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最新!安徽自贸试验区“成绩单”发布

最新!安徽自贸试验区“成绩单”发布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今年是中国自贸试验区设立十周年,也是中国自贸试验区揭牌运行三周年。9月7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周年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方旭介绍了安徽自贸区建设的最新进展。

  三年来,安徽自贸区形成了一批具有安徽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初步实现了国家赋予安徽自贸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62项,其中21项为全国首创,6项经国务院及相关部委批准在全国复制推广,7项入选商务部研究院《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创新案例,提前两年基本完成112项试点任务;中国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省0.1%的面积,贡献了全省约25%进出口、33%的实际使用外资、4%的新增市场主体、7%的税收,有力有效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最新!安徽自贸试验区“成绩单”发布

  在全国首创新型易货贸易、长三角特殊货物一体化查验新模式,实施“离港确认”“直提直装”“无感通关”等试点。安徽自贸区进出口总额在全省占比从2020年成立初的约21%提高到2022年的25%,今年1-7月自贸区实现出口849.2亿元、同比增长18.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出口平均增幅17个百分点和5.9个百分点,带动全省出口总量和增幅均历史性跃居全国第9。打造长江流域首个航运要素大市场,建设智慧口岸,探索内河港口数字化转型,合肥、芜湖等被纳入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布局建设。中欧班列累计发行超过3500列,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

  率先开展安徽自贸区与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创新,全国首创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试点,深化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产业化经费投资超过8000万元,带动引进社会资本投资近20亿元,孵化企业170家。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推行“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已在自贸区内设立企业26家、转化科技成果98项。设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提供真实应用的示范场景。涌现一批量子科技、细胞药物研发等领域“高精尖”技术产品,累计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615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551家。

  围绕主导产业开放创新需求,推出集成电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的76项创新举措,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汽车“首位产业”,着力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量子中心”等未来产业。设立总规模18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主题基金,积极探索“以投带引”的招商引资模式,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今年1-7月,在安徽自贸区的带动下,全省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新三样”出口253.3亿元、增长46.4%,拉动全省出口增长3.0个百分点。全球10%笔记本电脑、全国20%的自主品牌汽车整车出口、全国65%智能语音产值都来自于安徽自贸区。

  开展行政审批“极简化”试点,做到同类事项平均承诺办理时限全国最短。加快推进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等改革,审批周期压缩到5个工作日。创新一份“信用报告”代替多张上市“合规证明”,办理时限压缩至3天。全国首创企业开办涉税业务“一网集成”,企业全流程办理仅需1.5小时。推动全面落实“证照分离”改革,实施自贸试验区版54项便利化举措,探索推出企业开办“一业一证一码”“证照并销”等市场准入、准营、退出的全流程改革措施,“一照通”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平均压缩85%以上。

省内分两批设立13个联动创新区,承接省级赋权事项190项,探索形成“区域评估”机制、林业碳汇路径、出境竹木草制品检疫监管模式等14项创新成果,辐射带动安徽全域改革开放。同时,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探索长三角“双创券”通用通兑模式,减少企业购买科技中介服务50%成本。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协同执法机制,完成长三角区域排污许可“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改革,实现排污许可电子证照化。组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推出5项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