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频繁“踩雷” 深陷腐败泥潭 浙商银行行长张荣森新战略备受质疑同业龚方乐商业银行投资公司财务会计投资管理财务报表

频繁“踩雷” 深陷腐败泥潭 浙商银行行长张荣森新战略备受质疑同业龚方乐商业银行投资公司财务会计投资管理财务报表

公司聚焦: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浙商银行近十年来野蛮发展、灰色扩张终于迎来了被清算的时刻。

“清廉浙江”2月6日发布消息称,浙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沈仁康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被查早有征兆

沈仁康主政浙商银行长达八年之久,其被查早有征兆。

此前财新曾独家报道,刚满60岁的沈仁康于癸卯年春节后被有关部门留置,与他一同被带走的,还有其妻子。2月1日,浙商银行内部小范围通报了这一消息。

一年前,沈仁康在距离退休还有一年的时候辞去了浙商银行董事长,当时情形就颇不寻常;此后长达一年的时间内,也未按惯例给沈仁康安排二线职务。另据多方了解,与浙商银行密切相关的浙商产融董事长王卫华,已于2022年9月失联至今,手机号码一直打不通。后内部有说法是王卫华被安徽省纪委监委留置,但迄今尚未公开通报。

作为一家成立于1993年的地方商业银行,浙商银行虽然总部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浙江,主要服务于长三角,但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名不见经传。

而沈仁康的到来,开启了浙商银行突飞猛进的野蛮发展时代,在灰色扩张的同时,也埋了一颗又一颗地雷……

一直以来,银行资金被严格限制进入股市,但浙商银行千方百计绕过监管,以浙江浙银资本为平台,开展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

公开资料显示,浙银资本首任法人张长弓,后来更换为陈潇笑。2015年末,据财新调查,浙商银行理财资金通过浙银资本通道,输血130亿给宝能集团,成为宝能举牌万科A最重要的“子弹”。

正是因为有了浙商银行源源不断资金输血,宝能集团才能在资本市场兴风作浪,利用杠杆资金大肆举牌上市公司。而宝能集团的疯狂举动引来了彼时保监会、银监会的联合调查,宝能集团董事长姚振华更被证监会原主席刘士余痛斥为“野蛮人”。


浙商银行被称为新一代“同业之王”,其灰色扩张正是基于同业业务。2014年末该行总资产规模是6700亿元,在2015年末突破1万亿元后,资产规模不断膨胀。

从2014年到2016年,该行信贷资产占比分别为39%、33%、34%;但在2017年银监会转向强监管,剑指压缩表外、同业、理财业务后,大气候改变,该行信贷占比回升至44%。

管理层“混乱”

一颗老鼠屎,搞坏一锅粥。

除了沈仁康,浙商银行这些年还有多位高管被查,比如原副行长张长弓、上海分行行长顾清良、深圳分行行长邹建旭、前任董秘张淑卿、以及浙商产融原副总裁徐兵等。

上梁不正下梁歪,金融业是天然的腐败温床。沈仁康主政8年,浙商银行内部或许早已腐败丛生。

浙商银行最大的问题是:高管不仅多腐败,而且更换频繁。

在梳理过浙商银行近年来公布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人事变动数据后,光祥财经注意到,作为一家上市时间不足四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浙商银行的高层人士变动有些过于频繁。

2021年6月7日,第三任行长徐仁艳辞去了浙商银行执行董事、行长、战略委员会委员及普惠金融发展委员会委员职务;同日,副行长徐蔓萱、副行长及首席风险官刘贵山也纷纷请辞,三人的辞职原因均为“工作安排”。

进入2022年,1月11日该行董事长沈仁康辞去公司执行董事、董事长、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及普惠金融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

2月18日晚间,浙商银行又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近日收到吴建伟先生及盛宏清先生提交的辞职报告,两人皆因“个人原因”分别辞去了公司副行长、行长助理的职务。

2022年6月30日,浙商银行公告收到了外部监事、监事会提名委员会主任委员的程惠芳提交的辞职报告。两个月后,潘建华又因工作需要辞去浙商银行股东监事、监事会提名委员会委员职务。

2023年2月6日,在沈仁康被通报的当晚,浙商银行再发公告,庄粤珉辞去公司非执行董事职务。


屡屡踩雷、不良资产持续走高

浙商银行灰色扩张,打监管“擦边球”行为,虽然一度带来了资产规模在短期内快速扩张,但不可避免地埋下了不良资产风险隐患。

光祥财经仔细梳理浙商银行年报、公告以及媒体公开报道,浙商银行近年来屡屡“踩雷”,有些雷堪称“天雷滚滚”。

浙商银行踩过的雷包括乐视控股、安信信托、康美药业、北大方正以及浙江本地的新光控股、银亿股份等。

在康美药业,浙商银行直接申报的债权近19亿元;新光控股爆雷事件中,浙商银行申报贷款+股票质押+持有债券的总金额为23.21亿元;北大方正欠债20亿元。

这些年,浙商银行的不良率呈上升态势,财报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浙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2%、1.37%、1.42%、1.53%。不过2022年上半年微降至1.49%。

