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为何雍正陵墓保护较好?

为何雍正陵墓保护较好?

雍正的陵墓是泰陵,循理安舒曰泰,临政无慢曰泰。位于清西陵,在今天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永宁山下。



除了清西陵,还有一座清东陵。两座陵墓比较起来,清西陵只有光绪的崇陵被盗,清东陵只有顺治的孝陵没被盗。

孝陵没盗是因为顺治好佛,他相信人死后,灵魂升天一说,所以遗嘱火葬。所以孝陵内盛放的是顺治的骨灰。而顺治崇尚节俭,孝陵内没什么宝贝,挖了也是白挖。

所以,陵墓内宝贝的多寡也是决定陵墓是否被动的一大原因。清西陵葬有雍正、嘉庆、道光、光绪。这几个皇帝是出了名的穷鬼。雍正节俭又铁血,嘉庆倒霉,道光抠门,光绪是末代第二个皇帝。

(道光皇帝)

大盗人家看不上,小盗没有办法进地宫。所以他们幸存了下来。清东陵就不一样了,这里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慈禧,除了咸丰、同治外,这几位都是金主,其中以乾隆慈禧为最。

10%的利润让人蠢蠢欲动,300%的利润会让人冒绞刑的危险……

另外,还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这里有守军。1912年溥仪退位,隆裕太后为代表的清贵族和南京临时政府签订了《清室优待条件》,其中就有一条为,

到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驱赶溥仪出紫禁城,清室优待条件虽有更改,但这一条列也是没有变动的。

(冯玉祥)

到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这里建立了文物保管所,除了日常维修外,基本保持原状。

二,孙殿英。1928年,孙殿英因盗裕陵和定东陵一时上了热搜。满清遗族听了直跳脚,告到了蒋介石那儿去,各界人士人纷纷致电,要求秉公处理。

挖祖坟这件事再怎么说是清人的,但总归是不对的,何况这是一大笔子孙遗产。要不是孙殿英上下打点,迫于社会舆论,他早就吃花生米了。

这件事出来,大家纷纷监督,没有人敢动陵寝了。

三,泰陵地势独特。雍正独辟蹊径选择了泰陵这块地,营建出清西陵陵园格局。雍正看中的是这里“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汇之所”。



泰陵之下是元宝山,之上是永宁山主峰,之后是永宁山,左右是华盖山,前面是易水河。坐落在这样的自然山川间,不知道地宫入口,进去的难度不异于蜀道。

十三爷胤祥不愧眼光独到。

四,目光的汇聚点。大家的目光由于孙殿英的缘故,纷纷汇聚在清东陵这块流油的富地上。而地处偏僻的穷地泰陵自然被忽视。没有焦点也就没有被盗的可能。

综上所述,这里有守军,又是块穷地,大盗看不上,小盗进不去,所以泰陵完整的保存到了今天。

公元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建州女真杰出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国,史称“后金”;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努尔哈赤之子爱新觉罗-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清朝建立;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清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清亡。

从1636年清朝建立到1912年清帝国灭覆灭,清王朝一共存在了276年。在这长达276的时间内,清王朝先后为历代帝王及帝后、嫔妃等人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墓建筑群。按地理区域划分为关内和关外(这个关指的是山海关)。

它们分别是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又称盛京三陵。

——清永陵(亦称清祖陵),位于今辽宁省新宾县,里面埋葬有清太祖努尔哈赤以上四代父祖等人。

——清福陵(因位于今沈阳东郊,故又称东陵),里面埋葬有后金的创建者努尔哈赤及其后妃。

——清昭陵(因位于今沈阳古城以北,故又称北陵),里面埋葬有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及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

关外三陵,由于建造年代较久远,且历经数次战乱,故地面建筑多少有不同程度损害。但索性这几处陵寝的地宫均保存完好,未被盗掘。

(清东陵各陵布局图)

关内一共2处,以北京作参考,分别称之为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今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一带的昌瑞山脚下,西距北京市125公里。

清东陵的陵址是有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即顺治皇帝选中。

清东陵也是目前我国现存规模最为宏大、布局最为得体、体系最为完整的皇家陵寝建筑群。清东陵陵区内埋葬有数位对清王朝历史走向起到影响深远的帝王及帝后。

清东陵共建有5座帝王陵寝、4座帝后陵寝。埋葬有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为嫔妃、3位阿哥、2位公主,共计161人。

其中重要的陵寝有:

——顺治皇帝的孝陵

——康熙皇帝的景陵

——乾隆皇帝的裕陵

——咸丰皇帝的定陵

——同治皇帝的惠陵

——东太后慈安的普祥峪定东陵

——西太后慈禧的普陀峪定东陵

——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

白云苍狗,世事变迁。

转眼到了20世纪初,清朝灭亡,民国初建,换了人间。

民国初年,战乱不断,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

由于国民政府缺乏有效管治,1928年,原冯玉祥部下,驻守在遵化马兰峪清东陵一带的军阀孙殿英为筹措军饷,以军事演习的名义盗掘了清东陵部分陵寝。

孙殿英首先开刀的就是以陪葬有无数奇珍异宝而著称的慈禧太后陵,其次就是乾隆皇帝的裕陵。

两陵被盗举世震惊!这些地宫内价值连城的陪葬品不仅被悉数掠走,连陵墓主人的尸首亦是惨遭屠戮。

孙殿英盗掘清东陵不出几年,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又相继爆发,整个华夏大地战祸不断。处在这一乱世,相当多的一部分盗墓贼又趁虚而入,纷纷觊觎清东陵。尤其是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

1945年,虽抗战结束然彼时的中国依旧是动荡不安,而聚集在清东陵附近的一些土匪又掀起了继孙殿英之后的第二次盗掘清东陵狂潮。

这次康熙皇帝的景陵、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等陵寝皆未能幸免,均遭盗掘。

时至今日,清东陵目前只有顺治皇帝的孝陵地宫保存尚未完整,未被盗掘。其余帝后、妃嫔陵寝均遭不同程度盗掘破坏。

(清西陵布局图)

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西,东距北京市120多公里。

清西陵共建有3座皇帝陵墓,3座皇后陵。这3座皇帝陵是:

——雍正皇帝的泰陵

——嘉庆皇帝的昌陵

——道光皇帝的慕陵

——光绪皇帝的崇陵

清西陵的陵址是由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即雍正皇帝选中。

不同于寻常老百姓,古代帝王丧葬遵从一套严格的礼仪规制,史称「昭穆之制」又称「昭葬之制」。即子随父葬,父昭右穆(父亲葬在左边,儿子紧靠父亲葬在右边)。

(昭穆之制)

事实上,雍正皇帝的陵寝原本也是要建在清东陵,建在距离其父康熙皇帝陵寝旁边。

最早为雍正皇帝选择的陵址是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下,选陵大臣将这一结果第一时间呈报给了雍正皇帝,但雍正皇帝却对地并不满意。理由是“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

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这个地方(陵址)虽然看上去气势恢宏,但极佳的“风水”格局仍尚未形成;且这一带土壤中砂石含量过多,故绝对不能在此地建陵。

这是因为皇陵建造需要建设规模庞大的地宫,若是土壤中砂石过多,很容易使已建造好的地宫发生变形,且砂石含量过高,更容易引发地宫渗水。

现在来看雍正皇帝的判断是正确的,清东陵的帝后陵寝地宫无一不饱受地宫渗水影响,尤其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及乾隆皇帝的裕陵,时至今日,康熙皇帝及其皇后的尸骨仍然侵泡在冰冷刺骨的地宫渗水当中。

后选陵大臣又为雍正皇帝在易县永宁山下寻得一“风水”上佳之地。据历史文献记载,选陵大臣在给雍正皇帝的奏折中写道:

雍正阅览后,也认为此地“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不久,雍正皇帝即下令在此地为自己筑造陵寝。

乾隆皇帝登基之后,初也想在清西陵追随自己的父亲为自己建造陵寝,但又想若是如此,后代子孙必然效仿自己皆会在清西陵择址建陵,如此一来,埋葬自己祖父的清东陵势必会园寝废弃,遭受冷落。为不使自己先祖孤寂,乾隆皇帝下令日后各代皇帝隔代葬于遵化和易县的东西两大陵区。

公元 1735年(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因积劳成疾,突发疾病逝于北京圆明园,终年58岁。

1737年(乾隆二年),雍正皇帝被葬入清西陵泰陵。

逝者如斯夫,转瞬间200载已过。

(泰陵宝城琉璃壁)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在泰陵宝城琉璃壁下曾发现一盗洞,故许多人一直认为泰陵曾经被盗过。为此国家文物局曾在1980年批准对泰陵地宫进行清理发掘,但在正式发掘开始后就发现,盗洞只有2米深,而下面还是原来的原封土,这就说明雍正泰陵地宫仍然是原来的样子,未被此前认为的曾经被盗过。

国家文物局在获悉情况后,便下令终止了对泰陵地宫发掘,并派夏鼐亲自来到发掘现场宣布该决定。

是非成败转头空,几度夕阳红。

由于葬在了清西陵,雍正皇帝侥幸逃过了20世纪初年的战乱,逃过了历次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盗陵狂潮。

故时至今日,其地宫依旧是1737年(乾隆二年)下葬时的原样。雍正和自己后妃也已安卧静躺在里面近300余年。

至于题干所问的“雍正陵墓无人敢动?”只能说是因缘际会,巧合罢了。设想若雍正也葬在清东陵那其被盗的可能性亦是非常大!当然历史没有假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