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时事聚焦】重磅!2022年,我国人口负增长!啥影响?如何应对人口负增长,总人口突破14亿人意味着什么?人口红利也会消失

【时事聚焦】重磅!2022年,我国人口负增长!啥影响?如何应对人口负增长,总人口突破14亿人意味着什么?人口红利也会消失

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人口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为14.11亿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其中,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进入负增长区间。

全年出生人口 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 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 72206 万人,女性人口6896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69(以女性为100)。

从年龄构成看,16-59 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75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0%;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


少子化+老龄化,这是我国面临的最大人口基本面。

少子化导向的是出生率走低,老龄化带来的是死亡人口维持在高位。一旦出生率与死亡率形成交叉,负增长就会到来。

这是1978年至今,全国的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走势:


可以看到,自1987年达到23.33‰的出生率高峰之后,就开始一路下滑,1991年跌破20‰,2020年跌破10‰,2022年进一步下滑到6.77‰,迭创历史新低。

少子化,只是问题的一面,老龄化形势之严峻,同样不容低估。

早在2019年,应对人口老龄化就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2年,全国65岁以上人口首次超过2.09亿人,占比达14.9%,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关于人口相关地理知识

“人口”核心知识点

01

人口增长模式


02

人口问题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我国的人口问题具有双重压力,既具有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净增数量大的问题,又面临着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因此我国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应对迅速老龄化问题。

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


03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表现为“两个变化”“四个因素”。

1.“两个变化”

(1)个人动机的变化:个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化。

(2)环境支撑的变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2.“四个因素”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的综合反映。如图:


特别提醒: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04

人口迁移的影响


05

环境人口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2.在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中,资源是最主要的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啥影响?

“人口负增长将改变我国人口数量压力的结构。”张许颖认为,中国人口众多的压力中,少儿人口的压力将减小,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将不断增大。

张许颖表示,随着人口总量进入负增长,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呈现“聚集”和“收缩”都被强化的马太效应。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和城市群等人口持续增长,而农村、东北、部分城市地区的人口可能会加速收缩。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104万人,减少731万人。

此外,张许颖指出,伴随人口负增长,家庭小型化、家庭结构多元化特征更加突出,一人户、独居老人家庭占比不断上升。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表示,人口负增长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是硬币的两个面,最为重要的是,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要创新促进潜在人口机会转化为现实人口红利的新机制和新路径。

原新认为,本世纪七十年代之前,中国依然是全球两个十亿级以上的人口大国之一,潜在市场规模巨大,伴随经济持续发展,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能力强劲,带来现实的超大市场规模不可估量。


61年来首次,中国如何应对人口负增长

面对未来中国人口负增长这一无法避免的趋势,需要积极筹谋,转“危”为“机”:

第一,制定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的发展战略。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未来人口发展态势,应尽快研究和制定中长期应对人口负增长的发展战略,统筹协调与人口发展相关的各项政策措施,明确人口负增长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预案。

第二,提高劳动参与率,稳定劳动供给。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充分挖掘老年人力资源;加强对家庭的支持力度,减少就业歧视,促进女性就业。

第三,提高劳动生产率,挖掘人口质量红利。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素质,从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开发人口质量红利;另一方面,推动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与人力资源相匹配的产业体系,充分吸收大幅增加的高素质劳动力,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四,充分利用地区差异,实现劳动力在全国范围的有效配置。人口负增长的状况在城乡、地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要充分加以利用,全面降低人口流动成本,完善人口流动政策体系,减少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市民化的障碍,促进劳动力在地区间重新配置,从而推动产业在地域间的转移与升级,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的高质量发展,为经济实现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第五,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促进生产和消费的均衡。借鉴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负增长的经验,积极做好国际化人才引进工作,做好海外华人回国和外国人士来华就业创业的服务工作。促进国内消费市场升级,挖掘国内市场消费潜力,加强国际经济贸易合作,开拓国际市场消费能力,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平衡。

