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产业外移愈演愈烈,中国能顶得住吗?新兴产业

产业外移愈演愈烈,中国能顶得住吗?新兴产业

这几年,产业外流一直犹如一颗定时炸弹,时刻刺激着中国人敏感的神经。作为一个工业大国,在产业升级尚未完成,大部分国民也还没有实现富裕的情况下,赖以创造财富的产业链就已经逐渐流出国门,这无疑让许多人深感忧虑。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不以为然。毕竟中国强大的产业集群、基础设施配套以及体制、文化优势,放在全球可以说是无以伦比的,凭着这巨大的优势,完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工资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所以产业外流不足为虑。

那么,事实到底是怎么样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产业外移,从经济角度来说,是不可避免的。

毕竟资本是逐利的,工业生产天然追逐更低成本,中国发展了几十年,虽然还算不上发达国家,但在发展中国家中,确实算得上是首屈一指了,大众的平均收入水平也涨到了一个相当的位置。这种情况下,确实已经不再适合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低利润行业,他们当然有动力去寻找更低生产成本的地区设厂。

当然,中国还有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和文化、体制等方面优势——它们形成的综合成本优势,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抵消工人福利待遇、劳动保障以及环保、用地等方面的成本抬升。

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种对冲效果是有边界限制的。当成本抬升的幅度,超过了效能提升,那中国制造的优势自然也就会被抹平甚至反杀。何况,别的国家也不是一成不变,它们也会逐步改善自己的发展环境,缩小与中国制造在综合竞争力方面的劣势。

这种情况在一些低端制造行业已经发生——毕竟这些行业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低,利润微薄,赚的就是苦力钱,所以很容易受工资等因素影响。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大家觉得反正都是低端淘汰行业,所以转移出去也影响不大。

但从长远来看并不是这样。毕竟中国人是人,其他后发国家的人也是人。中国人不想干一辈子干血汗工厂的活计,他们同样也不想。现在他们竞争力弱没得选,只能在血汗工厂里赚苦力钱,但通过血汗共产完成了初步原始积累后,他们也可以通过改革和完善基础设施,像当年的中国一样向产业链上游攀爬。虽然整体来说,这些国家很难拥有中国这种建立在规模之上的产业集群优势,但凭借工资优势、低人权优势、环保优势等,然后举全国之力培育出几个有竞争力的产业——就像当年日韩那样,这还是做得到的。

而想靠工业带动国家发展的国家,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这里面不说全部吧,只要有那么几个,能突围为复制版日韩,那中国的相关产业链,就会面临今日日韩遭受中国科创升级冲击时的尴尬处境。

何况,中美对抗大趋势下美国推动的,还给这些后发国家追赶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助力。客观的说,虽然有自己的低人权、低环保等优势,但后发国家在工业化和产业升级过程中。面对中国这个工业巨兽时,竞争起来是很艰难的——毕竟中国在工业效能方面的优势积累确实太牛掰。但中美对抗,使得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消费市场,愿意为了遏制中国,而承受部分产业转移和工业效能折损而带来的商品价格上。这就为后发国家产业发展提供了一股非常强的助力,让它们能够加速挖中国的墙角,推动中国产业外移加速。

这就是产业外移不可避免的逻辑所在。经济规律和政治因素,共同推动了这个历史进程。

那么,面对这种不可逆的大趋势,中国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既然是不可逆的大趋势,那就没必要去强行设限拦阻,——靡费粮饷且徒劳无功,还会引发后发国家的集体反感,把它们逼得倒向美国一方——这对中美博弈中本就处于弱势方的中国来说是不可承受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什么都不做。硬拦不可行,但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将形势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演化。

这话怎么理解?

主要可分为三个层面。

首先是优化资源配置,挖掘产业效能提升潜力。

产业外移这个东西,强拦肯定是不行的,但滞缓还是可以。通过国家综合竞争力提升——提高行政效率,控制能源成本。完善基础设施、降低税费压力乃至于机械化人工替代等,进一步挖掘产业效能综合潜力,在不阻碍人民收入水平提升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维持中低端产业的竞争力,这个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滞缓产业外流的进程,也不至于落人口实。

但这个并不是长久之计。毕竟综合效能提升潜力是有限的,对于很多低端产业来说,中国的效能提升现在已经接近天花板,再挖掘也实在所剩无几,何况这些低端产业,本身财富创造能力有限,本身也不具备带动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所以这么做,只是给自己争取点时间而已——具体来说,就是在还更好的替代者还没有出现或者培育成熟时,给民众提供就业岗位,给国家多积累一些财富和资金。

