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人口刚下跌,就开始发钱了!美国人口问题总人口人口总数新中国

人口刚下跌,就开始发钱了!美国人口问题总人口人口总数新中国

前一段公布了个数据,我国人口在2022年下降了85万,人口拐点正式形成,紧接着济南、深圳就发布了育儿补贴政策,金额虽然只有1-2万元,但却是比较少见的现金形式,决心还是很大的。

可见,人口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咱们两年前也写过,当时就预测“2022年我国人口会减少”。


当时那篇文章大多数观点和判断,现在都应验了,说明文章很有价值,我重新整理一下,结合了最近一两年的变化,大伙可以再看看,对于理解我国今后的政策,会有不少帮助。

一、最大问题是结构不对

人口问题在我国,争议一直比较大,每个人立场不同,观点也就不同,上次咱们写的时候也没少挨骂,下图是文章发在某平台上,结果被网友吊打……支持我的人不到3%。


大伙的态度很直接,总结起来就一句话,资源太少、竞争太激烈,人少点会更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不够,什么东西一人均,都非常低。

2、工作岗位不够,找不到工作,尤其找不到好工作。

3、人均GDP不高,人少了就能高一些,要是减到三四亿,一下就快赶上美国了。

4、上学难,好大学更别想了

5、人太多,房价太高

这些感受当然非常真实,蛐蛐也痛苦得不行,不过人口问题不仅涉及每个人的生活,也是国家的核心战略,多一个角度看看,会看到不同的另一面。

比如,谁都知道多一个人分蛋糕,分到手的肯定就少了,但为啥教员当年要说“人多好办事”?而且国内给生育奖励的省市,为啥越来越多?另外,再看看美国,人口已经3.3亿人了,竟然还保持着比较开放的移民政策?

这都是怎么一回事呢?

人口问题十分复杂,不是一下能说清的,具体到我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口结构不合理

计划生育大伙都熟悉,却不一定了解我国的死亡人数,近些年也在稳步上涨,2021年首次突破了千万大关。

中国的医疗卫生大幅改善,为啥每年死亡的人还越来越多了?

原因也不复杂,现在去世的人大多是几十年前出生的,比如中国人平均寿命是78岁,那2022年去世的人,大多就是78年前生的,也就是1944年的人。

按这个方法列了一下,会发现随着抗日战争逐步结束,这两组数据之间的比例,就慢慢稳定下来。


那么问题来了,新中国建立后,战乱没了,吃饭医疗改善很大,1949年出现了人口大爆炸,这就是“战后婴儿潮”。

当然这不是我国独有现象,全世界都差不多,但从1949年开始,我国人口确实上了一个大台阶,达到了1925万。

按上边的方法估算,这1925万中的大部分将在2027年去世,这一年的死亡人数也将突破两千万大关,差不多有2021万。

也就是说今后5年,我国的死亡人数将快速增长,再叠加新生儿的减少,总人口每年的下降,很快就会超过1000,十年减少1亿人!

前边几十年,我们已经习惯了人口大幅上涨,现在突然就不行了,挑战还是蛮大的。

当然,我国也想了一些办法,比如2016年放开了二胎,这个一直被认为是大招,有砖家断言:一旦放开,新生人口就能恢复到3000万以上,甚至还有说会暴增5000万的……

现在看起来,这些人都是在讲笑话。

实际情况是2016年仅出生1785万人,然后就崩了,连续大幅下跌,直到去年只生了956万人,跌破千万大关。

二、怕的是年轻人减少太快

人口减少不是一部份人的心声吗?人少了,就能活的更轻松点!

问题是我国每年减少的1000万人,表面看是老年人离世的多,但其实是娃生的少,年轻人太少会造成大问题。

下图是中印人口结构的对比:


可以看到:印度人的年龄分布是个金字塔形,而我国除了个别年龄外,基本是个桶形,年轻人比印度少了很大一块。

年轻人比例太小,会导致一个严重问题,养老系统运转不灵

现代养老制度是个“寅吃卯粮”的过程,老年人的退休金,其实就是年轻人交的“养老保险”也就是说,每一代老人都是由下一代年轻人“供养”的。

年轻人变少了,老年人的退休金也会变少!

