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之前去美元化都惨败收场,为何仍有国家敢站出来,去美元化了?货币布雷顿美国政府国际贸易美国银行业危机

之前去美元化都惨败收场,为何仍有国家敢站出来,去美元化了?货币布雷顿美国政府国际贸易美国银行业危机

众所周知,美元对于各国从事国际贸易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支付货币,只要有了美元在手,在这个地球上走到哪里都能随意购。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也有过许多国家致力于谋求本国货币的购买自由,尝试过不少去美元化的可能,往往都以挑战失败而告终。



尽管如此,那些深受美元胁迫之苦的国家仍然没有放弃去美元化的努力。去年不期而遇的俄乌战争爆发,给他们带来了新的机遇。

人们通过美国及西方将美元当做武器,用来打击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让部分国家从中看出来自美元的威胁,再次发起了新一波去美元行动,而且取得一定的进展。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现行的美元在国际金融的霸主地位是怎么形成的吧。

美元与国际贸易

提到美元的历史,许多朋友一定会追溯到美国建国的1776年。其实,美国刚成立时并无美元一说,第二年出台的《联邦条例》还赋予了各州发行货币的权力。

直到1792年美国制订了《铸币法》,才产生了作为全国统一货币的美元,1865年结束南北战争后,随着工业化进程在全国火速推进带来的经济繁荣,强有力地支撑起美元在国内的支付地位。



这时候,在国际交易中普遍使用英镑结算,美国作为一个新兴资本主义国家,也只能仰望着在世界金融体系处于支配地位的英镑,不敢用丝毫非分之想。

后来,第二次工业革命席卷欧美,但英国作为老牌殖民地帝国,有着日不落美称的英国,却因其摊子太大,精力分散,无法聚焦于创新发明;导致在创造和应用新技术来积累社会财富,第一次让美国实现了超越。




进入20世纪不久,欧洲就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时的美国已经发展成为经济总量全球第一,工业产值占世界的38%的强国;到战争结束时,美国累计向协约国供给各类物资205亿美元,发放贷款100亿美元。

美国因此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这就大大提高了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的地位,在国际贸易用美元结算的比例大幅提高,但仍然未达到英镑的普及程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帮了美元的大忙。二战中,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包括中国在内的38国提供了总值高达500亿美元的军火及其他物资;还为盟国提供信贷400亿美元。

战争结束后,美国的黄金存储备在这些国家中占比59%,工业产值占全球50%以上,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的三分之一。




于是,在1944年于美国布雷顿森林镇举行了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会议”,44个国际代表与会,会议上成立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奠定了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支付地位。

但是,布雷顿森林会议也同时确定了美元与黄金储备挂钩的原则,只能以35美元对应1盎司黄金的比例发行美元货币。



二战结束后,随着经济迅速恢复,工商业快速发展,各国所需要的美元呈几何级数增长。

而世界黄金产量以及美国的黄金储备不足以支持美元大量发行,导致1971年尼克松政府不得不宣布美元对黄金不具备兑换意义,也就人们所说的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起来的金融体系名存实亡。

1973年出现的石油危机,使得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国际地位双双受到重创。欧洲主要国家协定诞生,正式排除本国货币与美元、货币与黄金的固定汇率关系,布雷顿金融体系随之崩溃。



1976年IMF基本认可了欧洲国家的货币政策,国际金融体系进入了充分的灵活性和多元化时代。此时的美元之所以还能够屹立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完全是依靠美国的综合国力来维持的。

换言之,他完全是市场的力量在支撑美元的价值。



天下苦美元久矣


自从1971年尼克松政府取消美元与黄金挂钩后,为后世广为诟病的美元货币超发提供了可能,这就大大提高了美国发行货币的灵活性,却也严重伤害了美元的市场信用,人们始终日担心美国滥发纸币换取世界各地工人辛苦生产出来的商品,供美国民众廉价享用。

尤其是美国政府为进一步巩固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垄断地位,曾构建了一种被称之为“石油-美元体系”。



1974年,美国和沙特阿拉伯协商后,将美元和沙特的石油交易捆绑,沙特出口的石油统一以美元计价结算,换取美国对沙特提供的军事保护。

这样做法在中东众多产油国家起到示范作用,引起他们的群起效仿,美国政府则趁机推动,进一步使美元成为了OPEC国家石油出口的唯一计价和结算货币,“石油-美元体系”宣告形成。



美元成功绑架了全球石油交易而维持起强势的金融霸主地位,同时,也被许多非产油国指责为美元霸权。

“石油-美元体系”建成后,美元占据了世界金融的霸主地位后,世界其他国家就得经常为美元的市场波动提心吊胆,甚至为美元危机买单。



美国为了自身发展需要,也为了支撑国际贸易中巨量的美元需求,促进了美国政府逐年加大发债规模,也通过大量发行美元货币稀释了美元的含金量。而随着债务如滚雪球般地增长,其潜伏着的金融危机也与日俱增。到了2008年终于得到集中爆发。



