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我们的经济怎么了?国民收入凯恩斯主义

我们的经济怎么了?国民收入凯恩斯主义



四十多年的时间,不长不短。

从时间跨度来看,它不过是半代人的寿命长度,但从出生时间来看,先后经历了70后、80后、90后、00后乃至10后和20后,而从普及广度来看,这四十多年的成果,惠及到了我们每一个人,14亿人口,全部得到了它的恩惠。

从过去的吃不饱饭,吃不上肉,到今天的实现温饱自由,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孩童到老人,都感受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据此带来的好处。

到今天,关于中国经济的叙事,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功,但不少西方经济学家都无法理解,常常怀疑中国经济能走多远,每隔一段时间就有类似“中国经济崩溃论”的声音出现,就如同每隔一段时间就唱衰美国经济一样。

但到今天为止,不管是中还是美,两国的经济目前来看,都表现尚可,没有特别大的显性问题。

在过去,谁能解释中国经济为什么成功变成一个谜题,谁能解释中国经济的发展奇迹,谁就能获得诺贝尔奖,几乎成为学术界共识。



国际经济学界最火的经济学家达龙·阿西莫格鲁等人,提出包容性制度和攫取型制度来解释国家的增长和停滞。

按照他们的分类,我们属于攫取型制度,可这显然无法解释中国经济在过去的高速赶超。

我们的法治相对弱,为什么经济还能运转起来?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金融发展不完整,国有企业可以轻松拿到贷款,但私有企业需要很多抵押物才能拿到贷款,国有企业拿到贷款后,很多钱进入灰色地带,如过去的影子银行,又转贷给了民营企业,从这个角度而言,法治弱,反而有利于国有企业把贷款转贷给民营企业。

又比如,腐败不利于经济增长,但我们在加大反腐力度之前的一段时间里腐败比较突出,为什么这样的腐败没有阻碍经济增长?

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认为,对地方的正向选拔是一个重要原因,当官的把本地经济搞上去了,就可能获得提拔,所以,尽管某些人收受贿赂,但他们也想升迁,就会去发展经济。

但任何模式都非完美,到了今天,经济奇迹也催生了新的问题,例如财富的分化、收入的差距加大,以及社会流动性开始减弱等等。

到了这个时候,过去原有的优势,可能就会变成劣势,就需要我们去改变。

例如,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法治问题,民营企业今天的信心弱,其实不是一两天的问题,而是长期性问题,但过去由于人口红利的存在,整个市场经济是在往前走的,所以高速增长掩盖了这些问题。

到今天,增长开始放缓的时候,一些过去原本存在的问题,到了今天变得更为显眼了,刺激民营企业的信心,也不能再局限于指标,而是要治本。



又比如,过去GDP是衡量考核的一个重要标准,这推动了许多地方热衷于GDP增长,但是,唯GDP论也会出现很大的问题,最受争议的,就是资源的有效利用。

举个例子,某地河道贴瓷砖,这就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在河道贴瓷砖,真的是资源的有效利用吗?

这当然未必,河道贴瓷砖,可贴可不贴,创造的GDP可能是有了,但真正的实际贡献,可能就很少很少。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具体体现在,过去我们的资产投入比总体偏高,但每年的回报率是远远不足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做具体的投资决策的时候,可能没有考虑到短期的实际利益,而是过于考虑到了GDP的增长。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地方债务的不断积压。

最近传出西南某省份要缩编20%,原因也是因为债台高筑,需要降本增效。

过去的优势,随着四十多年的时间不断积累,优势可能就会变成劣势,这就是经济结构的基本变化。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变化之外,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变化。

例如要超越美国,过去经常有类似的文章,说在什么时候什么时候,预测我们在GDP总量上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这是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话题。

但这几年,肉眼可见的减少了,类似的声音少了,类似的文章也变少了。

例如,人口学家梁建章在《中国人可以多生》里就预测,到了204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远超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制造业优势也将基本上被中国赶超,在IT、新能源和生命科学等新兴行业,由于人口老化,欧洲和日本也缺乏创新性的企业。