我国目前就是这样,第一代独生子已经40多岁,后边又全是独生子,年轻人比例越来越低,“抚养老人”的压力越来越大。

“抚养比”就是反映这个压力的数据,我国在2016年已经降到了2.8,就是说2.8个年轻人要养1个老人,随着年轻人越来越少,独生子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个数据会不断变低,年轻人的负担不断增加。


这压力已经非常大了。

其实,只要看看我们身边,年轻人不足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计划生育执行了这么多年,我国大部分家庭结构,已经变成“8-4-2-1形状”。就是说一对年轻夫妻有双方父母共4人,如果爷爷奶奶身体好的话,则会有8位爷爷奶奶,生了孩子后会有1个孩子。

这种结构在买房时挺好,毕竟容易凑出6个钱包,但老人家一旦生病了呢?

老人生病就得往医院跑,就算不用咱照顾,总得去医院看下吧,8位爷爷奶奶要是轮番住院,……怎么办?

上一代家庭,兄弟姐妹还比较多,老人住院后一般由子女轮换照顾,到了我们父母这一代,基本只有一个娃,一旦生病就只有我们自己上了,父母2人、岳父母2人,同时病了呢……怎么办?


别忘了,家里还有一个娃呢,上下学接送、早教、补习班、兴趣班得全陪吧?

老板那边也得996伺候着吧?

要是爷爷奶奶、父母、岳父母状况不断,接娃加班一起来,这日子简直没法过了……

大伙看出来了吧,那种觉得“只要人少,自己就能多分点”的观点,多少有点一厢情愿,真实情况是,还没轮到你多分蛋糕呢,多出来的活儿,就先把你压垮了!3

三、发展主力是年轻人

人少就能活得轻松?

可以看看从大航海时期,就以天赋异禀成名的巴西,地盘和我国差不多大、资源十分丰富、随便撒地上一些种子,收成就吃不完,人口2.1亿,但人均GDP只有8000美元,比我国少了近40%。

可见并不是人少了,就能过上好日子。

大伙要明白一件事,靠天吃饭并且吃得脑满肠肥,也就中东部分国家能做到,人家满地冒油嘛,除此之外的国家,还得靠干活创造财富。

既然财富是干出来的,那年轻人多、干活的人就多

煤埋在地下只是一块石头,被人挖出来后才能卖钱,这就是蒙古和一些非洲国家,虽然资源不少,但活干得不好,一样发不了财。

那一个国家的经济,到底多少人合适?

这问题几乎没人能说清,不过看看我国一路走来的过程,大致可以想明白。

新中国建立后的7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人口的大增长一直都是核心动力之一,所以才有了人口红利的说法。

人口红利,除了教育高素质之外,就是年轻人红利,年轻人多、发展的动力也就更强。

道理也不复杂,小孩不会赚钱,老人赚到钱也不敢花,攒着看病呐。只有年轻人干活赚到钱后,下边养娃、上边孝敬父母,偶尔让自己滋一点。总之年轻人不仅是赚钱的主力,也是花钱的主力。

而钱花出去,经济才能转起来,才能快速发展。

这就是新中国发展的秘密,而看看日本,会理解的更深刻。

日本是个反面案例,老年人比例太高了,65岁以上的占到了30%,年轻人不停干活,但创造的财富大多变成了养老金,自己剩下不了多少,生活负担重,当然也就没钱买房,更别提结婚生娃了。

这就成了死循环,越这样经济越没活力,日本常年零利率、甚至负利率,也没人愿意贷款,没生意可做嘛。

四、工业人口多,才能赚大钱

借着人口红利的东风,我国高速发展了几十年,搞出最齐全的工业体系。

以前还有人不断质疑,说搞全体系是反经济,不懂分工,不懂全球化……最近几年随着美国全方位打压中国,这类声音几乎听不到了,大家发现完整的工业体系价值太大了,抗击打能力非常强。

不过,完整的工业体系可不是谁都能搞的!

工业革命后,人类的制造能力飞速发展,但出现了一个问题,工业分工越来越细,而分工越细,越需要更多的工人。

小型工业国家工人不够,有些工作分着分着就没人干了,只能流失到国外,成了空白。瑞典、荷兰、瑞士、西班牙都是这种情况,产品越干越少。

他们往往还有几个王牌产品,但大方向是空白越来越多。

到了今天,工业分工到了极致,连中型工业国也玩不转了,比如日本和德国,大量产业转移到国外,日本的去了中韩和东南亚,德国的去了东欧和东亚。

这过程我国小伙伴应该都很熟悉,身边的韩国、台湾等四小龙,再之后转移到泰国、马来西亚等四小虎,都是这么发展起来的,当然我们中国也是这么走过来的。

不过问题来了,工业一旦转移到中国,它们转移的历史就终结了。

我国高素质的年轻人数以亿计,无论怎么分工,咱都有足够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目前除了严重依赖低工资的服装、鞋帽、玩具之外,大多数产业都留在了中国。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比如果链的明星立讯精密,创始人最初是富士康的打工妹,后来创业做连接器、连接线。这种最简单的原件,相当于电子行业的纽扣、拉链。


