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经济学家周其仁:一旦停止市场经济,我们将面临三大麻烦科学家计划经济

经济学家周其仁:一旦停止市场经济,我们将面临三大麻烦科学家计划经济



但凡对经济学稍微有点了解的人,可能都听过周其仁的大名。

他是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同时也是北大国发院经济学教授,他一直倡导真实世界的经济学,拒绝黑板上的经济学,强调要把经济学的理论和原理,融入到真实世界之中。

在历史上,他对我国的电信改革、医疗改革、乃至国企改革和货币政策,都有过重要建言,在公众和决策层面,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自1997年以来,周其仁老师多次被评为北京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每次他在北大讲课,底下几乎座无虚席,就连门外都挤满了人,就是这样一位重量级经济学家,着重刻画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家,在今天反而更值得我们钦佩。

为什么?

因为他所强调的东西,恰恰是拒绝虚无的,是拒绝没有营养的东西,而他所关注的真实世界,其实就是关注我们普通人的收入有没有更高,生活有没有更好,幸福指数有没有更强,而这,其实就是现代经济学的本质。

经济学一旦脱离了真实世界,脱离了收入和生活,那么经济学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



在周其仁老师的生涯中,有一篇非常重磅的文章,在今天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下,可能更值得拿出来反复阅读和重温。

这篇文章的主题其实就一句话,“停止改革,我们将面临三大麻烦”。

在这篇文章中,周其仁着重分析了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不改革之后我们所面临的迫切问题,以此来强调,改革是必须的,同时也是必然的。

这句话是周其仁老师的原话,在我看来,这句话的最后一句尤其重要,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出生在90年代、00年代,从小就接受了一定的教育,享受了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因此对未来的期望值也就更高,而周其仁老师所强调的,要和越来越年轻的社会主体的期望值赛跑,其含义不言而明。

年轻人充满活力,对未来的期望值更高,自然对进步的意愿也就更为强烈。

过去我们搞“计划经济”,为什么隔几年就要来一次“调整”?

而经验证明,出错不可避免,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会出错,但人类已知的所有经济模式中,绝对找不到完美的经济模式,而市场经济的优点就在于,它也会出错,但纠错能力则要强得多,这一点是“计划经济”难以比拟的。

而周其仁老师说,改革无法就是系统性地纠错。

而这其中又存在一个悖论,那就是计划体制本来就是因为纠错能力不够强,非积累起很多问题才需要纠错。

而在具体的实践之中,还容易出现一个新的偏向,那就是改革好不容易取得了一些进展,取得了一些经济成就,有一种声音就认为我们不需要改了。

基于此,我们能不能不改呢?

答案是不行,因为改了一半不再改,大的麻烦还在后面。

按照周其仁老师的观点,大体上有三个大麻烦。



1.增长掩盖问题,下行暴露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多年前,金融学者香帅也说过类似的话。

简单来说就是,过去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很多问题当然也存在,但经济的高速增长,个人财富的增长,可能会掩盖一些现实问题,例如房地产、投资回报率、生产率、甚至是股市等等。

联系到当下的经济形势,其实特征就是高位下行。

什么是高位下行呢?有一句俗话叫做上山容易下山难,大致上说的就是这个问题,上山的时候很容易,但是下坡时就容易出现问题,而很多矛盾在高速增长时被掩盖,但往下行时,平衡的难度就加大了。

今天我们来看,可能会说过去三年疫情造成了今天宏观经济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但从更实际的角度来看,股市十几年三千点左右徘徊,房地产的虚高和收入的不平衡,以及地方债务的风险,这些问题不是这几年才突然出现的,而是早就有所征兆。

但为什么我们今天会看到这些问题,会重视这些问题呢?

那是因为增长放缓了,增长一放缓,人就会去找原因;除此之外,增长的放缓,可能也让过去一些不那么重要的问题,在今天变得更重要了。

这个时候,叠加的风险因素就会增多,久而久之,矛盾就会呈现连锁爆发的趋势。

2.年轻人对未来有更高的预期

更高的预期意味着,一旦你碰了壁,可能还会起来继续奋斗,但碰了三四次,可能这个人就焉了,就不想起来奋斗了。

这句话,其实已经隐隐在今天的年轻人群体中,开始显现了出来。

我常常拿我自己的爷爷举例,他是1937年生人,有幸见证今天这个时代,他满足吗?

别提有多满足了,过去爷爷还在世的时候,常常说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能够吃上肉,能够吃上瓜果蔬菜,这就是爷爷最大的满足。

为什么?

