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财政转移支付并不排斥地方财政贡献——兼与曾金华同志商榷

财政转移支付并不排斥地方财政贡献——兼与曾金华同志商榷

9月18日《经济日报》刊登的曾金华同志的《从转移支付看“收不抵支”》一文,从财政转移支付角度对网络出现的“多个省市收不抵支”“几省几市‘养活’中国”等说法进行了反驳,认为这些似是而非的观点仅从地方财政本级收支数据中直接得出,而忽略了我国财政体制特别是转移支付的关键因素。

应当说,曾金华同志的文章,总体上讲立意是非常好的,网络上出现的这些观点,确实有以点盖面、以偏盖全之嫌,未能正确摆正财政关系,未能站在国家全局利益考虑问题,没有客观认识到各地在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人文历史等方面差距,需要通过积极宣传和引导,提高公众对这方面的认识。

财政转移支付并不排斥地方财政贡献——兼与曾金华同志商榷

但是,从曾金华同志文章的整体来看,只从财政转移支付的角度看问题,可能无法让公众接受和认可。因为,财政转移支付是国家为了平衡财富分配、缩小地区差距而制定的一项制度,即便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做法,也是一种制度安排,而非市场本身形成的规律或规则。自然,它就不免带有人的主观意志和想法,就需要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财政转移支付的作用与效果,以及可能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说“几省几市‘养活’中国”,这样的观点肯定是不对的。中国可不是靠几个省、几个市“养活”的,而是靠全体人民共同建设的。但是,由于中国地广人多,不同的地区又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自然,就会出现发展的不平衡,出现有的地方富庶一些,有的地方贫穷一些,有的地方财政状况好一些,有地方财政状况差一些。按照“全国一盘棋”的要求,财政状况好的地区,当然需要给财政状况差的地区提供支持了。而这种支持,显然也不是捐赠、援助,而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由国家财政统一安排与调度。这里就引出一个概念——贡献,亦即上交国家财政多的地区,是不是贡献。

财政转移支付并不排斥地方财政贡献——兼与曾金华同志商榷

毫无疑问,这是贡献。不管是主动上交还是被动上交,也不管上交多还是上交少,都应当是贡献。如果因为这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安排,就认为这一切都是应该的,就不承认多上交地区的贡献,也是不对的。贡献就是贡献,不分觉悟高低,都必须承认,也应当认可。如果具备这样的前提,财政转移支付也就不只是一种制度安排,也是一种区域协作,是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互动和友爱。

经济发达地区为什么要多上交、多做贡献,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什么可以享受财政转移支付带来的利益,也是有原因的,有道理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得到的财政支持,并不是无偿的,更不是救济式的。经济发达地区能够“发达”,离不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这其中,资源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对经济发达地区最大的支持。且不只包括煤炭、石油、贵金属等物质资源,也包括人才、劳动力等能力资源,它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优势,没有欠发达地区这些优势资源的输出和注入,经济发达地区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考虑这方面的因素,经济发达地区的贡献,也就不完全是贡献,而是回报、感恩和反哺,是做人的一种道理。

财政转移支付并不排斥地方财政贡献——兼与曾金华同志商榷

财政转移支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舆论和公众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客观认识。目前的财政转移支付,更多的是制度层面的操作,而非法律层面的操作。即便是法律层面的操作,也局限于财政法规方面的法律,而非财政转移支付方面的法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律体系,也没有形成财政转型支付法,没有规范财政转移支付的具体内容,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性财政转移支付等,都没有具体规定,导致专项性财政转移支付比重过高,涉及的政府职能部门太多,资金流失现象严重,导致财政转移支付的效率难以有效提升。正是因为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律规范没有建立,也就导致外界对财政转移支付缺乏正确的认识,“几省几市‘养活’中国”这样的想法也就会出现在网络上。因此,加快财政转移支付立法,通过法律把财政转移支付的各种问题规范起来,对财政转移支付的认识也就会上升到新的阶段,诸如“几省几市‘养活’中国”等糊涂观点也就不会再出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