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我们会成为第二个“日本”吗?韩国国民美国巴西第一人口大国

我们会成为第二个“日本”吗?韩国国民美国巴西第一人口大国



大浪淘沙,如果以全球经济这几十年来的风云变幻来看,我们完全可以归纳并总结出一个简单的规律:你方唱罢我登场。

从最开始的美国,到后来的亚洲四小龙,再到今天的中国,以及现在的东南亚,全球经济的发展规律和脉络,往往遵循着一个最简单的市场原则,比较优势和劳动力成本。

供应链按照这一趋势不断转移并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有的经济体一鼓作气,成为了新锐的发达国家,例如韩国,还有的经济体从此一蹶不振,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例如墨西哥和巴西。

日本,在经济历史上,从来不是一个反面教材,尽管每当提到地产泡沫和衰退,日本总是不免被拿来比较,但客观来说,日本已经做得足够好了。

而现在的问题是,同样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地产泡沫的我们,会是第二个日本吗?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推动全球资本主义扩张,一些国家强调通过增加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将风险转嫁给劳动者,让企业得以提高效率,并适应国际竞争。

在这股浪潮中,传统工人在20世纪60年代争取而来的稳定就业和社会福利被不断侵蚀,劳动者的工时、薪资、工作地点,甚至工作内容都可以被轻易变更。

不管是非正式工还是临时工、兼职工还是自由职业者、亦或是实习生,都正在沦为朝不保夕的人。他们低薪、收入不稳、工作临时化、岗位可替代性高,缺乏稳定的雇佣关系和社会保障。

于是乎,在这股“自由”的春风之下,劳动者身份也就更难建立归属感和集体认同。

今天走到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在哪家公司上班,你热爱你的公司吗?我相信这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清一色的否定。

一个上班族,没有确定性,缺乏安全感,随时可以被解雇,企业效率是提高了,但相应的,作为打工者,承担了太多的不确定性风险。

而一旦企业的处境艰难,上班族更是举步维艰。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今天低迷的消费意愿和消费欲望;很多人都在谈信心,但更多的是谈民营企业的信心,谈消费者的信心。

但很少有人会说,为什么企业会缺乏信心,为什么消费者又会缺乏信心。

自由带来了更大的空间和地理位置的便捷,但与此同时,新自由主义也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要说我们与日本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此。

日本的雇员虽然资历严重,思维僵化,晋升依靠论资排辈,但日本职场的一个巨大优势在于,能够为年轻人提供相对不错的安全感,日本公司无法随意开除员工,更不能随意剥削员工。

这一点,或许是日本地产泡沫破灭后,日本普通人依然能够维持一个不错生活的原因之一,而反观我们,恰恰缺乏类似的机制。

这也是我们和日本最大的不同之处。



经济增长的本质,源自生产效率的提高,源自人们的消费和收入,以及一个可以预期的确定性。

在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有机会,都认为自己有机会,于是大家努力工作,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随着一个时代的人口红利结束,各行各业开始饱和,人们努力和回报之间越来越失衡,此时如果剥削依然存在,那么躺平和反内卷,自然就会开始流行起来。

这样的一个相对弱势的上班族群体,也被称作朝不保夕者。

朝不保夕者遍布全球,他们缺乏职业认同感,靠着微薄且忽多忽少的工资过活,无论在工作场所内外,无论上班与否,他们都受到同样的剥削。

粗略估计,2011年,在全球许多国家里,大约四分之一的成年人生存境况岌岌可危,到了2020年,新冠疫情前夕,这个比例可能已经接近二分之一,朝不保夕者,更多的集中在年轻人当中。

对很多朝不保夕者来讲,他们在任何时候从事的工作都只是工具性的,不太可能成为他们渴望的身份认同或生活满足感的来源。

盖洛普在150个国家进行的“全球职场状况”调查发现,在全球范围内,只有15%的在职员工感到真心热爱自己的工作,在我们国家,这个比例可能会相当之高。

这进一步说明了,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可能处在一个失衡的状态。

这种状态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不会轻易显现出来,那时候企业和个人的机会都很多,类似的问题可以被很好掩盖,但随着经济增长放缓,机会变少,上班族的这种苦闷,可能会进一步放大。