1999年立讯创业,正是电脑迅速普及的时候,让最初级的“工业纽扣”,也能攒下第一桶金,活下来的立讯,开始搞扬声器、喇叭、助听器,从冷门的MP3产品打入苹果供应链,并借着Airpods耳机的火爆,成为苹果的核心工厂,之后不管是Airpods卖得好,还是iphone卖得好,立讯精密都是大赢家。

前几年立讯又布局了汽车电子,随着新能源车的火爆、立讯吃到了一波红利。

创业故事大多是老俗套,人们听的太多了,但立讯的特别,在于他每次都踩在风口上。雷军曾说过,坐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但立讯精密为什么每次都能坐在风口上呢?

中国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创业者发现任何商机,这个工业体系都能支持他做大,也就是说,无论世界怎么变、无论行业怎么变,每个风口上的猪都会被中国公司包揽。

我国从此变成了貔貅,只吃不拉,谁也别想从中国碗里夹走一块肉。

这搞得美帝十分恼火:兔子完全不讲武德,说好发展起来,就把低端产业转移出去,现在不仅不转,还要搞高科技产业……

五、爬科技树,还得靠年轻人

这两年已经看得很清楚了,美国最忌讳的就是中国搞高科技,这也说明中国的高科技,近些年发展得非常快,已经威胁到美国的产业和科技优势。

不过,科研和创新依然离不开高素质的年轻人。

科研不仅是钱烧出来的,也是科研人员堆出来的,中东酋长们倒是有钱,没人搞研发也是白搭。

现在我国每年毕业大学生超过千万,其中三分之二是理工科学生,从中培养的科研人员十分充足。

华为、大疆的故事,大伙应该很熟悉了,但我国的故事可远不止他们,比如国防工业最近十来年做得也很好,明星装备如国产航母、055大驱、J20、运20、北斗、天宫相继投入使用。

国防工业的大爆发,就是大量年轻科研人员参与的结果:

北斗总体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

嫦娥一号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

墨子号量子卫星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3岁;

当然,这些是明星团队,其他团队只是数字没这么好看,但大量使用年轻科研人员,已经是我国的普遍现象,华为员工有20万人,一半是研发人员,这么大规模的团队,平均年龄也就31岁。

国防科研的大爆发好处太多了,比如这两年,印度经常在边境和我国较劲,看到我国的无人机不仅能侦查,还能送货……于是,就跑到美国买了30架无人机,被美国黑了30亿美元,单价1亿美元,比F35隐形战斗机还贵……

这里多说一句,不少炒股的同学抱怨,军工股题材很多,就是业绩不行,其实反过来想一下就明白了,他们业绩差,说明军工企业利润薄,利润薄就是武器便宜啊,咱们的军费开支不就低了嘛?

呵呵,话只能说到这里了,同学们自己体会吧。

尾 声

聊了这么多,大伙应该看明白了,人口总数不是问题,年龄结构才是最重要的,年轻人比例不能太低,社会发展还是要靠年轻人。

回到文章的开头,大家争论的人口到底是14亿、12亿,还是8亿,意义不是太大,本质是在保持尽量多年轻人的情况下,让人口总数更加合理。

但人不是水龙头,想生了就拧开,哗哗就能流水……这不现实。

生育观念的形成很复杂,现在房价高,买不起大房子,一家人挤在小两房里,生了二胎三胎住哪里?

教育费用也是个无底洞,现在的父母很可怜,自己的衣服几年不换,省下钱都给娃补课了,多生几个确实养不起!

家庭文化影响也很大,最后一批非独生子,已经四十好几了,正常来说不太能生了,而后边全是独生子爸妈,单崩一个人长大的,没有兄弟姐妹、对大家庭氛围也没什么概念,现在指望他们多生,太难了!

目前看,想把中国的新生人口拉起来,非常非常难,需要每对夫妻至少生2个孩子,想想我们自己,看看身边的朋友,就知道这有多难。

更不要说,抵消新中国几波婴儿潮的离世高峰,几乎毫无可能。

如果人口总数保不住,希望若干年后,年轻人的比例早点稳住,中国发展要靠他们,咱们今后的退休金也是他们交的,他们多一点,咱们手里的钱也就多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