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激活民营经济①丨无锡省内首发民营经济专项政策,民企亟待信心提振和产业转型中小企业

激活民营经济①丨无锡省内首发民营经济专项政策,民企亟待信心提振和产业转型中小企业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孙燕 上海报道

今年上半年,民营经济有所承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民间投资方面,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0.2%。民营工业方面,全国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3%,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3.5%。

7月以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密集出台。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仅在中央层面,几乎每周都有最新的政策出台。

在地方,作为中国民营经济最有活力的区域之一,长三角也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着力激活民营经济。

8月30日,江苏发布《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为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加大用地支持力度、开展违规收费整治、畅通职称评审渠道、鼓励各地探索建立民营经济服务中心等措施。

9月6日,无锡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成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后,江苏省内第一个发布民营经济专项政策的地级市。

对此,江苏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张春龙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政策频繁出台反映出,在当前严峻的内外环境下,民企如何做好自身发展,特别是解决疫情冲击后民营经济发展问题,成为经济稳定发展的当务之急。

民营经济面临多重挑战

“政策出台可以提振信心,但民营经济的‘三个叠加’是个系统问题。”无锡市委党校教授蒋佳林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民营经济当前处于三种情形叠加之下:一是民企信心还未从疫情中恢复过来,二是人才等高端要素有待盘活,三是民营经济正处在交接班阶段。

蒋佳林认为,制造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将进入“工业化后期”,要往高端发展,如无锡在发展装备产业。相应的,原本通过市场化盘活土地、劳动力等简单要素,未来则需要盘活人才等高端要素。而如今,年轻一代不再愿意去制造业工厂做一线工作,人才要素难以聚拢。另外,第一代民营经济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彼时的掌门人如今已有七、八十岁,正到了第二代接班的时候。

对于当前民营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张春龙认为是信心问题。

他解释道,首先,是对经济发展态势的信心。只有对未来发展预期有增长,民营经济才会大力推进。而当前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信心有所冲击。除了经济发展的信心,民营经济也需要对政策有稳定的信心。“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很大,但当前形势下大家的投资也会更加谨慎,他们会认真地衡量当前经济形势、相关政策等。”

无锡市工商联主席、红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周海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挑战主要来自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导致的需求不足、低端产能过剩,这需要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开发差异化的产品。

无锡出台民营经济21条

此次无锡出台的《意见》,主要集中在推动民间投资、加强要素支持、营造创新环境等方面,共包括21条内容。

针对民营企业投资准入空间受到抑制的情况,《意见》重点围绕提高民营企业在能源、社会服务、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国际业务等领域参与度,加大投资支持力度,释放内在投资需求。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意见》明确对纳入各级重大项目清单的民间投资项目,按规定给予建设用地、资金支持以及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等政策便利,并结合地方优势产业鼓励民营企业积极承接车联网、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一批新型基础设施项目。

然而,在参加大项目建设时,融资困难、融资渠道单一,也抑制了民营企业投资增长速度。对此,《意见》一方面明确要推动金融机构积极采用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等方式对民间投资项目予以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交易费用能免尽免;另一方面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在保障性租赁住房、产业园区、消费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快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产品等。

加强要素支持方面,据无锡发改委介绍,立足企业侧需求侧,《意见》回应了民营企业最为关注的投资、转型、融资、用人、用能、用地等方面需求。

如针对在民营经济中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小微企业,《意见》主要聚焦转型、融资、用地等方面的需求:转型方面,支持民营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引导民营企业专注细分市场产品的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培育,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融资方面,健全中小微企业“四贷”服务机制。用地方面,对初创企业、小微企业,通过支持政府平台公司建设高标准厂房和加强运营管理。

创新是民营经济的立身之本。针对民营企业创新意识不够、创新能力较低、创新活动维持在低端技术水平上等情况,《意见》围绕民营企业培育壮大、改革创新、战略发展等关键节点,一方面对中小民营企业加快“专精特新”支持引导,对科技型企业加速入库培育,对民营优势企业、龙头骨干企业鼓励兼并重组成为行业领军,另一方面支持社会资本联合研发、技术攻关、转移转化、示范应用等创新合作,推动民企融入国家、省、市战略布局。

在周海江看来,民营经济21条中,“拓宽民营企业用工渠道,实施优势产业链、卓越产业链人才引进计划等重点领域举措,鼓励企业用足用好现有融资、人才、补贴等政策,实现普惠性政策”是十足利好;而进一步强化公平竞争制度支撑、进一步优化民间投资政策环境、进一步加强企业权益法治保障、进一步营造企业敢干社会氛围等措施,也会提振长期发展信心。“对于进一步助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资源要素保障能力的政策,我们会尽快落实到发展中。”

因地制宜制定政策

“长三角地区充满活力,经济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活力。”对于长三角民营经济的发展经验,张春龙认为主要有二:一方面,民营经济发展需要比较稳定的开放性政策环境,即一个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围绕民营经济发展不断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包括在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放管服”改革、城乡市场统一、地方招商引资方面都比较平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与《意见》相匹配,无锡已有地区推出相应举措。围绕民营企业最关心的融资问题,梁溪区与江苏省信用再担保集团合作,联合数家商业银行,共同开发“数字小微贷”普惠金融产品,在信用担保模式下拓宽普惠金融覆盖面,满足辖区内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高新区也推出了总额350亿元的政银企战略合作协议,向民营企业的优势产业与重点项目倾斜。

蒋佳林认为,激活民营经济,政策措施需要因地制宜。一方面出台针对传统民企的政策,另一方面,长三角、珠三角也应出台支持科技型民企的政策,以改变城市空间的质量。

以无锡高新区和江阴市为例,蒋佳林进一步分析道:2022年,无锡高新区的规上工业产值是江阴的60%,但是规上工业增加值、税收均超过了江阴,原因便在于科技企业多。在此背后,无锡高新区原本有很多外资企业,带动了城市空间质量的提高,也给新兴的民营企业提供了载体。“产业新兴,又是国际化的企业,会使城市空间的面貌更好,并带来科技企业和人才的集聚,以及新兴的民营企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