很多人批评日本职场僵化,论资排辈严重,但可以料想的是,僵化的另一面是带来了可预见的确定性,尽管日本年轻人也有很丧的一面,但这种丧是有一定的支撑的,即当你找到了一份工作,你躺平也好,摸鱼也罢,都有很大的自主权,尽管这个范围很小,但起码留下了一定的范围空间。

而我们的上班族,显然没有日本年轻人这么幸运。

一个缺乏起码的保底机制,这意味着我们的上班族可能需要付出数倍的努力,才能够过上日本年轻人想要的生活。

尤其是,当地产泡沫越来越大,消费不足的当下,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只会更高,而不是更低,企业的压力会无形之中再次转嫁给员工,员工除了更努力之外,别无他法。

因为公司辞退一个员工,几乎没有难度。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远没有日本经济那样具有充足的“韧性”。



1985年,日本海外净资产突破1200亿美元大关,一跃成为世界第一;1987年,日本贸易经常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也双双夺得世界第一,那时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值也跃居世界第一,让日本名正言顺地荣登“富豪帝国”的宝座。

日本“藏富于民”,和我们有着很大的不同。

但地产泡沫一旦袭来且破裂,代价可能并没有什么不同。

2018年10月1日,日本总住宅数为6242万户,无人居住的闲置住宅达到846万间,相当于日本每7套房子就空着一套。

日本的人口密度之高,依然还有如此高的房屋空置率,这是很难想象的。

当然,我们的数据也不低,甚至比日本还高,日本的住宅空置率是13.6%,我国28个大中城市的住宅控制是12%,如果算上全国范围内来看,西南财大曾做过一个调查,空置率是21.4%,这个数字是很惊人的。

决定一个国家房地产市场的,其实无非两点,一是人口,二是城镇化率。

1970年代,日本的城镇化率已经高达70%,劳动人口大于被抚养人口,人口红利和城镇化率的提高消化了房屋库存。

但随着日本人口老龄化加剧,城镇化率达到90%,需求端已经没有空间再去承接每年新增的房屋,而供应端在日本信贷的推动下,每年依然有大量新屋被建设出来,供大于求,泡沫自然破裂。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为65%,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也非常明显,加之低迷的出生率,供大于求也已经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连带着新自由主义的春风,风险被转嫁给了劳动者,加上家庭资产七成占比都是房地产,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我们可能不会成为日本,但我们也有可能比日本还要难以应对接下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今天的我们面对多重冲击,包括资本大规模外流、外资减少、劳动力市场瓶颈,在国际上还面临诸多的竞争对手等等。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可能最终需要一个大规模的刺激措施,就像2008年那样,但问题这样,这样一剂猛药,我们还咽的下去吗?

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正如关于日本,经济学家辜朝明提出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辜朝明给的药方,就是大规模经济刺激,让经济走出泥潭,但更多的经济学家则反对,因为同样的方子,早在2008年已经吃过了,今天再吃,不仅效果不大,负面影响也是我们很难承受得起的。



一个人的病症不是突然出现的,它一定是日积月累的结果,经济也是如此。

如果有任何契机可能导致出现的苗头,都值得我们去警惕。

以碧桂园为例,今年上半年碧桂园亏损近60亿欧元,碧桂园是国内最大的私营房地产开发商,债务高达1780亿欧元,其中四分之三来自外国投资者, 碧桂园称已经没有流动资金可用来偿还债务,因为大部分资金处于托管账户,要用来支付建筑企业,让工程完工。

根据野村证券的估计,碧桂园有100万套房屋在建,要让这些房屋完工,需要将近400亿欧元,这本身就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事情。

房地产业在我国经济产出中一度占比达到四分之一,大而不能倒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太大了,在居民家庭资产中的占比也很大,两个大相加,这也意味着,一旦资产泡沫破灭,资产价格下跌,那么一场席卷全面的财富缩水,就会势必到来。

届时,才是真正的噩梦。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