第六,提升生育意愿,释放生育潜力。实施积极的生育支持措施,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建立生育友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支持体系,从而有利于释放生育潜能,提升家庭的生育意愿,适当提高生育水平,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第七,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统筹考虑。其他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口负增长往往会伴随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比起单纯的人口数量下降,许多专家学者更担心的是“未富先老”“快负快老”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所以,要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充分挖掘老年人力资源的同时实现积极老龄化。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人口学系主任)

总人口突破14亿人意味着什么?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400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7万人。

“中国总人口突破14亿大关,这是在预料之中的事情。”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崔树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不过,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中国总人口应该就在14亿多就见顶,应该是到不了15亿了。同时,见顶的时间也会比之前预测的有所提前。”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劳动力年龄人口继续下跌,2018年为89729万人,2019年为89640万人,下降了89万人。

人口总量或提前见顶

2019年,中国大陆总人口获得了一个新的数据:突破14亿。

在这背后,2019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死亡人口998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4‰。


2019年人口出生率较2018年继续下跌,并创出1952年以来的新低。但是,1465万人出生人口,距离此前多位学者预期的1000-1100万人,有明显的提升。


图片来源 / 图虫创意

崔树义指出,2019年出生率的下降是在预料之中的,而且下跌幅度并不大,比2019年相差还不到100万人。出生率下跌背后,是“二孩”效应的减退,2016年放开二孩之后,很多高龄产妇生育第二个孩子,但这些人想生的基本已经生了,因此2019年预计一孩的占比将超过50%。

那么,这一出生率的下跌,会持续吗?

“不一定。目前,人口出生率的下跌与婚龄、育龄的推迟有关,当然现在很多人的生育观念也在改变,但是由于我国丁克家庭相对还是少数,我认为未来很多人还是会选择生育。因此,尽管目前出生率下跌,但是未来不排除有反弹的可能。尤其是随着中国人口政策的完善,生育率有可能会出现一定缓慢的抬升。”

但是,出生率已经不可能快速提升,并上升到很高的水平。这导致我国人口总量可能提前见顶。

崔树义认为,之前预期中国人口总量见顶会达到15亿,但是目前看来到不了15亿就会见顶。同时,中国人口总量见顶的时间也会提前,之前预计是2035年见顶,目前看来,2030年甚至更早,中国人口总量就可能见顶。

人口红利终结了吗?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跌。16至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2019年较2018年下跌了89万人。

崔树义认为,对此并不需要过度恐慌,中国的人口红利仍然没有终结。

“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下跌已经持续数年,从各国的历史情况看,这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尽管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在减少,但是从劳动年龄占总人口的比重来看,还是比西方发达国家要高。我国劳动力总量的供应还是比较充分的,可以支撑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不必过于渲染的用工荒、人口红利结束之类的,应该说现在的人口红利还没有完全结束。”

2018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3%,2019年这一比重为64.0%。

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跌相反,我国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深。

数据显示,2018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

2019年,这一数据上升为: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

“中国在快速老龄化,2019年65岁人口是以接近1个百分点的数量在上升,而且这一数据还可能加快。”

崔树义举例说,1963年,我国出生人口接近3000万人,这一年出生的人口将在2023年集体进入60岁,老龄化速度将再度加快。

“为此,国家也推出一系列政策,比如健康老龄化战略的提出,激励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等等,这些都是在进行应对老龄化的准备工作。”

科学既是人类智慧的最高成果,又是最有希望的物质福利的源泉。 —— 贝尔纳


世间流传着许多似是而非的观点,这些观点初看起来很有道理,很能迷惑一些人;但仔细一推敲,就会发现这些观点经不起事实的检验。“中国人口太多”就是一个流传很广的谬论,常常有人把中国的贫穷落后归咎于“中国人口太多”,说什么“现在中国有14亿人口,如果中国人口减少一半,那么人均国民收入就会增加一倍。”

