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美国制造业订单量减少40%,2023年,中国的经济该如何搞?外贸

美国制造业订单量减少40%,2023年,中国的经济该如何搞?外贸



后疫情时代来临,为何我国对美贸易额会明显下降?美国在干什么?我们又迎来了哪些新的挑战?明年的日子会比今年好过吗?本期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后疫情时代的新危机”。



近日,有关部门公开发表了一份经济工作会议纪要,耐人寻味的是,其篇幅之短创造了2012年以来的十年之最。而熟悉这一模式的人很快就会反应过来,因为此等重要的官方文件,内容越是短小,越证明当下的形势严峻,同时也是为之后的工作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弹性。

我们注意到,其中有一句话显得十分“扎眼”:“如今我们正在面临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我看来,这句话很好的形容了当下的窘境。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22年11月开始,我国的外贸压力骤增,根据外媒的报道可知,美对我国的制造业订单已经下降了足足40%,由于海外订单的快速减少,可以预见不久后,国内的很多工厂或将在春节前提前停工、停产,而后续订单量是否回升,目前看还是未知数。

如果外媒的报道被认为有失偏颇,那么按照我们自己的统计数据来看,11月的出口总额为2960.9亿美元,同比下降8.7%,这就很有代表性了。具体来看,其中对美和对欧出口分别下滑25%和11%,8到11月输美船舶集装箱运量降幅达21%。说到这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目前外贸面临的压力之巨大,已经不能单单归咎于全球通胀与需求的紧缩。



事实上老美大搞逆全球化这么多年,已经对当前的全球供应链系统进行了相当程度的重构,他们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重构“欧美统一供应链”和“欧美统一大市场”。有资料显示,德国从22年9月开始就大幅提高对美出口量,同比增长超过50%,其中9月份的机械工程行业增长率涨幅突破20%,没错,美国正在不遗余力的从欧洲进口所需的商品。

在我国的对外出口总份额中,约有六分之一和美国挂钩,如今总量大幅削减,也导致了为数不多的订单遭到了亚非拉等新兴市场的抢夺。加上对欧洲贸易额的下降,这就代表着欧美之间构建独立市场、独立供应链以及独立产业链已经大有收获。因此我们必须有一定的觉悟,这很有可能不是短期现象,而是长期的,不可逆的。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就有疑问了:“不是说老美的人工成本极高,一直以来都难以促进制造业的回流吗?”好,我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从2008年全球次贷危机后,奥巴马就意识到制造业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因此展开了一系列的针对性补救政策,呼吁全球制造业和资本回流。由于各项政策的扶持力度很大,确实吸引了不少企业选择回流,比如从2010年的16家到2013年的210家,成绩还是不错的。然而美国始终存在高人工成本的现实,因此从整体看,制造业回流并不理想,哪怕是选择回流的企业往往也更注重吸纳补贴,心里到底怎么想的,犹未可知,说为国家做贡献,那更是天方夜谭。

川普上任后,手段更为激进,不仅大幅减税,甚至在某些事情上还带有强制性,可他依旧很难解决国内人工成本过高的问题。当时选择回归的企业无非两种,其一属于高科技企业,他们不需要太多的人就能实现高价值;其二是附加值较高的企业,虽然付出了一定的人工成本,但整体上可以维持平衡。眼看两届政府无能为力,外界也就出现了“美国经济重心是金融业”的说法。

然而一切都随着5G+AI的时代来临得以改变,因为大量的企业生产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前就算是自动化生产,1个工人往往负责的机器也极其有限,导致员工数量庞大。而现代智能化工厂,直接实现了机器人来代替传统工人生产,因此人工成本开始大幅缩减。



从原材料加工到零件制造,从组装到后续销售环节,成本都开始大量下降,劳动生产率自然增长,国际社会上流行的“工业4.0时代”既是如此。

解决了人工成本是否意味着一帆风顺?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在欧美是否定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不要着急,大家听我往下说。

