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1月住户存款增6.2万亿元!超额储蓄引发报复性消费or提前还贷潮?信贷房贷利率

1月住户存款增6.2万亿元!超额储蓄引发报复性消费or提前还贷潮?信贷房贷利率


· 这是第5043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3k+ ·

自我国疫情后重启以来,“超额储蓄”的概念被各大机构频繁提及,并认为这是出现报复性消费、消费扛起GDP大旗的有力论据。

和其他发达国家、东南亚国家的经历相似,疫情期间中国家庭储蓄持续累积,机构普遍预计去年超额储蓄约为2~4万亿美元;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此前也显示,2022年全国家庭人民币存款增长了创纪录的17.8万亿元人民币(合2.6万亿美元),较2021年的9.9万亿元大幅增加50%。

各界预计,随着人们对可自由支配物品的信心改善,他们可能开始消费这些储蓄,并将部分资金投入房地产市场或国内股市等其他资产。

然而,春节过后,“超额储蓄引发报复性消费”话题的热度淡去,“提前还房贷”却再度成为焦点。

知乎在2023年2月2日做过一个简单调查,在484个网友参与的“你会选择提前还房贷吗”的调研中,超过六成人选择“会”,将近1/3表示“还要观望”,而选择“不会”的仅占10%。

虽然调研样本较小,但这一趋势越发明显,而且这也引发另一个问题,“超额储蓄”引发的报复性消费反弹是否被夸大?在“三驾马车”中,消费能否扛起2023年经济增长的大旗?

1月住户存款大增6.2万亿背后

2月10日,各大机构都期待已久的信贷数据终于出炉,数据乍看确实不负众望:

- 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9000亿元,市场预期40800亿元,前值14000亿元;

- 社会融资规模59800亿元,市场预期54000亿元,前值13058亿元;

- M2同比增12.6%,市场预期11.5%,前值11.8%;

- M1同比增6.7%,前值3.7%;

- M0同比增7.9%。

1月信贷投放创历史新高,政策端对“宽信用”的支持力度毋庸置疑。但从信贷结构来看,企业端表现仍好于居民端,现阶段居民加杠杆意愿仍不足,1月30城商品房销售同比下降41%,也可以印证。

具体而言:

- 居民端,1月居民融资2572亿元(短期贷款341亿元+中长期贷款2231亿元),居民按揭贷款同比少增5193亿元、环比多增366亿元,居民加杠杆意愿边际上已有所改善,但仍偏低;

- 企业端,1月企业信贷融资4.68万亿元(票据融资-4127亿元、短贷1.51万亿元、中长贷3.5万亿元)。企业信贷结构延续改善,不过基建相关的贷款或是主力。

另一个数据也随后吸引了各界注意——1月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7155亿元。

中金公司的研报认为,由于存款增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融资需求是否强烈,从而是否有足够多的其他优质资产能够吸收存款。房地产相关融资需求占社融的比例较大,因此,如果地产的融资需求不强,“资产荒”的局面可能难以明显改善。今年可能依然缺乏足够多的优质资产来吸纳和分流存款资金。因而机构预计今年的存款增量依然不低。

事实上,存款的高增延续了疫情以来的趋势。去年12月到今年1月中前后的讨论焦点在于——超额储蓄能否成为拉动消费甚至报复性消费的催化剂,中资、外资券商对此概念更是乐此不疲。

逻辑还在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是消费、出口和投资。就目前来看,各界预计出口有可能受累于海外经济衰退、需求放缓,而投资仍待观察,消费可能是更为确定的因素。

海关总署1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2月出口同比下降9.9%,降幅较11月扩大1.2个百分点。

例如,国泰君安此前表示,根据其估计,在过去三年里,由于防疫措施和供应冲击导致的消费减少,预防性储蓄总额已累计约4.2万亿元。

再如,瑞银大中华区消费行业研究主管彭燕燕此前对媒体表示,过去三年,中国的储蓄率从疫情前的接近30%上升到了2022年的32.4%,其中贡献储蓄率最多的是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储蓄率出现了微幅下降。

但整体而言,超额储蓄被认为会是拉动今年消费的重要因素。在瑞银看来,影响超额储蓄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随着消费场景的恢复,消费者在与线下消费场景相关的一些服务类消费会快速提升;二是随着消费者信心进一步提升或回暖,消费者储蓄的行为会趋于正常化。超额储蓄如果注入消费,可能会带来10%左右的消费增长。

不过,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去年额外储蓄释放对今年消费拉动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也很难起决定性影响。

关键在于,房地产行业下行也打压了其他相关行业消费,如家电、装修和家具的支出。由于房地产供需两端面临多重困难,2023年房市企稳回升进程不会太快,购房支出减少所带来的高额储蓄可能难以快速释放、且只能通过地产相关品类间接用于消费;其次,理财等金融资产赎回带来的储蓄,本就可能不准备用于消费,后续即便释放也将流向资本市场;最后,只有增强消费者信心,才能把更多收入用于消费。

事实上,经过去年的净值波动,理财资金回表对于存款的提振也不容忽视,这一部分资金多数以定期存款、大额存单等理财替代物的方式存续,并不太会被动用于消费。招商证券的研究估算,2022年11月10日以来,银行理财规模下降了4万亿元以上。