果真如此,在1960年,中国的人口确实仅相当于现在的一半,为什么那时反而饿死了那么多人?在1900年,中国人口只有4亿,是不是那时的中国人就生活得很好?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中国人口太多”这种观点是否符合事实。


首先,从中国人口占世界的比例来看,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已经是第一人口大国了。十九世纪初,中国人口有4亿,世界人口是12亿,中国人口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到了二十世纪初,由于长期战乱,中国人口仍然是4亿左右,而世界人口增长到16亿,中国人口占世界的四分之一。


现在中国人口为14亿,而世界人口已达76亿,中国人口不到世界的五分之一。如果拿中国与印度作对比,则中国人口的相对量减少得更快。就在本月,印度人口已经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世界人口奇观,看中国。


其次,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是不是太多,不能单从人口总数来看,还要看人口密度。例如,新疆的人口总数虽然比上海还要多,但由于新疆的面积比上海大得多,所以很多人都说上海的人口太多了,而没有人说新疆的人口太多了。

从人口密度来看,中国为135人/平方公里,韩国为470人/平方公里,日本为335人/平方公里,德国为235人/平方公里,英国为245人/平方公里,可见,韩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人口密度都比中国大,为什么很少有人说“韩国、日本、德国、英国的人口太多了”?

有人说:“中国西部有很多不适合人居住的地方。”然而,日本也有很多火山和地震,而且平原极少。现在假定日本和韩国的全部国土都适宜人居住,中国只有一半国土适宜人居住,即使这样算,日本和韩国的人口密度还是高于中国。

第三,所谓“中国人口太多”这个问题,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来看。比方说,现在中国有13亿人,许多人都说“中国人口太多”。如果中国人口现在只有6亿,相信没有多少人会说“中国人口太多”了。但在1900年,中国人口只有4亿,当时还是有很多人说“中国人口太多”。

事实上,所谓人口是“太多”还是“不多”,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恰恰是那些经济发展缓慢、无法提供充分就业机会的国家觉得人口压力大。而那些经济发展迅速,能够提供充分就业机会,并顺利实现人口城市化的国家和地区,即使初始的人口密度非常高,人均资源拥有非常少,反而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感觉劳动力缺乏,八九十时代的亚洲四小龙就是例子。


至2021年末,中国总人口

有人说:“人口越少就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事实上,许多人口密度高的国家或地区人均收入很高,而很多穷国却人烟稀少。例如,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同时又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之下,非洲面积302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的三倍,人口仅有7.5亿,非洲的人口密度远低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自然资源又极为丰富,然而非洲却是世界上经济最落后的地区!

实际上,一个国家是否富裕,与这个国家的面积大小或人口多少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从各国人均GDP排名可以看出:排在前面的既有地广人稀的国家,也有地狭人稠的国家。

有人说:“每年春运期间,中国的火车站总是人山人海,火车上人挤人,人叠人,可见中国的人口是太多了。”然而,为什么你不认为这是由于中国的铁路和火车太少,反而认为是中国的人口太多?中国人均拥有铁路才5.5厘米,不及一支过滤嘴香烟长,在世界上排在100位之后。

有人说:“现在失业的人很多,可见中国的人口是太多了。”如果说存在失业是由于人口太多,那么为什么日本的人口比阿根廷多几倍,而阿根廷的面积比日本大几倍,然而日本的失业率反而比阿根廷的还要低?

