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欧洲时报:增长3%,中国经济同样可以稳住世界信心达沃斯第二大经济体

欧洲时报:增长3%,中国经济同样可以稳住世界信心达沃斯第二大经济体

1月19日,《欧洲时报》发表题为《增长3%,中国经济同样可以稳住世界信心》的社论文章指出,全球经济正处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放缓,相比之下,中国经济保持上行轨迹,将为全球经济企稳复苏提供强大支撑,为世界各国提供广阔的市场机遇。


福州打造的“闽江之心”夜景工程。(图片来自中新社)

文章全文如下:

暌违三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首次回到瑞士小城达沃斯。今年论坛的主题是“在分裂的世界中加强合作”,可谓浓缩了国际社会最普遍的担忧与心愿。作为世界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经历风高浪急之考验的中国,能否在2023年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备受国际社会关注。

1月17日,中国主管经济事务的副总理刘鹤在达沃斯致辞。这是中国将新冠疫情归为“乙类乙管”后,政府代表团首次重返国际舞台。自去年中共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世界对中国经济走向十分关心,达沃斯则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窗口。

纵观刘鹤在达沃斯的发言,无论是直言金融和房地产风险,还是强调中国不可能搞计划经济,可以看出,中国决策层不避谈国内经济困难,不讳言国际舆论质疑,在当下日益分裂的世界环境中,传递理性务实的声音,为“后疫情时代”经济合作凝聚共识。

当日早些时候,中国发布了2022年经济“成绩单”。中国经济增量突破120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增速虽未达到年初预设目标,甚至下摆到历史低点附近,但仍好于外界此前的预期(世界银行早前预计2.8%),且相比于国际主要经济体已是较快增速。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美国、日本全年GDP增速不会超过2%。德国已公布的预估增长率为1.9%。中国3%的GDP增速,体现出重压之下仍具经济活力。

中国全年CPI上涨2%,处于3%左右的预期目标内。面对40年来全球出现的最大通胀压力,中国保持相对温和的通胀水平,大幅低于欧元区8%以上、英国9%左右、美国8%左右等发达经济体涨幅,这体现出中国经济体系的韧性,用供给端的强大生产能力维护住物价的稳定。同时也意味着,未来中国货币政策仍有较大斡旋空间,在各国央行加息的背景之下,依然保持相对充裕的流动性环境。

客观而言,去年中国经济的确让人捏一把汗,从春天到冬天,新冠疫情反复袭来,封城此起彼伏,居民消费下滑,经济生产受到抑制。然而,自去年底优化防疫政策至今,中国主要城市疫情已从峰值回落,社会烟火气也在逐渐恢复。随着春节临近,中国机场航站楼满是旅客,商圈步行街熙熙攘攘,餐厅人声鼎沸,后厨热气蒸腾,曾经熟悉的乐观情绪正在悄然回归。

大病初愈后的中国需要时间慢慢调理,但中国经济触底反弹已成国际社会共识,悬念在于回升速度有多快,反弹幅度有多高。世界银行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4.3%;IMF则认为中国将为全球贡献30%的经济增长。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和高盛也分别将今年中国GDP预测大幅上调至5.4%、4.3%和5.2%。开年以来,北上资金超过去年全年的净流入量,外资机构正在用真金白银“下注”中国经济。而中国自身也颇有信心,刘鹤表示,“2023年中国经济将实现整体性好转”。

刘鹤还在讲话中强调“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过去十年中国GDP从54万亿元增加到121万亿元等成绩的经验之一,就是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开放是促进改革和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国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在谈到双循环发展格局时,刘鹤也指出“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对外开放,必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并且预计2023年进口会明显增长。一言以蔽之,中国曾经对国际做出的开放承诺,时至今日没有任何改变。防疫政策调整后,经贸团出海“抢订单”的热潮就是最生动的例证。

放眼当今世界,冲突硝烟、滞胀威胁、气候变化、大国金融政策的“溢出效应”等,给世界带来充满不确定性的重重迷雾。如何实现经济复苏、构建疫后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关切。全球经济正处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放缓,相比之下,中国经济保持上行轨迹,将为全球经济企稳复苏提供强大支撑,为世界各国提供广阔的市场机遇。世界乐见中国经受住疫情考验,重拾强劲增长,为动荡前行的世界注入一针稳定剂。(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