从财报来看,浙商银行资产规模快速扩张此前主要依赖于投资资产,该指标曾一度占比超5成。然而,近年来,该行投资资产风险持续暴露,叠加不良贷款连年走高,浙商银行的拨备计提压力上升,进而对盈利水平造成一定侵蚀。

2020年9月,银保监会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浙商银行因涉及不良资产虚假出表、转让理财资产违规提供回购承诺等三十一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罚款1.01亿,引发轰动。

尽管这些年贷款风险高,但并未引起浙商银行重视。

新行长张荣森战略存疑


浙商银行的管理层频繁更换,这也使得公司的战略摇摆不定。

成立于2004年的浙商银行在第一任行长龚方乐为期10年的带领下总资产规模发展到6千亿元,但从2014年开始,浙商银行的管理班子几乎每三年就要迎来一次“大换血”。

2014年第二任行长刘晓春上任,到2018年,第三任行长徐仁艳接棒,2021年,现任行长张荣森由副行长的位置顺利接班。

2022年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浙商银行就出现多达7名董监高人事变动。

流水的行长没有带来铁打的战略方向。

管理层频繁的人事变动不仅对企业管理带来了不确定性,也对企业战略规划、核心业务的制定产生了重大影响。

几年前,浙商行的第三代领导班子将战略方向转向平台服务与金融科技,相较于前任的迅速扩张战略,彼时的浙商银行在业绩各项指标上增速放缓。

2021年新晋上任的张荣森再次改变了浙商行的经营策略,当下浙商银行再次将自己的目光聚焦大本营浙江,以“深耕浙江”为指引,开始在零售业务和财富管理赛道发力。

2022年4月,在浙商银行2021年度业绩说明会上, 张荣森面对投资者关于公司未来2-3年战略规划调整的提问时表示, 浙商银行的转型主要以“上规模、调结构、控风险、创效益”十二字经营方针为主。

而“控风险”无疑是外界对浙商银行最为关注的一点。

如何“控风险”?张荣森给出的答案是提出以“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为压舱石,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一流经营体系的经营策略。

所谓“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指的是从银行全部资产中按照一定标准加以筛选、组合配置的某类资产或资产组合,这些资产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和质量,跟经济周期是弱相关的,以减少经济周期对银行的影响。

检索发现,“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概念除了浙商银行内部之外,并未被权威经济学者所讨论与验证。

而从2022年至今浙商银行仍频吃罚单的事实来看,其“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的经营理念并未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公司的内控和管理依然没有太大变化。

在张荣森担任行长的近两年时间内,浙商银行的营收、利润和不良率等关键指标未见起色。二级市场,浙商银行股价表现平庸,A股市值长期保持在600亿上下。

面对沈仁康留下的“麻烦”以及腐败泥潭,对张荣森等新管理层将是巨大的挑战。对于当下浙商银行而言,亟需改善的不仅是业务端的布局优化,更重要的还是加强企业内控管理,减少违规操作,提升对外形象。

拆雷刻不容缓 监管需跟上

沈仁康主政期间,究竟给浙商银行埋了多少地雷?还会有多少浙商银行管理人员牵涉其间?

此番沈仁康被查,相信会有更多谜底被一一拆穿,而浙商银行的光环也将被一一褪去。

管理层的清廉和稳定对于一家银行发展的重要性,巴菲特有一句名言,‘我们对于以“便宜”的价格购买一家糟糕的银行毫无兴趣,相反,我们仅仅对于以合理的价格购买管理优良的银行感兴趣’。

由于金融业兼具同质化、高杠杆、周期性的特点,所以管理层的优势会随着时间被慢慢放大,直至差距拉开,难以追赶。对投资者而言,管理层的定力和能力通常是决定金融机构股价长期表现的核心变量:要么成为最宝贵的资产,要么变成最糟糕的负担。

浙商银行于2019年11月上市,现在看来,其违规大量发生于上市之前。我们要追问,浙商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存在重大缺陷?为何有大量的高管涉嫌腐败?上市时的信息披露是否真实?地方监管部门是否监管到位?

本来,浙商银行服务浙江等长三角经济富庶之地,浙江等地民营经济发达,政风和法治良好。浙商银行的发展环境和基础非常好。但从浙商银行的市场表现看,似乎与“浙江精神”并不相符。

浙商银行当深刻汲取沈仁康腐败事件的教训,加快建立内部反腐体系,彻底排查风险隐患,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金融环境,以高质量发展推动浙商银行系统性重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