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学说史:中国情景(上)凯恩斯宏观调控商品经济

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学说史:中国情景(上)凯恩斯宏观调控商品经济

与微观经济学不同的是,宏观经济学的每一个进展都对应着现实问题。不了解历史就无法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理念与逻辑。理解宏观经济学的一般理论需要理解世界现当代经济史,而理解中国经济必须学习中国当代改革史。

1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宏观经济学是舶来品。

1936 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的发表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一开始,宏观经济学的关注点在 于解释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的起因与对策。 凯恩斯提出了需求创造供给的观点,发现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提出了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经济的主张。

1944年产生了奠定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国际经济秩序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诞生了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美国提出了为宏观经济政策提供法律依据的《1946年就业法》(Employment Act of 1946)。

自20 世纪60 年代末,随着德国和日本制造业的兴起,美国制造业的世界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加上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国内财政与国际收支趋于恶化,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兑换已经难以为继。

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1973年美元与主要工业化国家货币的固定汇率体制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告终。随即,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美国制造业开始向外转移,高新技术创新与新经济模式开启。此时,货币学派、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相继向凯恩斯主义发起挑战。

在20 世纪60 年代开启的技术创新和中小企业创业的持续推动下,传统经济周期的规律被打破,于是很快诞生了对此做出理论解释的真实周期理论。为了支撑美国经济转型、保持美元的国际主导地位,金融自由化思潮从欧美走向发展中经济体,世界资本市场体系开启了新航程。直到以出口加工为发展战略的中国制造业兴起和美国经济向服务化转变,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互联网、智能化和环保化成为世界经济新形态的特征。


但是,美国贸易逆差的长期高企,特别是美国投资银行金融创新的失控、世界范围金融泡沫的膨胀和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冲高,终于导致了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世界经济经历了长达 8年的低位调整。对此,宏观经济学的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展开了新的争论。

宏观经济学是整个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并衍生出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环境经济学、金融经济学、贸易经济学、货币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等现代经济学的主要分支。

2

改革开放与中国宏观经济

要结合中国国情,我们还要学习和理解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史与历史逻辑。

从1949年到1966年的17年是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主、以计划经济为发展模式的生气勃勃的17年,奠定了中国制造业的基础。

为突破激励机制的长期缺失和经济体制的长期僵化,1978年中国开始了史无前例的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长征”。在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企业实行扩大经营自主权和多劳多得的奖金制度,短短两三年市场供给大为改善。因此,必须放开市场流通,促进生产与供给的持续提升。这就有了计划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概念和允许个体和私人经济进入流通行业的改革举措。与之相适应,必须放开部分价格,于是就有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理论创新和价格改革“闯关”的壮举。此间实施了价格双轨制和红、蓝、绿三种价签模式,实现了计划价格、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的并存与逐步动态演化。

经过1988年价格“闯关”的尝试和后来价格市场化的渐进实施,反映供需关系的市场价格机制建立起来了。随后,1990年中国证券市场建立。


1995年中国开始银行商业化改革。1998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启动标志着第二次“闯关”,其难度之大前所未有。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

1982年,中共十二大正式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观点。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

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的思想。

1992年中共十四大最终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运行模式也经历了渐进发展的过程。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有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的思想,指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目标。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目标是: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并与产业政策相配合,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明天的推送中,我们将通过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历程——20世纪80年代的价格改革“闯关”、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继续为大家介绍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欢迎关注!

本文来源:《宏观经济学十二讲:中国情景》(韩立岩 赵尚梅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部分内容有改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