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8月通缩压力缓解?小心数据虚晃一枪cpippi国家统计局非食品价格

8月通缩压力缓解?小心数据虚晃一枪cpippi国家统计局非食品价格

内容提要:

8月份CPI同比上涨0.1%,PPI同比下降3%。通缩压力缓解,物价步入上行趋势了吗?按照肉价下跌导致的CPI下跌不算通缩的逻辑,8月肉价上涨自然不是通缩压力缓解。市场供求定价的商品与服务价格大多下跌,国家管控的商品与服务价格大多上涨。领先的上游价格继续下跌,滞后的下游价格回暖可能为假象。警惕消费品价格与资产价格相互作用的共振性价格下行。

一、8月份CPI同比上涨0.1%,PPI同比下降3%



9月9日周六,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8月份物价数据显示, 8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略有回升。

8月CPI同比上涨0.1%, 从7月份下跌0.3%转为略有上涨。其中消费品价格同比下降0.7%,服务价格上涨1.3%/。不包括食品和燃料价格的核心CPI在8月份保持不变,为0.8%。

8月份,全国CPI环比上涨0.3%。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0.4%,服务价格上涨0.1%。



8月份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下降速度有所放缓。

8月份的PPI继7月下降4.4%后,同比下降3.0%,跌幅是五个月来最小的,但这是PPI连续第11个月下降。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4.6%,比7月份的下跌幅度收窄了1.5个百分点。

2023年8月份,PPI环比上涨0.2%,由7月份环比下跌0.2%转涨。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6%。工业品购进价格环比也从7月份下降0.5%转为环比上涨0.2%。

PPI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3.7%,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2.9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2%,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05个百分点。

二、通缩压力缓解,物价步入上行趋势了吗?



8月份CPI 同比从7月份的下跌0.3%转为上涨0.1%, PPI同比下降幅度收窄,CPI和PPI环比均由跌转涨。很多媒体和分析师认为,这意味着通缩担忧明显舒缓,物价步入上行趋势,经济恢复常态化运行。

国证大数据依据影响国内需求与供应的宏观资料综合研判,认为上述观点,低估了劳动力收入增长长期低于投资增长所带来的需求不足的严重性,外需转移对国内产能过剩影响的长期性,消费品价格疲软与资产价格下行互相共振的复杂性。



即使单纯从8月份的综合物价变化情况看,物价也处于下行趋势之中,何来转入上行趋势?

国证大数据按照生产与消费在GDP中的比重来加权计算由CPI和PPI构成的综合物价指数,8月份综合物价指数同比仍然下跌0.8%,虽然比7月份下降幅度收窄了0.7个百分点,但这是第六个月处于下降趋势中。

三、按照肉价下跌导致的CPI下跌不算通缩的逻辑,8月肉价上涨自然不是通缩压力缓解



8月15日《新京报》在《8月15日,国新办就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新闻报道中介绍,在回答记者问及“我们看到7月的数字反映内外需还是比较疲弱,居民和企业信心不太足,尤其CPI同比转负,这是否意味着经济进入了通缩的区间?”问题时,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回应:

7月份CPI由上月同比持平转为同比下降0.3%。同比转降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由上涨转为下降。7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下降1.7%,上月为上涨2.3%,影响CPI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26%,影响CPI下降0.4个百分点。因此,付凌晖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不存在通缩。

8月份我国由于部分地区出现了极端天气的影响,猪肉价格环比上涨11.4%,同比下降幅度也从7月份的26%收窄到17.9%。对CPI下降幅度的影响比7月份减少了0.12个百分点。此外,因灾蛋类价格上涨3.2%,鲜果价格上涨1.3%,粮食价格上涨0.6%,这三项又影响CPI上涨约0.06个百分点。

表面上看,与上个月相比,CPI上涨0.1%。但剔除因灾食品价格回暖,CPI同比实际上仍然是下降的。既然7月份CPI下降是猪肉导致,不算通缩。8月份CPI转涨0.1%也是肉价回涨的结果,自然也不能因此得出通缩压力缓解的结论。

四、市场供求定价的商品与服务价格大多下跌,国家管控的商品与服务价格大多上涨



众所周知,我们并不是纯粹的供求决定价格的市场,一些重要的基础性与民生性价格的涨跌,掌握在国家手中,并非根据供求关系的动态变化来确定,而是根据国家的经济政策而调整。

