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钱都去哪儿了?490家上市药企近一半“增收又增利”,销售费用总支出超1700亿元,为研发总额的三倍医药公司股东

钱都去哪儿了?490家上市药企近一半“增收又增利”,销售费用总支出超1700亿元,为研发总额的三倍医药公司股东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于娜 见习记者 杨燕 北京报道

2023年的医药股半年报已经落下帷幕。从各家半年报“成绩单”来看,医药板块上半年复苏特征明显。

近490家A股已上市医药企业中,超过48.6%的公司“既增收又增利”,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向同比增长为正。

从营收数据来看,上海医药在半年报期间就以1325.92亿元的成绩进入“千亿俱乐部”,营收排名第一,拿下净利润第一的则是“器械一哥”迈瑞医疗,上半年实现净利润64.43亿元,紧随其后的是“CRO一哥”药明康德,“HPV巨头”智飞生物,营收体量第一的上海医药净利润仅排名第四,白云山、云南白药屈居第五和第六的位置。

除了营收数据之外,《华夏时报》记者梳理发现,相比2022年上半年,有将近七成的医药企业销售费用呈现同比增长趋势。

此外,从半年报业绩数据来看,科创板医药企业商业化落地加速,490家医药企业中,共有15家医药企业营收同比增长超100%,其中11家为科创板医药公司。

国谈续约新规、创新药加速审评审批、集采扩围、疫苗热度消减、反腐风暴袭来……上半年的医药板块风云变幻,有哪些企业借着行业“东风”挣得盆满钵满,又有哪些公司一退再退呢?

医药企业们的钱都花哪了

被称为“史上最强”反腐风暴席卷医药行业的冲击下,今年的半年报“汇演”中,除了营收数据是否亮眼外,最受关注的就是各家企业的销售费用变化情况。

据《华夏时报》记者统计,上半年A股490家药企总计支出销售费用1732.39亿元,同比增长超7%,43家医药企业在上半年支出超10亿元销售费用,将近一半的企业销售费用在1亿-10亿元的范畴内,只有10%左右的医药企业上半年销售费用在1000万元以下。


数据来源于东方财富choice金融客户端

处于不同阶段的医药企业们“花钱”的态度也不尽相同。从同比变化情况来看,科创板医药企业们销售费用同比增长得更为迅猛。

18家医药企业上半年销售费用同比增长超100%,其中金迪克销售费用增长率以648.3%的速度一骑绝尘,对于销售费用变动的原因,金迪克在财报中表示,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开展销售活动,服务终端用户,推广服务费增加所致。

一众科创板医药企业因有新产品落地,在销售费用上同比增长趋势明显。年内科创板首家“摘U”的医药企业上海谊众上半年销售费用为4852.98万元,同比增长325.22%,其针对肺癌的核心产品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上市后,成功扭转了企业亏损状态。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其销售费用大幅增长,主要是因为其产品销售额大幅增加导致。

和上海谊众一样在本年度实现“摘U”的艾力斯上半年销售费用同比增长同样超100%。对于科创板医药企业来说,商业化落地可以说是将产品从实验室带到用户手中极为关键的一环,商业化的推广也必然带来销售费用的节节攀升。

如果从同比增长情况来看,排名靠前的医药企业中,科创板医药企业的销售费用增长显然更为“激进”。

一位医药从业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无论是销售费用的绝对值还是同比增长情况,数据只能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一个侧面,例如科创板企业往往盘子小,因此看起来增长快,传统企业产品较为成熟,因此很少有大规模的新投入,不能一概而论。

该从业人员强调,单纯看数值大小并不足以体会医药公司的“花钱态度”,一是可以从销售费用率(销售费用占营收比重)来看,一家医药企业在行业里处于什么水平,二是要注意结合企业的新产品推广节奏来衡量。

从销售费用率变化来看,大部分科创板医药企业因营收较少,因此销售费用率往往较高,刨除此类因素外,目前仍有接近10%的医药企业上半年销售费用占营收的比例超过40%。例如老牌药企誉衡药业、南新制药、奥赛康等,销售费用占营收比例均在60%以上。

研发构筑核心生态,谁增谁减

如果说反腐的重拳出击是“堵”,那么对于研发和临床价值的多次强调,无疑是对于行业未来走向的“疏”通。

今年以来,医保局再谈“价值购买”,药监局连发多份临床试验相关文件,再三强调药物研发需“以患者为中心”,无疑都是对于医药研发的关注。此外,无论是医保目录调整还是创新药审评审批的速度加快,都预示着我国医药行业未来进入改革“深水区”的步伐在加快。

这种情况下,研发等于医药行业的“生命线”一说并不夸张。从半年报披露的数据来看,2023年上半年490家医药企业研发总额为550.85亿元,同比增长11.42%。

从绝对值来看,“创新药一哥”百济神州上半年实现研发费用58.82亿元,同比增长17.28%,是A股医药企业中研发支出最高的一家。恒瑞医药和复星医药紧随其后,上半年研发支出分别为23.31亿元及21.34亿元。

本报记者从半年报数据中梳理发现,相比2022年同期,接近700%的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加大,其中31家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增长幅度超100%。其中百洋医药和何氏眼科研发投入同比增长分别为1050.57%及1015.38%。

值得注意的是,光正眼科、华厦眼科、普瑞眼科等近年来新上市的眼科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均在90%以上,民营眼科医院即将迎来技术实力的比拼。

不到三成的医药企业上半年研发费用为同比下降态势。销售费用同比居首位的金迪克医药公司,其上半年研发费用仅为644.7亿元,同比下降了64.99%,在A股490家医药企业研发费用增长率排行榜中位列倒数第五,仅长药控股、西藏药业、安旭生物、*ST目药四家企业研发费用同比下降幅度高于金迪克。

不过,新药研发是个漫长的过程,对于资金和技术的要求都极高,行业一直有“双十定律”之称,即平均一个新药需要“十年花费十亿美金”,随着国内医药领域政策环境的不断完善,无论是支付端,销售端还是研发端,都面临着不断提出新要求的挑战,这既是洗牌,也是打开新市场的机遇。

编辑:颜源 主编:陈岩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