因为在爷爷那个年代,他是经历过艰难苦楚的。

小时候读书,爷爷常常用自身的经历来告诫我们:“你们现在不好好读书,那是因为你们没有过过艰难苦楚的日子,你们要是生在578年那会,早就饿死了。娃儿们,好好读书将来才能吃饱饭。”

吃饱饭,这是爷爷最基本的一个需求和满足。

小时候常常不理解爷爷说的这句话,直到长大后慢慢了解到当初的历史,我才明白,今天的日子是有多么多么好。

但今天这番话,显然也不适用于今天的年轻人,就像这些00后10后,你再用过去578年去教导他们好好读书,他们能理解吗?

显然不能理解,一个人吃不饱饭,吃不上肉,是一种什么感觉。



所以,老一代人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事实,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

但对年轻人来说,尤其是对90后00后甚至10后来说,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几乎衣食无忧的时代,有书读,不用操心上顿吃了没下顿,自然对未来有更高的期望。

今天的年轻人对世界的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认为这个世界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那样的,要是不达标,他们可能就不满意。

如果是在过去,孩子们有零食吃就不错了,谁还在乎有没有添加剂,以及有多少添加剂,要是在过去,孩子能有鸭脖吃就不错了,谁还在乎里面有没有混入一个鼠头。

但今天不同了,人们从小生活的参照系就不同,现在年轻人受教育越高,对未来的期望也就越大,他们的预期值也和过去不同了,不仅仅是要温饱,而且还要更多。

如今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也正因如此,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自己的期望、对整个未来的期望,要比过去高得多。

这个时候,要靠“忆苦思甜”来让人们满足,可能年轻人已经不吃那一套了。

一个标志性的转变就是,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几乎是骨子里就拒绝“苦难”的,他们只想要舒服,想要奋斗换来对称的回报,如果奋斗换不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能就没那么适用了。

现在的年轻人,读完大学送外卖、开网约车,对未来的期望越来越低,就越有可能陷入躺平的危机之中。

而我们的年轻人,也极有可能在今天陷入日本年轻一代的处境,而不同的是,日本是发达经济体,他们的“底线”要比我们高得多。

因此,如果改得过慢,跟不上年轻一代对社会的期望,也会出问题,我们不能让年轻人失望的情绪蔓延开来,因为群体失望情绪,在今天的互联网上,社交媒体上,那也是会传染的,会传递开来的。

3.改得过慢,可能会导致法外行为、法外现象

这类现象可能常常出现在社会新闻里,例如碰瓷的、扶人的、食品安全处罚的、造假的、虚假宣传的、正当防卫的。

看到这类现象,很多人会怎么办呢?他们可能会说道德下降,也可能会调侃不要还手,挨打先跑,免得被定为互殴。

但你要知道,上述任何单个事情,要是发生在你的身上,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调侃或是社会新闻,我们为什么会谴责扶人还要被讹的现象?

那是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基本的道德责任感,看到老人倒在马路上,都想要去扶一扶,但又害怕因此惹上了麻烦,我们也害怕自己家的老人有一天倒在马路上,结果没人敢扶。

又比如,民航客机落地的时候,广播里一定说请大家不要打开手机,但是你前后左右看看,差不多人人都在打开手机。

除此之外,一些“小道理”也很盛行,这个不让碰,那个不让改,要“证明你妈是你妈”,但似乎忘了一条大道理,那就是要让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行为,在合法的框架里进行。

这个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很难。

在一个变化很快的社会里,经济日新月异,人们的观念水涨船高,改革就需要提升制度化能力,也就是化解法外行为,把对他人与社会无甚损害的法外活动,尽可能地纳入法内框架。否则,越来越多的人另起炉灶,那反而比较尴尬。

说到这里,令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周其仁老师讲过小摊贩的例子,他说如果规定一座城市里不允许摆摊,那么摊贩和城管之间的矛盾可能永远都会发生。

但如果在一座城市里,规定一块地方,专门拿出来让摊贩摆摊,那么自然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这就是周其仁,始终没有脱离过他所倡导的“真实世界里的经济学”。



在那篇文章的最后,周其仁说,现实的局面,改革不但要跟腐败或溃败赛跑,还要和越来越年轻的社会主体的期望值赛跑,并有能耐把大量法外世界的活动,吸纳到体制里来。

在这三个方向上,要是跑不赢,大麻烦在后面。

事实上,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很多风险和经济问题,最终归根结底,或许都可以用“改”来解决,但怎么改是一个问题,可能也需要一个契机。

但不管怎样,这始终是我们要去做的,不管是现在,过去,还是将来。

只有坚持走这条路,我们才能够跑赢年轻群体对未来更高的期望值,让一个社会中的年轻人,迸发出应有的活力和创新,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才是未来。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