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时报访谈丨孙学工:以更大决心更扎实作为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城镇化

时报访谈丨孙学工:以更大决心更扎实作为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城镇化




——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主任 孙学工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范思立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从中央到部门正在密集地出台和部署。尤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重大判断,民营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

“文件不仅明确了现代化新征程上民营经济的功能定位,也对引导支持民营经济加快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部署。”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主任、研究员孙学工强调,我们要准确把握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促进民营经济练好内功强身健体,开拓发展空间防范重大风险,在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孙学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围绕民营企业打造现代管理体系、参与国家重大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融入全球分工等方面,重点阐述了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打造现代管理体系为基础,让民营经济规范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我国不少民营企业发展遇到一些困难,这些经营问题从内部而言可以归结为哪些原因?

孙学工:我国不少民营企业体量规模已经巨大,但法人治理结构还属于传统家族式企业,内部监督、制衡机制不完善,过度扩张、高杠杆运行成了一些企业的常态,对企业长期健康发展形成隐忧,在遇到经济外部冲击、行业周期轮动时容易暴露出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纵观全球知名企业和跨国巨头,其基业长青无一不是有赖于规范治理、有效制衡、合规经营。

中央明确提出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这既是充分尊重和主动顺应企业成长发展一般规律的重要体现,也是着眼我国发展阶段和企业发展实际推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创新,是民营经济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承载更大使命、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的重要前提。


图片来源/新华社

随着民营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应更好引导企业明晰产权结构,依法推动实现企业法人财产与出资人个人或家族财产分离,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股东行为、强化内部监督奠定坚实基础。应研究构建风险评估体系和提示机制,引导建立覆盖企业战略、规划、投融资、市场运营等各领域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更好强化质量管理、防范合规风险。

以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为支撑,让民营经济服务大局

中国经济时报:民营经济在参与国家重大战略方面一直存在“玻璃门”的现象,民企如今可以在哪些重大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孙学工:民营经济参与国家重大战略,既是自身的重大机遇,也是民营经济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中央不仅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经济领域的国家重大战略,还同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社会领域的国家重大战略。

在经济生态领域,《意见》围绕促进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兴边富民、碳达峰碳中和、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重大战略,提出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生态产业,加大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储能等领域投资力度,参与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发展现代种养业,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产业,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投资方向。

在长期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意见》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民营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领域建设,这将有力拓宽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为了推动投资落地,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及时出台政策,要求各地方全面梳理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项目、完全使用者付费的特许经营项目等3类项目清单,搭建统一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畅通民间投资问题反映和解决渠道,设立中央预算内投资促进民间投资引导专项,为民营企业更好服务大局、引领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让民营经济加大创新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我国民营经济抗风险能力较低,如何让民营经济敢于和善于在科技创新领域进行投入?

孙学工:当前,民营企业在我国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持续上升,不少民营企业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2022年我国民营企业营销额排名前十的企业为例,不少都已成为本领域中国甚至世界的质量与技术标杆。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业务收入的比重仍然偏低,现有创新能力不足以支撑其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不少企业虽从事“高技术产业”却陷入“高端不高值”的窘境。

为了帮助民营企业更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民营企业按规定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也提出支持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工业软件、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基因和细胞治疗、新型储能等领域攻关任务的具体措施,全面涵盖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最具创新潜力和市场前景的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和低碳经济三大领域。此外,还针对进一步推动原始创新加快涌现、应用示范和迭代升级,促进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创新、链式创新、集成创新,提出了可操作落地的针对措施。

以更好融入全球分工为途径,让民营经济走向全球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推动民营经济融入全球分工,推动其高质量发展?

孙学工:民营企业从2019年起成为第一大对外贸易和投资主体。2023年上半年,尽管我国出口面临多重挑战,但民营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8.9%,增速高于整体6.8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提升至52.7%,拉动外贸整体提升4.4个百分点,成为稳外贸的主力军。从对外投资看,不论是项目数量还是投资金额,民营企业已占据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半壁江山。

但与此同时,民营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和挑战也在增大。当前,美国撺掇部分盟友一意孤行,大搞“脱钩断链”“小院高墙”“去风险”,对我国民营企业的技术与市场打压不断升级,全球价值链的地区化、碎片化、友岸化特征日益明显。为帮助民营经济应对日益增大的外部风险,国家应从多层面着手,努力保持和塑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首先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不断升级完善自贸区网络为民营企业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其次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高民营企业抵御供给风险的能力;再者要更好指导支持民营企业防范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长臂管辖”等挑战,用好《阻断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办法》等法律工具,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不受国外侵害。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总 监 制丨王辉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