方面:

①是“新基本法”大大提升了队伍能动性和积极性,核心月人均首年规模保费55478元,同比增长35.1%;

②是“一对一”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销售模式开始发力;

③是优增优育初见成效;

④是坚持“价值银保”策略并取得显著效果;

⑤是利率3.5%产品切换带来短期储蓄客户需求暴增。

不过,这些质量与价值上的提升,暂时还没有完全在经营指标上得到进一步的显现,特别是太保寿险的保险服务收入的同比降幅,仍在上市险企寿险板块中,仅好于基础相对薄弱、并且大规模调整启动更晚的人保寿险。

除了人力同比减少了仅10万人,截至6月底营销人力为20万出头,太保寿险在2021年重启已经关停的银保渠道,并且从大规模铺设规模再到今年依托市场窗口力推银保期交,这个过程本身的业务费用投放与产品策略几乎显而易见,似乎不仅能说明保险服务收入的下滑,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利润同比减少。

当然,保险服务收入指标更多是代表了一个观察维度,显然绝不可能是全部,但这至少也反映出在深度转型之中,收获的成效与阵痛的代价仍在纠缠而焦灼。巨头尚且如此。

【今日保】已进驻以下媒体平台

今日头条 | 百度百家 | 腾讯企鹅号 | 新浪微博

和讯名家 | 金融界 | 东方财富 | 雪球 | 搜狐号

大鱼号 | 野马财经 | 网易号 | 知乎 | 一点资讯

抖音 | 微信视频 | 爱奇艺 | B站 | 快手 | 西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