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独家专访市政协委员、石景山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婷婷: 试点两年渐入佳境 长护险应提速推广

独家专访市政协委员、石景山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婷婷: 试点两年渐入佳境 长护险应提速推广

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被称为"社保第六险",是在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项社会保险之外,专门为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导致的重度失能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的一种保险,能够减轻失能人员家庭护理费用负担。

2020年至今,长护险制度在北京市石景山全区已进行了两年多的试点,其运行情况如何,取得了怎样的经验?1月16日,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进入第三天,北京商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市政协委员、石景山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婷婷。陈婷婷告诉记者,经过两年的试点,从参保到待遇享受,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的长护险试点已经走向平稳。她建议尽快在全市范围内推广长护险,扩大长护险惠民政策覆盖面。


长护险试点平稳运行,收支平衡

早在2018年,石景山区作为北京市长护险试点区,率先在鲁谷街道、八角街道、八宝山街道三个街道开始试点,到2020年9月,石景山区成为全国第二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之一。

截至2022年12月,石景山全区累计3724名重度失能人员享受到了长护险试点政策带来的福利,参保人数也达到了46.2万人。

"经过两年的试点,从参保到待遇享受,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的长护险试点已经走向平稳。"陈婷婷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陈婷婷表示,试点区长护险运行平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策运行平稳,先后编制印发包括试点实施方案、实施细则和机构管理、基金监管、档案管理、邻里互助方案等配套文件在内的1+1+N个政策文件,市、区两级联动工作机制运作流畅;二是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结余。陈婷婷透露了两组数据:2021年,石景山区参保41.6万人,长护险基金收入近7600万元,支出6000余万元;2022年,石景山区参保46.2万人,长护险基金收入8000余万元,支出与2021年基本持平;三是享受长期护理待遇的人数基本平稳,每年大概有2500位左右重度失能老人享受护理服务。

"长护险制度的出台非常适合我们国家人口老龄化的需求。"陈婷婷表示,根据"七普"数据,石景山区已经进入人口老龄社会了,长护险真正解决了"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状态,同时,对于一些低收入的家庭,还缓解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陈婷婷向记者分享了一个案例:家住石景山区鲁谷街道重兴园小区的张阿姨将近60多岁了,20年前女儿因患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导致肢体不能活动,生活不能自理常年卧床,母女二人相依为命,20年日日夜夜照顾女儿起居,全家的收入主要靠张阿姨的退休金以及低保补贴,一个月不足6000元,吃饭买药都要掰着手指头算,生活的巨大压力让她的两鬓早早斑白。

不过,张阿姨的女儿开始享受长护险以后,每周有护工上门护理,还有照护管理师提供专业指导各种训练,从一开始的全身活动受限到现在的手部可以简单活动,她的身体状况得到了改善。张阿姨也接受了经办机构的专业护理培训,掌握了居家护理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日常照护女儿也轻松了很多。同时,长护险让一家人生活变得宽裕了一些。根据居家护理支付标准,张阿姨每月可以获得1044元的护理费。

建议全市推开长护险试点

"推进长护险试点。"这是2023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发展规划。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医疗保障领域深入贯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战略举措,也是补齐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

陈婷婷表示,建议尽快在全市范围内推广长护险,既能为失能失智家庭减轻经济压力与照护负担,扩大长护险惠民政策覆盖面,也能为进一步完善长护险积累经验和数据,还能促进北京市养老产业规范化发展。在陈婷婷看来,长护险是一个好政策,就应该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对于长护险的发展,陈婷婷建议,结合北京市发展政策,针对上门医疗风险高的问题,加强与专业医疗机构和互联网医院的合作,引进高质量医疗服务机构,引入更多高质量护理人员加入长护险服务工作,给予护理员更多福利政策,留住护理员。

此外,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针对个人层面的商业保险产品,在2022年,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决定自2023年1月1日起开展转换业务试点,试点期限暂定为两年。也就是说,一张人寿保险保单,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商业长护险进行转换。

对此,陈婷婷表示,目前石景山区的长护险可类比基本医疗保险,它提供了32项护理服务,而寿险与长护险责任转换,则能够解决失能老人多层次的护理需求,未来可能为失能老人提供64项、96项乃至更多的护理服务,通过商业保险满足个体化需求和更高层次需求。北京商报记者 陈婷婷 李秀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