其实,小额消费的复苏确实可圈可点,春节出行、娱乐消费数据的复苏也被各大机构津津乐道,但大额消费(房、车)仍是最为关键的。

国家税务总局方面此前表示,春节假期旅行社及相关服务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倍,已恢复至2019年春节假期的80.7%。旅游饭店、经济型连锁酒店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73.4%、79.9%。

而就大额消费来说,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表示,购物中心人流量、新房购买量和汽车销售数据表明,大额消费可能仍然低迷。随着汽车购车税减半政策的结束,1月乘用车零售额同比增长从去年12月的3%大幅下降至-34.6%。

以农历年为基准,30个城市样本的新房销售量7日平均增长从一周前的-39.3%改善至2月5日的-20%(但仍为负增长)。

他称,“我们认为不应过分夸大超额储蓄和被压抑的消费额,特别是考虑到家庭资产负债表的转弱。”

中金的研究也提供了一些“他山之石”——就海外消费行业的修复路径与特征来看,消费场景与收入缺一不可。消费=收入x(1-储蓄率),是该机构分析的主要思路。收入意味着消费能力,可分为财政转移支付的外生变量和工资性收入的内生变量。储蓄率取决于消费意愿和对未来的预期,主要受疫情、经济前景确定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综合对比各国经验,仅创造消费场景但没有充裕收入,不足以显著提振消费(如英国);仅有充裕收入但未释放消费场景和信心,也会导致高储蓄(如日本)。这个意义上,美国兼具消费能力、意愿和场景,因此消费修复最强,成为海外主要市场修复的“天花板”,但也带来了高通胀的难题。

具体看:

- 按消费修复程度,美国>新加坡>日本>法国>德国和英国(未修复到疫情前水平);

- 疫情限制程度,法国>英国>新加坡>日本>美国和德国;

- 按居民收入,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

- 按储蓄率增幅,新加坡>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新年“提前还房贷”热度不减

到了春节过后,各界对春节期间的消费/出行数据复苏的分析热度淡去,近两周以来,“提前还贷潮”再度刷屏。但究竟超额储蓄多少用在了消费和提前还房贷上,目前仍无扎实的数据支撑。

“根据我的银行(某大行)APP显示,我现在的房贷利率还是5.65%,去年5年期LPR(贷款报价利率)累计下调35BP,今年2月LPR合同的贷款利率也会随着下浮,但整体看来,利率还是蛮高的。”某近两年在上海置业且于银行工作的何萍(化名)日前对笔者表示。

“理财收益也不断下降,波动大,我今年初就选择先提前还贷了,每年在一定额度内银行并不会收取违约金。”另一个在上海置业的业主对笔者表示。

北京金诉律师事务所主任王玉臣认为,提前还贷的行为增多,有几方面原因:

首先,大部分城市的房价或房价预期普遍下降,眼下房屋的升值空间似乎跑不赢房贷利息;

其次,近期新的房贷利率不断下调。而之前的房贷利率有不少是很高的,比如超出5%,甚至有的高于6%。还款周期越长,利息就会越高,和新的房贷利率政策相比,差额也会越大;

还有一部分人原本是投资买房,当楼市不景气时,需要及时撤场止损,将贷款还了把房子卖掉。再加上现在很多投资领域并不景气,比如很多理财收益并不高,部分人选择直接抽回投资、偿还房贷更划算。

此外,“房贷利率密集下降”成为春节以来的热点话题,也激发了部分购房者提前还贷的想法。这是由于各界担忧房贷利率密集下降的趋势未来可能不会持续,因此希望趁着下调的窗口期偿还贷款。

亦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若市场行情不好,激活合理住房需求的政策依然会继续,降低房贷的工作会推进;但若市场回暖或房价止跌,那么优惠的房贷利率确实会收回。

对于目前的购房者而言,严跃进认为继续观望和等待的意义不大。“要下降的城市,近期基本上就会发布政策,引导利率下调。而且3.8%的利率是目前各地差不多可以落实的最低利率,类似低于3.6%的利率可能性其实不大;此外,房贷利率下降,其实有阶段性的特征。若后续房价反弹,那么此类利率政策是会撤回去的。”

他称:“必须说明,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朝着复苏的通道前进,后续或不会出现如此密集的降利率操作。”

此外,当提前还款出现时,对于一些贷款客户,银行收回的利息会受到影响,这是一些银行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有的银行就会通过收取违约金或补偿金、预约排队等方式给提前还贷的购房人设置障碍。但多位律师亦表示,银行无权拒绝提前还贷。

具体而言,是否可以收取违约金或补偿金除了看相关法律规定外,还要注意看双方的协议约定,很多时候是以协议约定为准。如果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又没有相关的协议约定,则银行就无权单方要求收取补偿金或违约金。

未来,究竟是报复性消费,还是报复性还房贷,这仍需要观察。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居民和企业信心持续恢复,这部分存款终将回流实体经济,届时消费和投资需求可能将得到进一步提振。

「 图片源自VCG 」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