在一个国家里,如果人们都只想打工而不想当老板,那么即使这个国家只有几万人,也照样会存在失业现象。一个国家要减少失业率,最好的办法就是实施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人当老板。


有些大学毕业生一边在叫嚷“中国人口太多了”,一边千方百计地想留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工作和生活。既然他们埋怨“人口太多”,为什么又不愿去人口较少的小城镇呢?因为大城市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机会、更高的生活水准。人多意味着创造的就业机会也多。

中国人口密度在全球排名为55名。排在中国前面的国家几乎都比中国富裕,欧洲国家更是如此。亚洲比中国人口密度高的日本、新加坡等都比中国富裕得多,亚洲人口密度最低的蒙古,却是最贫穷地区。显然,将中国问题怪罪于人口太多,是巨大的谎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我国截至2018年末总人口为139538万人,听起来数量仍十分庞大。但实际上,与2017年新增737万人相比,2018年新增人口只有530万,10.94‰的出生率是建国以来的最低值,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3.81‰。

在2015年末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之后人口有个小攀升,但接下来的两年就开始连续下滑,这些数据都表示着:大家的生育意愿正在下降。

本来结婚率就已经在不断下行,现在二胎政策也救不了出生率,人口已然变成了一个热点话题。有意思的是,从03年就开始嚷嚷着消失的人口红利,在十多年后到底消失了没有?

我们还是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来分析问题。

首先,到底什么才是“人口红利”?这个词最开始出现在亚洲四小龙经济增长奇迹的研究中,准确的概念是这样的: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也就是说是一种能够提供大量劳动力,社保负担轻,财富积累快,人多干活快的状态。

人口作为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发展经济的主体,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腾飞的四小龙,人口爆炸增长时期正好撞上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时期,有利的人口条件被经济发展所利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一个个摇身成为了“新兴工业经济体”。

研究发现,在1965到1990的25年间,四小龙以人均收入衡量的经济增长中,有约三分之一要归功于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的人口红利,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机会。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我国经济能保持近几十年的快速增长,是世界上的奇迹。在探究原因的时候,有很多声音认为人口红利的影响至关重要,它为中国经济更快增长提供了有利环境。

然而在短短的四十年间,配合着政治、经济、教育、医疗、计生政策和生育观的转变,我国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率的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成长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人口变化模式。这个速度要远远超过西方发达国家长达百年的转变——正如我国同样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工业化和脱贫攻坚的百年路一样。

但是很明显,“红利”和“债务”是对应的,因持续的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和抚养比的降低带来的人口红利也是一次性的,总会有一个消退的过程。我国快速转变的结果就是老龄化的来势汹汹。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现阶段我国人均GDP相当于美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水平,但是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时代,显然是“未富先老”了。

现阶段,晚婚晚育、单身丁克削弱了生育基础,住房、教育、医疗的生育成本不断提高,年轻父母们更注重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生活的质量,生得起养不起成为社会的常态,毕竟时间成本太高了。现阶段虽然不乐观,还远没到最糟糕的时候,起码我国人口还在正增长,劳动力资源接近9亿人,数字十分可观。

但当生育率降到1.5以下,低生育率就会自我强化,引起的人口负惯性作用以及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的持续低迷。而且这种人口低生育近乎不可逆,以新加坡这样小型富裕国家的经验来看,“低生育陷阱”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万幸我们现在还没有掉入这个陷阱,还有得救,可是老龄化的问题依然存在,我们在人口机会窗口关闭的边缘试探。

老龄化趋势已经很明显了,思考怎样才能破局成为关键。如何才能在老龄化中换一个角度来找到新的发展契机呢?有一种观点进入人们眼帘,那就是使经济焕发出第二春的“第二次人口红利”。

如果把刘易斯拐点看作是分界线,把人口红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人口红利是以生育率下降,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低为代表的人口年龄结构优势;那么第二次人口红利就是在针对抚养比不断上升的预期下,进行个人、企业甚至政府的行为调整,争取能够延续第一次红利。实际上,延迟退休就被认为是有利于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政策之一。

另外,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未来有着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老年人占比会非常高,成为老龄化红利最主要的来源。高学历的老年人会有着较强的投资储蓄倾向,而这种高投资和高储蓄有利于社会资本积累,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对经济有着持续贡献能力的老年人们产生的经济推动力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上这就是当代日本维持社会运转的手段之一。白发劳动力虽然看上去让人于心不忍,但能有白发劳动力已经是教育和资本投入的胜利,有总比没有的强。

