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沥青的化学结构模型

沥青的化学结构模型

沥青的化学结构模型(chemical structure models of pitch)将煤沥青去除杂质,并经热处理后得到的残余物的分子结构。这种模型大都源于对纺丝沥青的研究,在沥青炭纤维的制造中,对理解和掌握沥青的性能极为有用。煤焦

沥青的化学结构模型(chemical structure models of pitch)

将煤沥青去除杂质,并经热处理后得到的残余物的分子结构。这种模型大都源于对纺丝沥青的研究,在沥青炭纤维的制造中,对理解和掌握沥青的性能极为有用。

煤焦油沥青用溶剂抽提法来除去沥青中的杂质,例如,用氯仿抽提,在可溶分中加入5%的四甲基秋兰姆二硫化物(TMTD),然后在150~200℃温度下处理6h,可得到TMTD沥青。将这种沥青在300℃减压热处理2h即可得到可纺性甚好的沥青。加入TMTD后,沥青平均分子量大大增加,H/C原子比较小,为只含少量甲基侧链的缩合型稠环芳烃,实验式为C79H6。热处理的作用是加速热脱氢反应和缩聚反应,同时除去其中低分子量化合物。图1为这种沥青的化学结构模型。

沥青的化学结构模型

石油沥青石油沥青,如吹制沥青,虽能直接纺丝,但纺出的纤维不能通过氧化处理使之不熔,因此还需要进行预先加工处理。再处理的目的是除去其中低沸点馏分,改变其组成及平均分子量。将吹制沥青在氮气鼓泡下于380℃干馏1h,所得于馏残留物,其C/H原子比降至1.16,然后再在133.3×10-3Pa下于260-360℃减压蒸馏即可得到适于纺制炭丝的沥青。实验发现沥青的H/C原子比为1.06~1.09,碳含量为91.6%~91.9%,分子量为1000~1200时,纺丝性能为最好。这种沥青的实验式为(C36H42)5,其化学结构模型示于图2。

沥青的化学结构模型

PVC沥青聚氯乙烯(PVC)粉末在400℃氮气中加热30min,可得到PVC沥青,沥青的收率为29%。这种沥青在室温下为黑色光亮的固体,加热至150℃以上逐渐软化,超过200℃成为黏稠的液体,经过400-410℃下适当的热处理。当H/C原子比为0.80-0.82,含碳量为92.1%~93.0%时,最适于纺丝,其分子式为C64H56,其化学结构模型示于图3。

沥青的化学结构模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