在8月份的分类价格指数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样一种规律性,即由市场供求定价的商品与服务价格大多下跌,国家管控的商品与服务价格大多上涨。

比如8月份,市场定价的交通工具价格环比下降了0.3%,但国家定价的交通工具燃料价格环比上涨了4.8%;市场定价的生活用品与服务价格环比下降了0.3%,但国家定价的水电燃料价格上涨了0.3%;另外,国家定价的教育服务价格和医疗保健价格也分别环比上涨了0.1%。

很显然,在我们这样具有两种价格形成机制的国家,CPI的涨与跌,并不完全被市场所决定,因而也不能单纯依靠CPI的上涨或下跌来判断需求是否已经恢复,经济是否步入常态化。我们更多地要依据CPI中纯粹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商品涨跌趋势来判断宏观经济供求关系的变化。

国证大数据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8月份CPI分类指数估算,8月份国家控制的商品与服务价格同比上涨1.1%,但市场供求决定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同比下降了0.5%。

五、领先的上游价格继续下跌,滞后的下游价格回暖可能为假象



按照国民经济循环的顺序,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构成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基础,工业品出厂价格构成消费品价格的基础。在供求基本平衡的前提下,这是形成零售价格的物质成本因素。在供求关系平衡状态下,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必然传导致PPI上涨,最后CPI必然也同步上涨。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会影响PPI随后下跌,CPI随后也必然会同步下跌。

8月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环比上涨0.2%,其中以国企为主的燃料动力、有色、化工购进价环比分别上涨了1.1%、0.2%、0.5%,以民企为主的木材纸浆、建材非金属、其他工业原料购进价格分别环比下降了0.8%、1.4%和0.3%。



8月份的工业品出厂价格中,生活资料价格环比仅上涨0.1%,低于购进价格0.2%的涨幅。其中因灾食品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6%,衣着、一般日用品、耐用消费品出厂价环比分别下降了0.2%、0.3%和0.1%。

循环到零售市场,居民消费价格虽然环比上涨了0.3%,但不包括食品与能源的居民消费价格环比持平,再进一步剔除国家定价的教育服务价格和医疗保健价格,剩下的居民消费价格环比是下降的。

从生产者购进价格到工业品出厂价格,再到消费价格的变化特点,均强烈体现了8月份供给依然过剩、需求继续不足的特点。

六、警惕消费品价格与资产价格相互作用的共振性价格下行

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既有行政管控、劳动力成本、税收、上游进价成本等因素,还有资产价格和供求关系等因素。

资金利息、房租等资产价格是形成生产端的工业品出厂价格和消费端的消费品零售价格的重要因素。在供求关系平衡状态下,资金价格、土地房租价格等资产价格上涨,必然会推动PPI和CPI上涨。反之,必然会推动PPI和CPI下降。此外,资产价格上涨,还会增加居民投资性收入,进而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与消费信心。资产价格下跌,必然会减少居民的消费能力,打击居民的消费信心。



供给过剩、需求不足不仅存在于消费品领域,也存在于资产领域,并因此导致资产价格全面下行。

从资金价格来看,2021年12月份以来,我们先后5次下调了贷款利率,为平衡银行利差收入,今年以来,我们已先后2次下调了存款利率。资金价格已经显著下降。

房产价格也在全面下滑。根据中指研究院的数据,8月份全国百城新建住宅平均价格环比下跌0.01%,已连续4个月环比下跌;同比下跌0.17%。二手住宅平均价格环比下跌0.38%,已连续16个月环比下跌,同比跌幅扩大至2.29%。全国50个城市住宅平均租金为37.0元/平方米月,环比上涨0.17%,但同比下跌0.85%。



很显然,消费市场与资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具有互相扩散、互相传导、互相影响的共振特点。在资产价格持续下行周期中,居民的资产性收入持续减少,消费品市场的需求很难扩张,因而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行的局面很难改变。



总而言之,由于内需、外需均已受损,劳动力市场复苏放缓,家庭收入预期不确定,宏观经济增长企稳的迹象并不明显。我们千万不要将8月份输入性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政策性的商品与服务价格上调,错误地视作消费复苏、通缩缓解、经济企稳的信号。推动经济走出谷底,实现经济复苏,恐需要变革性的政策支持来支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消费需求。

【作者:徐三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