这里他们遇到了另一个棘手的问题——环保。事实上这也是川普为什么执着于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的主要原因,因为不管是自动化还是智能化制造,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反之就会阻碍制造业的发展。

本来一切就绪只欠东风,可惜东风没来,口罩来了,这打乱了美国人的路数,因此拜登上来后选择重回协议。他很早就意识到美国的市场体量有限,打造全产业链非常困难,想要完成任务,必须拉上欧洲那帮兄弟才可以。



所以到了22年,美国就拉着欧洲放弃了原有的碳中和目标,啥意思?说白了就是构建欧美统一的供应链和欧美统一大市场。当然了,这两大户的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蒸汽时代,如今这样做,算是重操旧业,稳得很!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局面的出现,对于咱们国家的外贸发展是破坏性巨大的,甚至可以视为国内外贸企业的致命伤。

大家都知道,国内外贸企业都是赚得“血汗钱”,往往是订单数量大了才有利润可言,即经济学中的“成本分摊”概念,换言之,商品的报价是根据订单量来确定的。如今国内企业生产量降低,订单萎靡,涉及的款式又多,这非常不利于成本的控制。换个角度来看,我国最近的经济产业政策颇多,意在转型,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转型是需要时间的。

说到这里问题来了: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或者说过渡期,我们自己的经济靠什么来拉动呢?我们不妨从几个热门的领域来解读一下。

首先是房地产。虽然目前相关的文件较少,但有专家此前就做出了整体设计,比如针对需求端来降低首付,降低银行利息,放宽限购政策等等,但是从销售端看效果并不好,毫无疑问问题在供给端。为了帮助房企稳定债务和资金链,国家放出了很多管控政策,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那么接下来就是从供给端入手,切实发展保障房、长租房等新地产模式。



虽然不能放弃靠地产挽救经济,但在我看来可能性很小了,如果继续任由泡沫吹大,好不容易做到的去杠杆就白玩了,对于国家经济的未来转型更加不利。

其次是消费。三年口罩搞得大家手里都没有多少钱,即便有,估计大都是正儿八经的“救命钱”,那还怎么指望消费来拉动经济呢?站在企业的角度看,国家有力帮助中小型企业摆脱困境才是当务之急,只有这样大家的收入才会增加,市场信心才会快速恢复。



所谓消费不仅受制于老百姓的收入和就业,同时也受到消费场景和消费意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前不久防控彻底放宽和增加区域性人口流动,目的就是解决消费问题。

另外,在此基础上,可以采取发放消费券的方式来拉动内循环。根据官方统计显示,我国2021年有20%的人口年收入为8333元,也就是月均不足700块,再换句话说,我国有3亿多人,每天允许消费的钱只有20块左右,咱就说这如何拉动消费?

对于这3亿多人来说,不管你给的优惠多大都没啥用,因为人们必须优先保障生活必需品的购入,至于其他商品,还是往后推吧。因此发放消费券促进消费,我认为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至少可以让更多的人口参与到直接经济活动中,要知道咱们中国的人口基数在那摆着呢。

最后咱们来说说投资。我个人认为仍然会以基建和高端制造业为主。官方数据显示,去年1到10月份,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7%,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7%,相对的是房地产投资降幅8.8%。



基础设施的投资不是短期的,因此未来主调不变的情况下,我认为不会大幅增长。理由很充足,口罩三年里我们的经济增幅大多是靠负债投资维持的,比如2021年我们的M2高达238万亿,远高于美国的152万亿,殊不知咱们的GDP也才只有114万亿而已。这意味着我国的实际经济增长质量不佳,未来如此发展,货币贬值的可能性是大幅上升的。



综上所述,拉动内需搞好内循环眼下已经迫在眉睫,而房地产可以作为辅助和支援,基建投资保驾护航,我认为这至少是明年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当然了,这不代表23年的日子比22年好过,甚至我们应该做好背水一战的心理准备,毕竟各国都在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产业链,空间换时间,大战一触即发。好了,今天咱们就聊到这里吧。各位老板对此怎么看?你觉得今年日子会过得更潇洒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