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2022年全国规上工业增长3.6% 企业用工投资意愿有所恢复制造业汽车

2022年全国规上工业增长3.6% 企业用工投资意愿有所恢复制造业汽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缴翼飞北京报道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工业经济数据,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6%,2022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6%,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一、二、三、四季度增加值分别增长6.5%、0.7%、4.8%、2.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3.3%;股份制企业增长4.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1.0%;私营企业增长2.9%。

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3%、3.0%、5.0%。工业41个大类行业中,27个行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增长面达65.9%;10个行业增速较上年加快。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4%、5.6%,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3.8、2.0个百分点。

“受疫情反弹、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四季度工业生产指标出现波动。不过,我国工业体系完整、规模优势明显,加之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有效举措,从全年情况看,工业生产保持总体平稳。”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2022年工业经济是在多重压力和全球经济衰退的环境下运行,但和其他指标相比,中国的工业经济仍然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健的增长水平,而且2023年的预期普遍好于2022年,2023年工业经济的整体走势应该会是一个先缓后快、稳步回升的过程。

工业生产恢复态势明显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工业“压舱石”作用在2022年得到了有效发挥,全国工业增加值达到40.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5万亿元,均居世界首位,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6%。其中,2022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8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副司长江源指出,2022年以来,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保供稳价政策措施及时有效落实落地,有力促进能源、民生行业稳定生产,为维护经济社会正常运行提供有力保障。2022年,能源行业生产高位运行,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7.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5.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1%。

与此同时,我国工业转型升级态势持续,新能源、新动能产品高速增长,对工业经济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产品生产高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较上年接近翻倍,增长97.5%,充电桩、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组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80.3%、47.8%、45.5%;新材料产品两位数增长,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多晶硅、单晶硅等产量分别增长78.0%、64.4%、51.8%;高技术产品较快增长,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民用飞机等产量分别增长16.3%、15.0%、10.5%。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到27.6%,较2021年提升12.6个百分点。新能源车的成本下降速度快于燃油车,尤其是目前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已占据乘用车领军地位,因此有更强的规模成本优势。未来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仍会快速提升,预计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850万辆,渗透率将达36%。

相较之下,钢铁、水泥等与房地产相关性较强的产业在2022年则长期处于弱势运行。2022年粗钢产量101300万吨,同比下降2.1%,钢铁行业全年压减粗钢产量2173万吨,压减生铁产量697万吨,压减钢材产量1081万吨。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副主任葛昕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2023年开年以来,在宏观政策利好不断和成本不断走强的推动下,国内钢材市场呈现了高位震荡趋强的行情,但传统淡季需求的明显走弱也限制了钢价上涨的空间。钢价上涨空间的受限与成本快速上涨的压力,使得钢厂短期亏损压力加大,从而限制了钢厂产能释放的力度。不过,随着各种宏观政策落地实施,多地政府也尽早开始启动今年的投资计划,对于国内钢材市场的信心和预期起到积极作用。

年末疫情冲击工业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2月份单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1个大类行业中有16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617种产品中有207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其中,钢材11193万吨,同比下降2.6%;水泥16844万吨,下降12.3%;十种有色金属595万吨,增长7.3%;乙烯265万吨,增长4.6%;汽车248.8万辆,下降16.7%,其中新能源汽车81.0万辆,增长55.5%;发电量7579亿千瓦时,增长3.0%;原油加工量5988万吨,增长2.5%。

此外,12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7%,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3648亿元,同比名义下降8.4%。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1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7%,较上月下降1个百分点,创2020年3月以来新低。统计局调查发现,受疫情短期影响,制造业企业员工到岗率明显不足。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022年9月以来,制造业PMI指数及其生产、新订单分项指数均收缩幅度持续扩大。12月份的疫情冲击对工业生产干扰明显,劳动力短期出现缺口,对居民消费活动、物流配送都带来较大影响。此外,地产、消费、出口、原材料价格等问题也对工业生产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表示,基数抬升也对工业生产形成一定冲击。但需求侧消费、投资增速边际改善,对工业生产恢复的支撑增强,如12月下游消费品制造业生产增速多数有所改善,工业企业产销率也明显回升。随着疫情扰动减弱和稳增长政策加力,工业生产回升可期,但出口回落、企业继续去库存等因素仍将制约生产恢复高度。

工业大省谋划高质量发展

近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也将“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放在了2023年经济工作的首位,强调稳住重点行业,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分别制定稳增长工作方案;鼓励工业大省主动挑大梁,稳住汽车等大宗消费,支持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制造业投入。

在近日各省市召开的两会和经济工作会议中,扩内需、扩投资、夯实制造业、发展实体经济已经成为各地方2023年工作的重点发力方向,如广东提出要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和质量强省,提质壮大现有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着力扩内需稳外需,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大宗消费,加大餐饮、文旅、养老、育幼等服务消费促进力度。

魏琪嘉表示,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压舱石,目前很多沿海省份兼具制造业大省和外贸大省的特殊地位,要将扩内需和稳外需相结合,前期规划的重大项目要抓紧落地,稳住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大宗消费,将以汽车旧换新补贴、绿色家电和绿色建材下乡等活动继续推进下去,并且鼓励开拓一些新型消费场景,从而促进消费平稳恢复,提振市场信心。

国家统计局在2022年四季度针对小微企业的调查显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占65.9%,较上年同期提高3.6个百分点,政策惠及面自2021年四季度以来持续保持在六成以上。在政策持续发力的作用下,企业用工投资意愿有所恢复,工业企业景气问卷调查显示,2023年一季度用工预期指数环比上升0.9个百分点;投资预期指数环比上升0.5个百分点。

魏琪嘉也表示,后续要推动国家层面稳增长系列政策以及地方配套政策的落地落实,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加强企业纾困力度,让前期因疫情而出现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尽快恢复过来,保障市场供应,并适时研究出台适当的增量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刚刚进入2023年,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就印发了《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

“2022年以来,受益于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的落地见效,中小微企业经济运行保持恢复和回稳态势。但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中小微企业面临订单缺、成本高、回款慢、融资贵等问题,影响企业发展的信心和预期,稳增长面临较大挑战。”工信部相关负责人指出,针对中小微企业当前面临的生产经营困难,国家将从政策支持、融资促进、扩大需求等方面,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信心。其中,政府采购工程面向中小企业的预留份额阶段性提高至40%以上的政策延续到2023年底。推动扩大汽车、绿色智能家电消费以及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下乡,开展跨境撮合活动,解决中小企业订单问题。

“总体看,2022年工业生产总体保持恢复态势。但也要看到,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依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和疫情冲击对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影响明显。”江源表示,下阶段,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推动工业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