当然这还有一个前提。白发劳动力的体力毫无疑问是不如适龄人口的,要让他们发挥作用,需要整个就业市场相对高端,产业结构以脑力劳动和资本运作为主。

所以高等教育的发展就很重要了。中国高校大量培养有专业知识和特色技能的毕业生,为人才市场源源不断注入动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企业由劳动力密集型逐渐发展为有高附加值、高质量的产出。这样一方面可以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保持增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白发劳动力发挥价值。

当然这第二次人口红利目前来说只是理论,但中国确实具备一定的优势来扭转人口红利窗口的消失。

典型例题一:(2016·河北石家庄二中高三月考)下图示意我国中部某省三项常住人口统计及预测数据,其中抚养比是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人口数之比。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概括该省人口抚养比的特点。

(2)根据所学知识推测图示省份人口抚养比变化的可能原因及其影响。

(3)有人建议该省完全放开生育政策,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人口总抚养比较高,且逐渐增长;其中,老年人口抚养比持续增加,少年人口抚养比在2016年后开始增加。

(2)部分劳动力人口进入老龄化人口序列,造成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老龄人口数量增加;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改变,生育率降低,造成少年人口增长缓慢;因为经济原因导致劳动人口迁移等,造成该地人口抚养比增加。

影响: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数量减少等。

(3)赞同。该地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影响部分产业发展;社会负担加重,影响生活水平提高等。

或不赞同。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压力大,完全放开生育政策可能造成人口短期内快速增长;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等。(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典型例题二:(2018·江西高一期中)(题文)阅读关于我国人口的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人口红利是指人口的结构性变化所导致的积极经济后果。中国目前已经走完人口红利期。下图显示了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及人口负债期。图中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0-14岁)及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与2013年后我国的抚养比均快速上升,分别分析这两个阶段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2)分析人口红利期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3)根据我国的国情,面对进入人口负债期,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降低其影响?

参考答案:

(1)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迅速下降,而出生率较高,少儿抚养比迅速上升,导致总抚养比快速上升。

2013年后,我国的抚养比快速上升是由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导致老年抚养比迅速上升。

(2)人口红利期的人口特点是劳动人口的比重大,而少年儿童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较小。

有利:为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且价格低廉;社会负担相对较轻;社会保障支出少;财富积累速度快。不利:就业压力大。

(3)努力发展科技,提高机械化水平;全面贯彻二孩政策,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适当延迟退休年龄,鼓励老有所为;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典型例题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由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目前我国人口增长的刘易斯拐点已经来临,人口结构正在向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方向转变,主要表现为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龄化形势严峻。


材料二“人口红利期”是指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形成了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人口抚养负担相对较轻的时期。据报道2015年我国劳动人口将开始下降,老龄人口加速上升,一直要到2039年才会开始下降,也就是说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下图为我国不同年龄段人口比例随时间变化图(含预测)。


(1)我国人口增长的刘易斯拐点出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解决我国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3)试指出我国最大人口红利期出现的年份,并提出适度延长我国人口红利期的措施。

参考答案:

(1)老龄人口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比重降低,社会抚养比增加。

(2)特点:来势猛,速度快;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社会养老负担重。解决措施:延长退休年龄;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适当调整生育政策。

(3)2010年。调整人口政策,提高生育率和增加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等。

典型例题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口负担系数百年比较图


注:人口负担系数: (14岁及以下人口数+ 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罗人口数)×100%,15~64岁指劳动人口年龄]。国际上一般把人口负担系数≤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机会窗口”开启期间,其人口特征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机遇。

材料二 2010年潍坊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注: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人口机会窗口”期能持续_________年,2030年后,中国人口负担系数将超50%,原因是____________。

(2)“人口机会窗口”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何作用?

(3)材料二显示,当前潍坊市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试提出缓解措施。

参考答案:

(1)40 原因:65岁(不能答60岁)以上人口数量较多。

(2) 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3)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关心老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