更为重要的,还是产业升级。挖掘现有产业的效能提升潜力只是缓兵之计,要想真正规避产业外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是要把技术含量更高、财富创造能力更强的产业给突破。这样就能把劳动力转移到这些中高端产业,进而给劳动者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给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到那时,中低端产业即便转移出去,也无所谓了。

这里面最要紧的,就是个时间窗口问题。也就是我们必须要赶在中低端产业外流成趋势前,把产业升级这事儿给完成。因为只有抢到这个时间点前面,我们才可以利用低端产业积累的财富,实现哺育中高端产业的目标,如果过了这个时间窗口,中高端都还没起来,低端产业就已经被转移的七七八八,那缺乏足够的财富和资源做支撑,中高端产业的突破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到那时,上面的还没抢到,下面的又被转移走了,那中国无论是国家还是民众,就都被晾在了半空,经济就成了空壳子,就会陷入拉美陷阱——如果再考虑到美国对中国的敌意和打压决心,恐怕届时连拉美化都不可得。



而另一个角度,时间窗口的得失,也对中国接下来的对外战略有巨大的影响。中低端产业外流不可避免。但这种外移也分主动和被动——也就是由美国主导还是中国自己主导。如果是美国主导推动,那么这种外移,也就势必伴随着迁入国对华敌意的上升——毕竟吃人家的饭受人家的恩惠,肯定在政治和军事上也得给人家回报——而这回报就是参与对华围堵。而如果中国自己推动主导,中国就可以根据迁入对象的远近亲疏,来有所选择,将产业转移到对自己更友好,更符合自己国家利益的国家和地区,而且这种主导过程也会由中资来参与,进而实现对迁入国的经济整合。

而美国主导和中国主导,它的具体依据是什么?说白了,就是谁家市场的吸引力更大。毕竟后发国家都嗷嗷待哺,根本就没什么内需可言,迁入的低端工业最终还是要卖到海外才能换钱。谁家市场规模更大,消费更强,谁对这些外向型工业体来说就更重要,谁在分配产业链归属,乃至影响迁入国政治经济倾向方面就更有优势和话语权。

这就是我们这么重视时间窗口的原因。就规模而言,中美现在都是世界级的消费市场,但跟美国比起来,中国这个市场还是要稍微差一些——如果把这个范围扩大到美系联盟,那它们的整体市场影响力就比中国强更多。

这种大背景下,如果在华产业外迁,是在中国产业升级实现前进行,那势必是美国说了算——毕竟美系市场更大,迁入国为了未来产品销路,势必更多的迎合美国,奉它号令。但如果是中国产业升级先于产业外迁,因为这时候中国整体财富和民众收入都大升一个台阶,进而中国带动市场规模扩大,这种情况下,中国虽然依然不能阻止产业外迁(当然,那时候也没有必要了),但这个外迁过程中,中国的话语权就会增强,迁入国就会更多的迎合中国利益。

当然,中国的综合影响力是远不如美国的,就算我们产业升级实现突破,甚至在性价比方面超过美系同类产品,但美国依然可以通过整合美系联盟,乃至于它的既有霸权,来维持对我们的市场规模优势。

这是很要命的。生产固然决定消费,但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好的产品,必须要有足够的销量和利润,才能维持它的长久竞争力。中美的全球政治影响力不是一个档次。美国作为全球霸主和中美博弈的强势方,它现在可以用政治手段来遏制我们的升级——比如禁止我们的升级产品进入美国乃至美系市场。但我们由于政治方面的弱势,却很难用同样的手段来反制——就算反制,市场规模也不如美系整体,那久而久之,美系高端产业在更广阔市场的哺育下,抹平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优势,并重新反超。

在那这种局面,我们又该怎么破?