这本书预测的时间点是在2010年左右,那时我们还是一个非常具有潜力的经济体,每年的经济增长也非常喜人,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从1978年到2008年,三十年的时间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七倍多,平心而论,我们之所以能够实现这一飞跃,除了引入市场经济和开放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通过采用国外已有的技术,迅速提高了生产率。

当然,我们的经济活力也在随着红利的消减而减退。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估,2008年以来,我们的全要素生产率(衡量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的增速仅为10年前的一半,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资源利用率,已经明显放缓。

此外,我们的人口结构也预示着一个人口红利时代的过去;我们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15年左右达到顶峰,此后便一直在下降。

一个可能的事实是:一个时期内,我们再也无法维持过去那样的双位数高增长率。

当然,增长放缓并不意味着经济危机,以日本为例,尽管日本多年来被视为终极警示故事的主角,每次提到地产泡沫,总是会谈到日本危机,但事实上,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放缓以来,日本的表现相当不错,至少日本普通人的生活没有经历太大的起伏。

而我们和日本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的储蓄率高的吓人。

我们可能正遭受节俭悖论的困扰。

节俭悖论是我们最熟知的两大经济学家之一凯恩斯的观点。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消费者试图储蓄太多,经济就会受到影响;如果企业不愿意借钱,然后把消费者试图储蓄的钱全部用于投资,那么结果就是经济衰退,这样的经济衰退会减少企业投资意愿,因此看似增加的居民储蓄,实际上会减少企业的投资意愿。

因此,过高的居民储蓄会降低消费,消费降低又会影响企业投资意愿,从而使经济出现衰退迹象。

我们的居民储蓄有多少呢?

答案可能会令人吃惊,是一百三十万亿左右,这相当于我们一年的国民总GDP,平均下来分给每个人,也相当于每个人能够领到一千元左右。

这是非常可怕的现象。

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储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项研究认为,最大的驱动因素是低出生率,导致人们觉得不能依靠子女来支持退休后的生活,还有不充分的社会保障,导致人们觉得不能依靠公共支持度过退休后的生活。

总的来说,一是不相信子女,二是社会保障不充分,于是人们只能靠自己储蓄养老。

我个人认为,这两个理由都有一定的说服力。



因为只生一个,从计划生育的强制性措施,到今天的养育成本和教育成本让人被迫只生一个,加之教育的内卷,都让人很难相信,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今天还能继续适用。

除此之外,在社会保障方面,我们也的确偏弱,对以后准备养老的人而言,医疗储备和养老储备本质上都是一体的,因病返贫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个人抵抗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太弱,于是只能被迫增加储蓄。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拥有大量的储蓄,但却没有好的去处,过去房地产是一个投资的好去处,但今天的地产泡沫早已无法支持投资需求,而股市更是难以为继,于是投资需求只能被转化为银行的储蓄保本。

一个明显的解决方案是刺激消费者支出,但正如所见,疫情三年期间,最大的刺激消费,也不过是发放消费券,因此现在可能更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刺激消费者支出。

如果未来可能出现的话,那也应该是让国有企业与员工分享更多利润,并强化社会保障体系,甚至在短期内,也可以直接给人们发钱。

但这些,都是闻所未闻的。

因为消费主义,可能带来一些不确定性的因素;除此之外,福利主义也会侵蚀勤劳的美德,尽管今天的国人已经足够勤劳了,但这可能还不够。

于是,过去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刺激,在今天依然继续适用,但要想找到一个好的投资标的物本身,已经越来越困难了,随着基建的不断饱和,人均收入增长的放缓,任何基础设施的投资,都必须要考虑进投资回报率,甚至考虑能不能回本的问题。

即便是以长远的未来来看,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刺激,也迟早会失灵,这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以发达经济体的经验来看,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模式,是必然要走的路。

只是届时,失去的消费信心,还能够在一夕之间找回来吗?

更何况,在如此庞大的储蓄率面前,还有很多人在银行里,几乎是零存款,从这个角度来看,更大的不均衡问题,可能和刺激消费同等重要。

现在,或许是时候到了回顾总结归纳,并继续向前探索的时候了。

时间它从不等人。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