2008年金融危机的起因是,美国政府发国债买下资本产生的烂账,如此一来,资本家的资本是健康了,却通过滥发的货币和美元债把金融泡沫、地产泡沫等风险传递到了世界各地。当然,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美国也无法独善其身。

当这些个泡沫再回传到美国时,这些始作俑者遭到了毁灭般的反噬。

那些小一点的银行资本就难以承受,于是人们看到以雷曼兄弟破产倒闭为标志的金融危机出现了,并迅速以骨牌效应传递到世界各地,让全球经济遭到空前的劫持,险些引起世界范围的经济崩溃。




尤其是去年俄乌克冲突爆发后,导致能源价格上涨,造成了世界范围的通胀形成,美国政府出于抑制国内通胀的需要,屡屡对美元加息,使得那些深陷美元债务的国家负担加重,少数还滑向了破产的边缘。



迫使IMF和世界银行不得不牵头协同各债权国讨论债务重组,为他们进行纾困救助。

去美元化再启航

正是除了美国以外,其他国家普遍感觉出将美元置于国际金融霸主地位的种种弊端,他们一直在寻求美元的替代品,或者说,在国际贸易中谋求去美元化。



其实,布雷顿体森林系崩溃后,各国货币汇率与美元的松绑,货币发行与黄金储备脱钩,形成了非常自由灵活的国际金融机制就是最早的去美元化。直到到美元与石油交易绑定之前,美元在国际交易在的支付的地位完全是凭着美国雄厚经济实力才得以支撑的市场行为。

只是到“石油-美元体系”形成后,才含有一定胁迫因素,因为石油对于全球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必需品。




在人们寻求去美元化的进程中,他们先后尝试过德国马克、欧元、日元等这些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币种,但这些尝试都以无疾而终收场。人们发现很难找到足以取代美元地位的另一种货币。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出现后,人们更加努力地寻求在金融体系中去美元化,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国家都在谋求扩大本币在进出口交易中的支付范围,很多国与国之间的单边非美元支付协议诞生。



我国自2009年起,借助亚洲投资银行和“一带一路”契机,积极推行双边人民币结算措施,收到较好的效果。通过十年的不懈努力,陆陆续续与29个国家订立了进出口交易以人民币结算的协议。

就地域范围而言,涵盖了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四个大洲,其中有大国如俄罗斯,但更多是亚洲、非洲的小国。




截止疫情爆发前的2019年我国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出口交易份额的16%,但在整个国际金融体系中,仅占2%。不得不说,人民币的国际化路长且艰。

不过,去年美国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进行制裁,主动把世界版图第一大国俄罗斯剔出国际金融体系,使俄罗斯的石油出口换不到美元,于是转而谋求从中国进口物资以人民币互换卢布结算,借此躲过西方的制裁。



从实际效果来看,俄罗斯基本成功实现了去美元化。因为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重量级国家,几乎能够满足俄罗斯的所有市场需求,而且许多产品质量还堪称世界一流的顶尖产品,深受俄罗斯民众的欢迎。

得益于中俄双边交易的快速增长,我国2022年的国际交易在本币结算的比例达到19%,接近五分之一的水平,在全球贸易份额的占比也提高到2.3%。



同时,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与盟国一道宣布冻结俄罗斯的外汇与黄金储备,并把俄罗斯踢出SWIFT系统,已经显示出美国以及西方世界把美元在全球金融的特殊地位作为武器使用,对那些立场与他们相左的国家和地区进行金融制裁;

让那些平时与美国不睦的国家和地区不得不谋求非美元交易,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去美元化行动。



结语

从美元国际化的进程我们可以看出,在布雷顿体系垮塌到“石油-美元体系”建立之前的那段时间,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的支配地位还真的是由美国的综合实力所支撑起来的市场化结果。

后来的“石油-美元体系”就具有很浓的胁迫意味,虽然国际上颇多的心有不甘,也还基本认同了美元的权威地位。



到了2008世界金融危机,不少国家就动摇了对美元的信任,着手推动本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但是收效甚微。

直到去年俄乌战争爆发,美国及西方以美元为武器对俄罗斯进行经济打击,彻底挫伤了美元在国际上的信誉。



随着中俄两国在进出口交易中去美元化,带动了其他一些国家在与中俄交易中的本币结算趋势,使前期屡屡受挫的去美元化得到迅速发展。也为人民币的进一步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各国对美元霸权的警觉,人民币国际化前景非常乐观,值得期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