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美系工业体系的消费市场削弱。

关于全球消费市场,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类——美系国家市场,中国市场以及第三国市场。

美系市场按说是最大的。但我们之前已经说了,它们肯定会搞政治操作,阻拦我们产品的进入。所以这个市场,我们就算产业升级成功,也是很难进入的。

但我们虽然进入不了,但却可以把它们的市场规模降下来。

毕竟美系国家的财富,是建立在全球金融收割或者高附加值产品垄断供应基础上的。一旦中国在产业体系上取得突破,凭着中国的强大产业集群优势,必然会在竞争力方面秒杀同类美系产品——这也就是中国被称作发达国家粉碎机的原因。

当中国产业突破,打破了美系国家在中高端的垄断后,首先中国这个全球第二经济体的市场份额就会大幅流失。

而这意味着美系工业国——比如日韩欧等,一次财富大缩水——所以着它们自家的消费市场,会因为来自中国供养的断绝,而大幅萎缩。

当然,到这一步,美系还是可以继续玩下去。毕竟烂船也有三斤铁,美系横行全球百年,财富底蕴深厚,就算失去了大部分中国市场的供养,但凭着既有积累,只要政治操作阻断中国工业品进入,他们还是可以通过消费市场规模的优势,跟中国经济体系分庭抗礼,

美系市场中国进不去,中国市场美系打不赢,这意味着中国产业升级成功后,东西方势必会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东方经济体系在工业竞争力方面有优势,但在政治、文化、金融、军事影响力方面略逊。西方则反之。

这种情况下,东西方之外的广大第三方,就会成为下一个阶段中美竞争的关键。中国拿下第三方市场,工业体系获得广阔市场发展空间,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维持乃至长久提升竞争力优势,最终击垮美系封锁。而如果拿不下,那凭着美系的本国市场,以及第三方市场的助力输血,美系工业体系即便阶段性被中国的产业升级反超,后面也会赶上来。而一旦让它们赶上,再结合市场规模和综合影响力的优势,那中国工业乃至经济体系的落败就是时间问题了。



这就又形成了竞争。中国产业升级实现后的下一阶段竞争。

那这种未来的竞争怎么破?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取决于中国产业升级的时间窗口。如果这个时间窗口中国把握的好,也就是掌握了主动权,在产业外迁成为趋势前,先期完成突破,那么中国就可以大幅缩小与美系国家的内需市场规模差距。

当中国既能提供更有性价比的中高端工业品,又能提供不逊于美系的内需市场,那么后面那些产业迁入国自然就会更多的融入中国经济体系——它们会更多的利用中资而非美资,来建设本国中低端产业;会更多的出口中国赚取人民币而非出口美国赚取美元,然后再用人民币去中国购买性价比更高的中高端工业品,而不是用美元去购买美系工业体系出产的高价货。

考虑到承接中国产业转移的国家,势必在下一个阶段获得经济高速增长,这块高速增长所创造的财富,又会通过人民币结算以及购买中国中高端产品的方式回哺中国。而中高端产业的海外市场被中国占领,低端产业的财富又无法纳入自家经济体系,美系工业体系也就会因为缺乏市场空间而更加没落,甚至美国金融霸权也会因为工业体系的落败而逐渐瓦解。

这是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方向。

而如果中国没有把握好这个时间窗口,产业升级速度低于中低端产业流失速度,那接下来面临的就是高不成低不就的拉美化——产业升级很有可能因为缺乏足够资源和财富支持而半途而废。

退一步说,就算侥幸最后成功,由于时间窗口没有把握好,等咱们产业升级艰难完成时,美国已经完成了全球产业体系的重新布局,那些后发产业国在承接美国主导的低端产业迁入的同时,也融入美国经济体系,政治上受美国深度干预,届时哪怕我们拿出更具性价比的中高端工业品,他们考虑到自家主要出口市场(欧美)的政治态度,恐怕也很难允许我们的产品顺畅进入。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失去进一步的经济拓展空间,在下一个阶段的中美博弈中就会陷入被动。

所以,一切都是时间问题,一切都是历史机遇期的问题。现阶段的提升效能留住旧产业是术——是为了把时间窗口拖长一些,给产业升级多争取一些时间和一些资金支持。这么做的目的,既是为了产业升级本身,也是为了产业升级实现后,中美两大经济体系对抗的战略布局。只有产业升级速度快于的产业外迁速度,中国才能主导产业外流这个不可避免的势,才能在实现自身生产力跃升的同时,因势利导,形成有利于自己的全球经济乃至政治格局。

这是宏观战略层面的,那么,具体到战术层面,中国又应该从哪些领域着手,来推升自己升级步骤的同时,滞缓美帝的围堵步伐?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云石君下一节继续为您解读。

本文为云石海外风云系列2310章。喜欢的朋友,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持续收看全部云石海外风云系列文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